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财富人生 - 走出21位百万富翁的偏僻小村

走出21位百万富翁的偏僻小村

 

  调查发现:将青年农民的自发打工行为引导为自觉创业行为是“百万富翁群”出现的重要原因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九,通往安徽省庐江县乐桥镇崎岖不平的沙石路上,都会“挤”进约50辆挂着上海牌照的各色小轿车,缓缓地驶向镇里最偏僻的小村——塘拐村。这样的“风光”至少持续了5年,在十里八乡传为美谈。

  开着小轿车的都是回家过年的昔日塘拐“小木匠”——如今他们是上海的装潢公司老板。一个只有2000多人的偏僻小村,在不到15年间走出了21位“打工”百万富翁。小小的村落缘何走出了这么多的“百万富翁”?带着诸多的疑问,我们前往探访。

  “塘拐村过去是乐桥一带最穷的村之一!”说起塘拐村,乐桥镇党委副书记唐启银这样介绍道:塘拐村地处丘陵地带,人均耕地只有0.8亩。“我们这里易涝易旱,半个月不下雨就干,下个三两天就一塘白——一片汪洋。”塘拐村党支部书记张敦九告诉记者,“正因为这样,我们村过去‘吃粮靠回销、种田靠贷款’,累死累活,平均每亩田的收入不到300元。”

  穷则思变。为了改变自身的处境,塘拐村的80多名年轻人拿起了斧头、锯子干起了木匠,走街串巷为十里八乡的村民盖房子、打家具。

  “当时干木匠每年可以挣个2000元左右。可这样仍很难改变塘拐穷乡僻壤的面貌。”张敦九说,“当时村里剩余劳动力达到了80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我们想到了创办企业。”就这样,塘拐村有了一家石料厂。可石料厂上马后,也只解决了25个劳动力,剩余劳力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咋办?联想到其他地方的人纷纷前往上海等地打工,1992年3月,张敦九决定和村会计吴成秀一道到大上海“探探路”。

  一番“探路”后,张敦九发现:上海的一幢幢高楼盖好后都需要装修,开个装潢公司肯定“来钱”。

  “本来我们准备以村里名义办的,后来一打听要30万元的注册资金,村里实在拿不出来。我们也吸取以往的教训,集体搞的企业最终很难长久。”张敦九介绍说,“我们决定回村里动员年轻人以个人名义到上海去闯闯——光打工不行,年轻人应该学会创业。”

  从上海回到村里后,张敦九找到了初中毕业后在村里“游手好闲”的张厚祥。张敦九在介绍张厚祥时说:“当时他家中的土房子墙倒了,寄居在弟弟家。田也不种,正当职业也没有,有时还和人打架。但我们观察到他有一定文化,人很机警,一旦做起事情来有一定的魄力,所以我们找到了他。”

  在村里的动员下,张厚祥向亲戚朋友筹措了一部分钱款,差缺的部分,村里帮他从当地信用社贷了一部分。就这样,塘拐村的第一个公司在上海开业了。

  “张厚祥的公司才开业的时候缺少木匠技术工人,村里就帮他从塘拐找,找技术好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张敦九满是皱纹的脸上挤满了笑容,“年轻人创业初期,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引导和扶持。只要上路了,一切都好办。果然,第一年,张厚祥的公司就赚了24万元。好消息在塘拐很快传开了,在他的带动下,一个又一个塘拐的年轻人开始出门创业。”

  看到开装潢公司前景很好,在一家公司里从事木匠工作的吴成章也决定出去闯闯。从家中凑了5万元后,吴成章来到了上海。没想到由于管理不善,5万元很块花完,打了水漂。第二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吴成章再次筹集了3万元,结果因为一段时间没揽到什么活儿,很快又亏欠一空。

财富人生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财富人生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