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故事 - 曾建新从荒岛鲁滨孙到水果大王

曾建新从荒岛鲁滨孙到水果大王

 8月,湖南祁东县白地市镇白地村枣园里鲜红的枣子压弯了枝头。22日一大早,300多人涌进枣园,这个说“我要50斤”,那个说“我要100斤”,枣园主人曾建新忙得鼻尖上冒出了汗珠。    曾建新今年36岁,1988年毕业于湖南省林业专科学校,原来在祁东县林业局工作。他丢了铁饭碗去种果树还得从1989年说起。    那年曾建新被下派到农村搞农业开发点,60亩葡萄刚种下去,他就被撤回来管人事,结果,由于管理没到位,葡萄园毁了,为此他对农民深感愧疚。1994年,曾建新经过深思熟虑停薪留职,开始创建他的水果生产基地。他卖了集资房,又动员父母拿出了多年的积蓄,东挪西凑了10万元,以每年7000元的租金租赁了鸟江镇富塘村湘屏洲上的60亩荒滩,租赁期为20年。    1995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九,曾建新从浙江买回4000株欧美杂交良种藤稔葡萄苗。农历大年初六,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曾建新租了一辆农运车,卷起铺盖和锅碗瓢盆,载着果苗来到富塘村。那时的湘屏洲还是个杂草丛生的荒岛,是村支书陈营生亲自撑着一条小船把他接上岛的。    曾建新在一间土房里安了家。没有帮手,他自己动手除草、整地、浇水,到几公里外的镇上挑大粪,双手打满了血泡,结上了厚茧,身上不知脱了多少层皮。在荒岛上,饮水、吃菜都十分不便,有时一块酸萝卜、几个咸辣椒就是一餐下饭菜。最难熬的还是孤寂,只能借助音乐和书籍来排遣,曾建新觉得自己像鲁滨孙一样。他在荒滩上栽了许多杨树、玫瑰、乌竹,要把这里变成自己的“乐园”。    春播秋收,20亩葡萄当年挂果。摸着一颗颗乒乓球大小的紫色葡萄,曾建新哭了。那一年仅葡萄的收入就达到20多万元。第二年,他的葡萄发展至30亩,亩产超过1000公斤,收入30多万元。3年间,60亩荒滩也变成了绿洲。    一开始,周围的村民对曾建新的成功多持怀疑态度。有个胆大的农民叫熊德富,学着曾建新试种了0.6亩葡萄,当年收入竟有3500多元。这年冬天,富塘村农民调出近300亩地和曾建新学种葡萄。    曾建新对要求提供服务的农民有求必应。每月逢十,他就在自己的果园给农民上技术课,办起了别开生面的“技术圩场”。他先后办培训班56期,赠送技术资料1.98万份,几年来接待外地来访者580多人次,复信1200多封。同时,他以优惠50%的价格给农民供应种苗,还曾无偿赠送果苗5万株。洪桥镇祁丰村农民王光明生活负担重,曾建新帮他搞“高位嫁接换种”葡萄,免费传授栽培技术,还给他垫付4000元种草莓的资金,使王光明年收入达到7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帽”。富塘村周围7个村子种上了1100多亩良种葡萄,也一下子冒出上百个葡萄万元户,有的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    在荒岛上待了3年,曾建新感到: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成就不了大事业。    毕业于安江农校、学林果专业的曾江桥原是县农业局经作站的干部,正在为跳出机关寻找机会,他与曾建新一拍即合。1998年,两人在祁东县洪桥镇新丰村租地350多亩,办成了全省最大的特色水果种苗繁育基地———祁东县特种水果研究所。他们招来了一批大学生,又从大学聘请了退休专家,选育了15个种类500多个水果品种,致力于育种、种植和病虫防治研究。曾建新先后50多次去北京、杭州、西安、长沙等地的农科院校和科研所求教,恳请中国农科院、浙江农大、西北农大、湖南农大等单位的专家、教授来基地现场指导。为开拓市场,曾建新还每年去沈阳、上海、南京、广州参加“农业博览会”、“新产品发布会”,掌握果树果种资源和栽培管理技术最新动态。    曾建新以良种藤稔葡萄为主体,不断推广新产品,先后推广了红肉猕猴桃、樱桃、泰山红石榴、布朗李、草莓、枣等15种名优特新水果。在1999年湖南省农博会上,他们研究的藤稔葡萄获省优质水果评比金质奖;2002年9月,他与曾江桥开发的基地被国家林业部确定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今年7月5日,他们培育的中秋酥脆枣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被列入2005年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2004年,基地产值达到235万元,获利86万元。    目前,曾建新已通过投资、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三种形式融资1200万元,在全国建立了16个名优特水果基地,面积达5800亩,遍及广东、广西、福建、江西、贵州、湖南等18个省、区、市。盛产期间,年产水果可达300万公斤,苗木200多万株,一个集良种水果生产、加工和科研推广于一体的现代企业已成雏形。 
创业故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故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