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皖烟迷局

皖烟迷局

序言:旁观者迷  

  观察烟草产业的时间已经不短了, 2003年以来烟草行业一直在变革,这也给了我们更多学习和思考的机会。中国加入WTO后烟草行业面临的压力也增大了,中国烟草变革刻不容缓,在变革中我们感受着激情,感受着使命。

  这一年来我们观察和思考最多的是工商分离,是企业联合重组,面对国外烟草集团咄咄逼人的气势,中国烟草终于行动了,现在为止许多具一定规模的大集团已经成立,并展开了跨省兼并的步伐。但是也有一些省份的变革并不清晰,尤其是安徽省,作为工业企业第二梯队的领头羊,在中烟工业公司成立一年多来省内企业重组还是毫无迹象,很是让我们意外,也就产生了亲身去安徽看个究竟的想法。安徽中烟这一年中到底在做什么?省内企业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面对外省和外烟的双重压力,安徽中烟下一步又会做些什么?……

  国庆前期,带着种种疑问,我们全体同仁开始了安徽烟草的调研活动,走访了安徽省内五家工业以及包括安徽中烟工业公司和省烟草专卖局以及合肥市局。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有意多涉及了安徽工业重组的情况,但是并未找到确切的答案,回来后我们非但没有清晰,反而陷入了更大的迷惑中。安徽中烟是工商分离的首试者,但其在中国烟草改革的高速路上并没有按照预想的速度行进;不仅没有行进,甚至还出现了长时间的驻足。为什么?是自身出了问题,还是前方浓雾弥漫而不敢贸然前行?

  安徽烟草给局外人留下了太多的疑惑和疑问,所谓“旁观者清”,可旁观者并不清;然而当局者呢,究竟是“清”还是“迷”呢?  

  三大迷团  

  安徽中烟难有作为  

  2003年4月12日,一个星期六,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达路,一片闲置多年的厂房忽然人来人往,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脑纷纷摆进原来的车间。这里的新住家——安徽中烟工业公司(以下简称“安徽中烟”),中国烟草行业20年来最大体制变革(烟草公司只管销售,不对烟厂负责,即工商分离)的产物,正式露面,安徽烟草新的时代降临。

  今天重新走进安徽,走进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达路,还是那栋车间楼,还是那块小小的企业标识,一切都似乎静止,变化的只有时间已经是2004年9月了。中国烟草业的大张旗鼓的改革似乎在这里并没有击起“浪花”,尽管外面“狂风暴雨”,安徽中烟依旧。

  中国烟草工商分离,第一家中烟工业公司选在安徽,跟时任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局长何泽华有很大关系。时年50岁的何泽华是烟草业的能人,3年前,被调到安徽出任正职,短短几年间,让安徽从一个烟草弱省一举跃入了全国的前六强。以至于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多种场合公开说,“3年来安徽烟草只是换了一人,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此后,安徽作为第一个实施工商分离的试点省份,何泽华出任安徽中烟工业公司总经理。

  安徽中烟成立不久何泽华即被调到国家局当副局长,安徽中烟的后续工作自然留给了他的继任者。中烟工业公司成立的目的和主要的职责之一就是推进省内工业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同时为下一步省际间兼并重组奠定基础。

  安徽中烟成立后,在企业重组和品牌整合方面,也有很多设想和举措,比如在所属企业内部实施品牌共有的举措,中档品牌向“红三环”整合、高档品牌向“黄山”整合,低档品牌向“香梅”整合等。但大都效果不是很理想。

  当时有人说“我们比别人提前几个月分开,就可以尽快整合资源,向外出击,当其他省还在磨合时,我们已有许多动作了。”这是安徽烟草所有人期望的。但时至今日,安徽中烟仍不见有大的动作,省内几家工业企业仍然上各自为王,品牌还是混杂无序。作为企业而言,面对外省烟草集团的压力它们已经感觉到了形势的严峻,极力主张联合,无论是省内联合还是跨省联合,可已经划归到中烟旗下自然得一切听从中烟的安排。某烟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安徽省内的企业实力都相差不多,下一步的出路只能靠联合重组。可是筹备了一年左右,留给我们的还是等待,和谁联合,如何联合,又不是我们一家企业说了算的。也有企业职员称:安徽省内烟厂没有真正的强势企业,谁吃谁也不可能,所以关键在于中烟的协调和作用。

