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管理 - “人治”中国企业的管理瓶颈

“人治”中国企业的管理瓶颈

    中国企业管理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找到管理的问题所在,另一方面需要搞清中国文化的症结
  在谈及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同现代管理链接时,一些企业管理者表现得情绪十分激烈,或者说是逆反,在他们看来,所谓管理就是西方现代管理,谈中国式管理实在是无中生有,从他们焦躁的情绪和繁忙的状态中不难看出,他们大多都在为企业的生存而疲于奔命。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企业在熟悉和掌握了各种西方的管理“概念”、“理论”之后,很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特色”的东西没有给予重视,因为毕竟中国开始市场经济的时间太短,有太多的不规范,中国企业有太多的特殊性。关注中国企业的现实处境,研究中国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这也许是一个理性的回归。
  管理问题的中国特色
  对症才能下药,管理是否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关键是看这样能否化解中国企业的问题。
  面对中国企业的下一个10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山东六合集团总裁陈春花认为中国企业急需弥补三大短板。从企业层面来看,有三个问题比较明显,首先是企业的系统能力比较弱。第二是流程能力不够,还是一个职能控制能力,因为效率取决于流程,不取决于职能。第三个问题是分配制度,在分配问题上,中国企业至今都没有解决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分享价值上没有上升到一个足够高的高度。
  在陈春花看来,在管理实践层面,企业不应该有中国式的管理还是西方式的管理的区别。对企业而言管理模式必须是全球化的,必须从各种好的管理中找出自己的企业模式,既不是中国的,也不是美国的、日本的。但在理论层面上,研究者却必须区分中国的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找到在中国背景下怎么样思考管理问题,必须找出中国式的企业管理理论。
  应该承认,中国企业的问题不是一个点上的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不仅缺战略,更缺实施战略的操作系统,我们许多企业领导者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还觉得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原因就是不是靠“系统”而是靠“人”进行管理。管理操作系统犹如一部复杂的机器,领导者要做的是完善这部机器,保障机器的自如运转,而不是去亲自充当一个个的部件。另外,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很少是从操作系统上考虑问题,出现问题往往想到的是“人不行”,这还是以人治的思路去看问题。
  此外,中国大多数的成功企业,实质上是一个产品、一个项目的成功,或者说是某个人的成功,这种成功的背后蕴藏着很大的危机,一旦产品的生命周期走到了尽头,或者某位老板或能人离开了企业掌舵的位置,企业也就迅速地垮下来,这样的例子近些年真可谓屡见不鲜。比较著名的飞龙、巨人、秦池等莫不如此。
  从陈久霖读易经谈起
  去年底,在期货市场中使公司蒙受9亿新元巨额亏损的中国航油前任总裁陈久霖,其实是精谙东方古代文化的。他尝试把《易经》运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并通过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对《易经》的了解写了一篇《五行之术与现代企业管理》。
  有报道说,陈久霖经常在深夜阅读《易经》,希望可以从《易经》里面找到平衡。他曾经写过一首五绝:《周易》设“习坎”,喻指处事难。重险而胜往,离“坎”是平川。只可惜,在重重天险中,陈久霖毕竟还是未能找到平川。
  在现代,一个明智的企业领导也必须做好风险监控,避免出现危机,这是坎卦的真正含义。虽然中国的企业开始有较大的规模,并走出国门。但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产品交易中,中国的企业还只是一条小鱼,所以要警惕市场中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中国航油虽然有9亿新元的肉可以吃,但与财力雄厚的财团、对冲基金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目前的金融与期货市场中充满投机活动。自己在明,对手在暗,这样很容易中了别人的圈套。如果不顾一切地拿全部家当进行投机,后果不堪设想。
  北京远创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韦华伟认为,如何使企业与社会、员工、客户、股东等各方面协调发展,以达到企业基业常青的目的,就需要运用《易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保持各方的和谐与共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易经》应该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哲学读物,而非实践指导。企业管理者需要从《易经》吸收天、地、人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打造“尊重人性、和谐共处”的企业发展观,但同时需要为企业注入“人定胜天”的创造激情,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从胡雪岩到曾国藩