  安徽中烟作为第一家成立的工业公司,其在行业内率先垂范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在其成立以后,看看其一年多来的工作,听听所属企业的呼声和反应,显然远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与其他省份的中烟公司相比,显然作为不够。难道,何泽华走后,安徽中烟真的就后继无人难有作为了吗? 

  企业重组没有实质动作

  先来看看安徽烟草工业企业的情况。

  5家企业情况

  安徽中烟现有的5家企业,资产总额75亿元,其中所有者权益30亿元,每年产销卷烟180多万箱,年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创利税60多亿元,是安徽名副其实的税收第一大户。

  蚌埠卷烟厂:原是新四军的随军烟厂,1964年更名为蚌埠卷烟厂。经过6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积淀,蚌埠卷烟厂现已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年创税利近20亿元的国家大型骨干企业,是安徽省连续多年的跨行业第一利税大户,中国烟草行业14家最大规模工业企业和36家重点企业,是安徽省烟草工业企业中唯一入选全国500强的企业,其主打品牌黄山经过多年的发展,行销32个省市自治区,市场覆盖率达97.36%,深受全国消费者的青睐。蚌埠卷烟厂生产指标45万,总投资4.6亿元的“十五”技改项目一期工程,现在已经进入各种设备的总装配阶段,预计2005年春天将正式建成竣工投产。曾经想携手合肥和滁州共同打造大烟草集团,但是没有成功。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说,蚌埠卷烟厂在省内企业重组上都有更多的话语权。

  芜湖卷烟厂:1949年和新中国一起诞生的芜湖卷烟厂也是36家重点工业企业之一,而且也有36名优烟中的迎客松,更突出的是该厂与英美烟草公司合作生产的混合型卷烟都宝,在外省的影响力在逐步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宝是芜湖卷烟厂在兼并重组时最有利的砝码。芜湖卷烟厂现生产指标是50万箱,“十五”技改后生产能力将达到80万箱,该厂生产的迎客松在合肥以南稳居高档卷烟消费的首位,而都宝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提升。据称安徽中烟当时的重组计划是将芜湖卷烟厂排除在外的,也就是说它可以自由选择重组对象,但迄今未找到合适的企业。

  合肥卷烟厂:合肥卷烟厂也是国家大型二级企业、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尽管不属于重点工业企业,也没有名优品牌,但是由于地处省会,加之近年来大规模的品牌宣传运作,其当前实力已经与蚌埠和芜湖相差无几。该厂现计划指标为32.5万箱,尤其是其效益品牌“皖烟”良好的成长性,该品牌在合肥以及周边地区销量很好,并且有逐步向省外拓展的趋势,在蚌埠和芜湖没有太大起色的时候,合肥卷烟厂找到了发展壮大自己的时机,并且占有省会地利优势,因此在安徽烟草工业中合肥卷烟厂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力量。

  滁州卷烟厂:虽然同为1949年建厂的滁烟发展明显要比其他几家晚,但之所以将其也称为安徽烟草的一王,是由于近些年来良好的发展态势。滁州卷烟厂生产指标是30万箱,实施单品牌策略。其单一品牌红三环,自2000年5月正式投放市场之后,很快就以准确的定位、优良的品质、合理的价格、精美的包装畅销大江南北,同时在安徽中档烟市场中红三环销量也是最好的,而且在省外主销区江苏的销售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品牌销量的增加,滁烟效益明显提高,在安徽烟草诸强中自然不能落掉。

  阜阳卷烟厂:相对来说实力较弱,因为该厂一直以来都是以加工低档卷烟为主的,其生产的香梅已经是自身的一个特色,被称为“低档烟专家”。另据称阜阳卷烟厂一直与上海烟草集团有合作,下一步有可能将正式并入到上海烟草集团。

  黄山烟草集团“流产”事件

  安徽省内工业企业的实力相当,但是从行业的影响和综合实力来看,蚌埠卷烟厂要稍微强一些。蚌埠既是36家重点工业企业之一,也拥有36名优烟中的黄山,从某种意义上讲,蚌埠卷烟厂在企业重组中拥有的话语权是最重的。对此,安徽中烟工业公司也有相应认识到,所以在其成立后关于“如何推进省内企业重组”问题上的探索都是围绕蚌埠展开的。据笔者了解,安徽中烟公司在年初已经确定以蚌埠卷烟厂为龙头,将蚌埠、滁州和合肥三家卷烟厂联合,组成黄山烟草集团,以强大的集团优势参与竞争,而在集团内部的品牌发展方面,则逐步向黄山和红三环整合。据知情人士称,黄山烟草集团原计划在今年6月挂牌成立,但因故被搁置。

  搁置的表面原因看似是其办公驻地设置出现了分歧,给实际造成了诸多不便,实则仍然是重组中以谁为主体、利益如何分配和协调的问题。按照既定计划,成立黄山烟草集团本来是以蚌埠卷烟厂为核心的,但总部却设在了合肥,这样不可避免地就出现了利益冲突,而且由于蚌埠烟厂在当地财政中所占有的较大比重的利税(约70%左右)面临减少甚至是流失的危险,蚌埠市政府也出面对此事进行了干预,于是各企业本来就各怀打算被“拽”在一起组建的黄山烟草集团遂皆大欢喜的“流产”。

  整合方案迟迟不能出台

  另据记者调查和了解,在推进省内企业的联合重组方面,除了黄山烟草集团的尝试外,根据安徽烟草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安徽中烟也曾经长期设想以下的两种方案:其一为2+2整合,即成立两家百万箱以上的企业集团,一家是以蚌埠卷烟厂为龙头联合滁州卷烟厂组建集团,另一家则是以芜湖卷烟厂为龙头联合合肥卷烟厂组建集团(阜阳卷烟厂则除外);其二就是4+1整合,即让阜阳卷烟厂依旧寻求省外的合作,而其余四家卷烟厂组建为同一家烟草集团。但因故该方案一直未能付诸实施。

  经历了“黄山烟草集团尝试组建失败”的事件后,安徽中烟公司显然要谨慎得多了,面对多方利益缠绕的企业重组问题,他们不敢再轻易“出招”。而“黄山烟草集团尝试组建失败”的事件对重组中原先有想法的个别企业来说,同样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观看了那一场闹剧之后,他们重新认识到了重组的复杂性,利益协调的艰巨性,甚至是自身想法的幼稚性。而现在,所有的迹象都表明,重组还需要合适的时机。所以无论对于中烟公司,还是各企业,当前最现实的选择就是以静制动,维持现状最好,各过各的,互不干涉——但这样存在的前提是安徽是一个不被外界影响、不会受到暴风骤雨侵袭的铜墙铁壁和堡垒。

  但显然,安徽不是这样的铜墙铁壁和堡垒。现实就是现实,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品牌整合扑朔迷离

  安徽烟草品牌现状  

  黄山(蚌埠卷烟厂):国家36名优烟之一,中国卷烟品牌9个驰名商标之一,今年预计产销量为15万箱,大部分在省外销售,其广告宣传策略采用”高举高打”策略,在一些大众强势媒体投放,品牌文化突出感悟人生,感悟成功。