  中国企业界流传着一句话:“从商要学胡雪岩。”胡雪岩是清末靠官员发达起来的巨商。 “胡雪岩经商方式”信奉的是“关系就是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新规则未建立、旧规则未倒塌,在历史夹缝中,官商结合,官商一体成为商人致富的最佳捷径,私人资本在快速地进行原始积累,这种积累方式带有明显的与“官僚体制”合谋的特色。
  中国越来越开放,法制越来越完善,意味着给胡雪岩们用武的范围越来越小。营销环境的变化要求民营企业家树立现代营销观念,真正认真研究目标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实施切合实际的营销战略与策略,按市场规则办事,确确实实提高企业自身的营销竞争力,而不是依靠关系获取市场特权,排斥竞争来获利。时下“韦尔奇”热取代“胡雪岩”热,正代表历史的进步,因为韦尔奇的哲学是:规则创造财富。
  有分析说,中国民营经济从一开始就是在公有经济及政策夹缝中求生存,其利益面临被官方剥夺的危险,为了生存与发展,千方百计向政府靠拢,与政府挂钩,巴结官员以获得保护伞。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家一开始就缺乏在商言商的传统,喜欢在政治圈子里转悠,也希望在成为富商时,在政治上得到官方的承认,正所谓“商而优则仕”。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情结还表现在经营模式上。这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如“三株”集团总裁吴炳新的办公室里,马恩列斯毛的大幅画像庄重地挂在墙上。他成立过一个“市场前线总指挥委员会”。他说:“市前委相当于中央军委,各前线指挥部相当于敌前委。”三株总部设有“政府工作部”,各省设有“政治委员会”,各子公司派有“党代表”,这些人大都是部队营以上级别的转业干部,三株还是“支部建在连上”的典范。“鞍钢宪法”、“大庆经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在企业里大行其道,此类例子屡见不鲜。然而商场有其自身运转规律,这种把企业办成准政府机构的做法,将使企业最终难逃溃败厄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以曾国藩为榜样的企业家,常用的手法就是两套逻辑:对手下的能人或亲信是一套,以此换取他们的忠诚,而对员工是另一套,大讲制度或规则。结果大量的制度因为人不同而不同,久而久之,下属也会发现与其遵守制度,不如投靠某某,在企业形成或明或暗的帮派体系。
  管理专家姜汝祥分析说,曾国藩“经典”做法背后是“面子文化”,中国人讲究以“情理服人”,情在前,理在后。一件事情发生后先从感情的角度去理解,先要讲面子,然后再来讲这个道理怎么样。这种观念与现代企业观念是相冲突的。现代企业观念是:理在前,情在后。我们先把这个事情的道理讲清楚,至于感情我们放到第二步去谈。这种面子文化最大的恶果就是熟人文化导致的“制度变形”。什么叫“制度变形”呢?举个例子,我们往往在处理一个问题的时候是两套做法:碰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讲规则,讲利益。等到大家熟了,就讲哥们义气。
  回归传统
  现代管理的创始人泰勒(Taylor)说过,管理不是技术,不是工具,管理是哲学。
  综观我国古代典籍,诸如《尚书》、《管子》、《史记》、《论语》、《孙子兵法》等所涉及的管理思想,其中不乏符合现代管理规则的内容,并且切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毫无疑问,中国企业在挖掘中国文化的精华方面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就如同中国一味引进西方的制度必然会导致国家崩溃的隐忧一样,在企业管理问题上,如果不能找到中国传统管理与西方管理相融合的地方,一味的全盘西化必然导致企业的亏损乃至陨落。发展需要借鉴西方成熟和优秀的东西,但是如果引进的东西不能融合于传统,则会形成反方向的力量,使进步意义大打折扣,度显得很重要。    
  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武克松总结说,对海尔文化的形成作用最大的莫过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有助于企业树立经营发展的大局观;《论语》有助于提高和完善经营者的人格修养;《孙子兵法》有助于企业丰富市场竞争谋略。改革开放为海尔带来的最本质、最核心、最打动人的东西是什么?海尔认为就是四个字:观念革命。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海尔二十年的发展成就,主要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于无形的东西,这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全新变革。
[网络]
创业管理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管理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