  皖烟(合肥卷烟厂):为高端品牌,价格区间为130—500元/条,今年预计产销量为5。4万箱,主销区集中在合肥周边及省内大中城市。

  迎客松(芜湖卷烟厂):国家36个名优卷烟之一,价位区间为56—200元/条,主销区在安徽的淮南地区,产销量在10万箱左右。 

  红三环(滁州卷烟厂):明确定位为中档烟,主要规格有特醇红三环、特制红三环、五福盈门,价格区间为2.5元到6元,主销区在江淮之间,产销量已达到了30万箱。

  渡江(蚌埠卷烟厂):价位区间在20—50元/条,主销区为安徽的淮河区域,年产销量超过20万箱。

  盛唐(芜湖卷烟厂):主要价位区间在25—45元/条,主要销区为芜湖、合肥地区,年产量约10万箱。

  光明(合肥卷烟厂):主要规格为新红光明、新蓝光明、金世纪光明等规格,主要价格区间为50—70元/条,其中新红光明由阜阳卷烟厂生产销售,主要销区是合肥地区,年产销量在10万箱以下。  

  品牌共有 未形成强势品牌

  品牌共有是安徽烟草的一个特色。2003年时任安徽中烟公司总经理的何泽华在职时就明确提出了“品牌共有”,其大致意思是安徽的五家烟草企业,可以在中烟公司的协调下生产省内其他企业的品牌,同时以这种方式生产出的卷烟都需只标注生产企业的名称,并由该生产企业在中烟指定的区域内销售。

  目前,阜阳卷烟厂在生产合肥卷烟厂的红“光明”卷烟,芜湖卷烟厂和合肥卷烟厂在生产红三环,而安徽的五个企业都在生产四五类卷烟香梅,以确保市场供应。品牌共有使一些在省内市场上受欢迎的品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解决了计划指标不足的限制。红三环在2003年的产销量就突破了滁州卷烟厂原有的30万箱的指标,达到了33万箱,而其在2004年预计能达到40万箱。红光明采用这种方式,上市以来销量上升的也很快。

  有业内人士分析,安徽中烟采取品牌共有的策略是很明智的。由于安徽省内企业较多,卷烟品牌较杂,所以企业和品牌的整合难度都比较大,通过品牌共有一方面可以提高优势品牌的产量以及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各工业企业在品牌共有过程中淡化各自利益,从而为下一步推进企业的联合重组减轻阻力。

  安徽中烟的决策虽好,可是仍然不能解决品牌整合的实质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安徽中烟所谓的“品牌共有”原先的预想是在高中低档卷烟层面中都实行的,但考虑到实施的难度,就先从中低档卷烟开始试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高档卷烟品牌实施共有难度很大,而对于已经实施共有的中低档品牌来说,通过共有,也并没有体现出规模优势。以红三环为例,通过共有,尽管解决了一定数量的指标限制,使其增加了规模,但其增加后达到的规模加起来也就不到40万箱,这与外省的一些类似品牌如黄果树等的差距还很大。再拿品牌共有实施最好的低档烟香梅来说,由于其利润较低,对各企业的吸引力不是很大,所以很多企业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政治任务”来组织生产。

  “品牌共有”作为安徽烟草品牌整合的一个过渡措施和创新策略,无疑是一个特色,但这个特色究竟给安徽烟草带来了什么,却无人能够说清,对于品牌整合而言,皖烟当前的事实仍然是缺乏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品牌,也就是说品牌共有对品牌整合并没有发挥什么实质的作用。当然,更无从谈起对推进企业重组的作用了。如果未来安徽烟草品牌还是持续现状的话,那么“品牌共有”也就仅仅是一个谈资而已,而不会有其他更实用的价值。  

  百牌号出台 取舍更加困难

  其实,安徽中烟公司早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省内烟草品牌整合的设想,即高档卷烟向“黄山”整合、中档卷烟向“红三环”整合、低档卷烟向“香梅”整合。这个设想可算做是安徽烟草品牌整合的基调。

  想是这样想,可是具体实施一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就变得难以贯彻执行。到现在安徽烟草市场上还是众多地产品牌同台竞技。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安徽中烟曾经尝试过对高档卷烟品牌的整合,具体做法就是在生产出的“皖烟”“迎客松”外包装上加上标有黄山系列的彩色玻璃纸,以求向黄山品牌整合过渡。虽然在外包装的玻璃纸上标注了黄山系列卷烟的字样,但由于从终端活动到广告宣传都是由不同厂家进行操作,各品牌文化、品牌定位和诉求、产品的内在吸味品质等都有所不同,消费者并没有认为它们是属于同一系列的卷烟。不仅如此,各自为政不听指挥的品牌为了争夺市场,甚至还在不断推出和黄山品牌相近价位规格的产品。结果,黄山的销量不仅未见增长,相反还出现了下降。

  单靠行政命令主导市场是注定失败的,安徽中烟提出的品牌整合思路在市场现实面前不攻自破。有了高档卷烟整合的无奈结局,中档烟向“红三环”的整合恐怕也要进行重新设计,从长计议。

  就在今年的9月,国家局发布了被称为“121”工程的百牌号目录,在上榜的121个烟草牌号中,被确定整合的“迎客松”“皖烟”“渡江”“盛唐”“光明”品牌赫然在目,原本看似清晰的品牌整合思路和目标(尽管前期实施过程并不顺利),因为与百牌号的冲突变得再次模糊起来了。在上榜的牌号中,除了“都宝”以外,都是在某些价格区间的相互竞争的品牌。

  百牌号的公布是不是对安徽中烟品牌整合思路的彻底否定?虽然不能轻易地下结论,但其无疑又打乱了省内卷烟品牌整合的思路,使皖烟品牌的整合和未来发展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皖烟迷团成因探悉

  诸侯分立 王者不王

  安徽中烟成立后下辖五家卷烟厂,除了阜阳卷烟厂以外其余四家烟厂的综合实力旗鼓相当,无论是传统强企蚌埠和芜湖,还是后来居上的合肥和滁州,现在均已形成了独霸一方之势。

  从其它省份中烟工业公司内部企业整合来看,大概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省内工业企业之间的势力相差悬殊,就以大企业吞并其他小企业组成集团,比如武烟集团的成立就是以武汉卷烟厂为龙头兼并其他企业;另一种就是省内企业实力相当,而且在行业内都属于强势,进行省内联合协调起来的难度较大,中烟就鼓励跨省兼并,各自充实壮大实力,比如湖南省的两家企业长沙和常德;第三种就是省内各企业实力相似,谁也不能把谁兼并,也不具备跨省兼并的能力,就采取内部合并的方式组建新集团,比如河南的做法,河南中烟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前提上,最终将原先的8家企业整合为现在的4家。 

  当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充分发挥省中烟的作用,做好省内企业的联合重组工作,壮大工业企业整体实力。回到安徽省,省内四家重点企业实力相当,互不服气,为了在未来的企业联合重组过程中能有更多的话语权,各企业都在充分发展壮大自己,提高技术水平,延伸品牌规格。以合肥为界,南有芜湖烟厂占据(主战品牌是迎客松和盛唐),北有蚌埠烟厂(主战品牌是黄山和渡江)和滁州烟厂(主战品牌是红三环),而合肥以及周边地区被合肥烟厂把守(主战品牌是皖烟和光明),诸侯分立。从整个中国烟草行业看,安徽省内的烟草企业势力还很一般,不可能具备进行省外兼并重组的能力。可进行省内重组大家又是谁也不服谁,利益关系比较复杂,要想真正组建大集团,必须协调好各位“当家”的心态。

  内部资源难以协调

  安徽省可谓是烟草大省,虽然与云南、湖南和上海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中国烟草第二梯队中仍然不可小视。安徽有两家重点工业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徽省组建大的烟草集团不是不可能。 

  成立中烟工业公司以后,从理论上说五家企业已经归中烟统一管理,应该很容易整合。但现在五家企业除了阜阳卷烟厂以外,其余四家为了在整合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各厂都在竭力壮大自己的实力,提高自身影响。安徽中烟对各厂的态度也很暖昧,不扶也不压,任其自由发展,导致现在蚌埠和芜湖的强势不突出,而合肥和滁州的发展态势却出现大幅增长。可以说,现在中烟已经失去了整合省内企业最好的时机。

  既然已经成立了中烟工业公司,那么推动省内企业间的联合重组自是其使命之一,面对外省大集团的压力,安徽中烟无论如何也该采取行动了。同时,安徽中烟在整合企业之前,就应该想到其内部资源如何协调。  

  地方利益作祟  

  说烟草大省往往就意味着烟草产业在该省的利税上占的份额比较突出,这也是中国烟草为何地区封锁严重的原因。安徽省亦如此。2003年4月实行工商分离,成立了中烟工业公司和独立的商业公司,市场相对开放了许多,但是各企业在当地仍是利税的大户,在此情况下,就会有许多地方政府的计划干预在里边。

  据了解,除了阜阳卷烟厂以外,其余四家烟厂都是地方利税首户,尤其是蚌埠和滁州市烟厂利税占到了当地财政收入的70%以上。地方政府对烟厂税收的高度依赖,必然增加了它们对所属烟厂的重视。但这重视无形中也给省内烟草企业整合增加了难度。同时由于安徽中烟的垂直管理,各企业得无条件服从中烟安排,导致各地政府间的利益冲突非常明显。黄山烟草集团的最终流产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地方利益作祟和强大的政府力量,决定了安徽中烟难有大的作为。  

  安徽烟草将被边缘化?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烟草市场面临被外烟挤占的形势越来越紧迫,而中国烟草自救的唯一出路在于做大做强。

  随着各省中烟工业公司的相继成立,当前烟草企业间联合重组的步伐明显加快了,河南、广西、广东、湖北等省份的企业重组已经完成并且初见成效,而诸如云南、上海、湖南几个烟草强省在完成省内企业间的合并后已经开始向省外扩张势力“跑马圈地”了:云南将目光锁定在了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等西北、东北省份,并且已经有了实质进展和动作;而上海已经完成了对北京、天津的整合部署;湖南也在和河北、川渝密切接触。传说中的“上云湘”三大集团的第一阶段的布局已基本完成,而安徽省恰恰是处于几大集团的挟裹之中。

  另外依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未来中国烟草业“将从今年起,用2至3年的时间,新增5家生产规模超过100万箱(含多点生产)的企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规模在100万箱以上的卷烟企业达到15个以上,其中,形成2个以上150万箱左右的企业,形成2个300万箱左右的企业”的发展战略构架,安徽烟草面临的形势已经很紧迫了。

  作为第一家成立中烟公司的安徽的未来何去何从、将会走向何方,真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自古华山一条路”,就现在形势看,加快推进省内企业的联合重组,壮大企业实力已经成了安徽中烟的唯一选择。同时,留给他们的时间也已不多。因为面对外省强势企业近乎疯狂的“跑马圈地”,还没有完成第一轮整合的安徽烟草未来能否在中国烟草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还是个未知数。  

  我们说,只有拥有强大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研发能力以致于足够的生产指标的强势企业,才能产生强势品牌,而强势品牌的形成也需要强势企业作为支撑。时不我待,安徽烟草的前景不容乐观,这一点也许正如此间一位业内人士所言,长此以往,安徽烟草将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据悉,今年年底之前,安徽烟草将有大的整合动作出台。  

  后记  

  选择安徽,有太多的理由,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揭开了中国烟草行业改革序幕的工商分离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始。一年之后,安徽烟草的现状如何,发展如何,都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而今天,从我们亲身走进安徽——这个烟草改革发轫省份的第一天起,谜团就在我们心中纠结,是什么让安徽烟草企业整合以及品牌整合陷入停滞?进而让一个个后起的省份超越?

  在路上,在路上,一直在路上;

  行进,行进,一直在行进。

  具有改革创新传统的安徽人该是大手笔行动的时候了。虽然,我们知道有太多障碍影响着安徽烟草改革的进程,虽然一人足以抵挡数人的“能人”何泽华离开安徽了,然而,我们相信,何泽华离开安徽了,会有许多个何泽华涌现出来,继承其在安徽未竟的事业;我们也相信,安徽烟草一定会奋起直追,抓住品牌发展的契机,走出迷局,重新成为中国烟草的中坚力量!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糖烟酒周刊》总编助理兼烟草主编,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