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经营运作 - 建设“政府、企业、人才”良性互动的环境

建设“政府、企业、人才”良性互动的环境

  地方政府如何招商引资,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吸引人才,政府、企业、人才三者之间如何良性互动,这是各地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后发地区的政府更加关注的问题。本人提出几点浅陋之见,仅供参考。   一、人才流向哪里   在国家取消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的政策之后,在国有不同行业间利益差距逐步缩小、一些特殊行业的非正常利益逐步受到制约之后,同时也在一些铁饭碗被打破、特别是国民对铁饭碗的认识观念改变之后,为人才在更大领域和地域的流动奠定了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工业及服务业经济得以最大的发展,企业成了众多人才施展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平台。这当中,国有企业因体制问题,在人才进退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晋升机制及收入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较之民企不够健全的地方,这对于人才期望获得高付出高回报、实现快速成长、拥有良好的工作及人际氛围等机会,也比在民企更难以实现。一些国企虽然经过了较大的改革,但特别是在人才晋升方面,小媳妇熬成婆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存在。   民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企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也是从零开始学习了二十多年,而这种学习几乎是在努力消化国外企业近几十年的经营管理经验,虽然有许多民企老板自身素质存在局限性问题,但就目前民企的体制和管理水平而言,已较国企更为先进,民企正成为我国经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的活跃表现和强劲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表现的更为迫切,人才的竞争已成为民企抢占发展制高点和最前沿的重要手段,民企老板对“人才是企业最重要资源”也都形成了共识,目前,民企给予人才的回报是国企还不能与之相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自然就流向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人才价值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地区,这也是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国有科研机构还是因体制问题、经费来源问题、经费投入与产出问题、科研课题与市场接轨问题、科研成果产业化问题等等,在短时间内还难于全面改观,因为这些原因,对吸引优秀的人才也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科研机构与民企所设立的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负有盈亏责任的研发机构相比,也存在滞后性。   因此不难预料,在民企职业经理人体制更加成熟的不久将来,特别是在更多民企实行企业公众化转型之后,民企将会进一步成为我国极重要的“凤巢”。   民企强劲活跃的地方就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如果能在经济长足发展之后,能在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同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建设,加大公共事业投资,改善居住环境,扩大城市规模及提高城市品位等,保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两条腿走路,无疑会产生对人才极大的吸引力。作为地方政府,不仅要想办法让人才在当地挣钱,而且还要想办法让人才就地花钱,而让人才就地花钱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人才长期在这里生活,要做到这点,就是创造以上的一些条件让人才在这里安居。这种结果即有利于留住人才,又能促进当地其它相关联产业更好地发展。   二、政府要致力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和人才环境   目前而言,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的主导功能还没有其它组织能够代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某地的某届政府强了,特别是第一把手强了,当地经济在那几年就发展的特别好,而政府换届了特别是换第一把手了,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就随之变化了。这是一种大家不太愿意去承认的现实,但事实上对于民营经济还处于“少年期”的中国,当地党政的领袖角色至关重要。所以,政府如何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和人才环境,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建设投资环境以优惠政策引资   在我国经济开放初期,有些地方的经济起步多少都利用了政策的一些空子,而现在国家法规不断完善之后,这种不正当机会没有了,再要吸引投资,只有靠政策优惠和高质量服务。引资做为发展地方经济第一步,各地政府采取了许多做法,如参加招商会、召开推介会、政府驻外和重奖招商功臣、书记市长亲自出马到知名企业游说、用地政策优惠、税费政策优惠等等,这些都是传统也是有效的做法。但是,地方政府除了积极主动做好引资工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投资商的投资决策条件,做好当地投资环境建设。   作为投资商,投资考察的内容无非是地理环境、交通条件、政策环境、官场风气、文化环境、经济环境、能源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配套能力、服务水平、发展环境等等因素。地方政府如果能积极地建设好这些投资商所关注的基础,扎实做好总体投资环境建设而不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做秀,这样就对引资就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常遇到企业总部外迁的事例,这就是企业综合比较经营环境后所做出的抉择结果。况且,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经过十几年积蓄实力之后,也在不断寻求机会向外发展,特别希望选择具有廉价资源和发展潜力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总之,哪里有梧桐树,哪里就将有凤凰。   2、开源节流以保障企业生存   不管企业原来已经有多坚实的基础和多成功的经营经验,当他移植到一个新地方之后,都会像刚出生的婴儿般脆弱,他经不起任何外界的不良因素干扰,哪怕是遇到一个官僚的官员、过多单位领导过度的“关心”、一群排外的民众,甚至猖狂的小偷等等,都可能把他击垮,特别是将他的信心击垮。只有当地各关联单位第一把手直接给予新企业护航,才能确保在当地刚诞生的企业能健康成长。   这种事例举不胜举,有不少企业都曾经历过“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际遇,中央电视台某栏目曾经做过一个专题,报道一家香港著名企业如何被国内某地一个官员“拖”死的事例,这种情况实不少见。   但也不乏地方政府极力支持当地企业的成功典范,有个地方因交通不便,经济起步落后于周邻地区,政府鼓励当地部份企业创办之后,紧接着出资并出人马,主动为当地企业到国内许多城市及国外一些地方,筹办产品交易会等商务活动。这种做法是通过政府将企业游击队整编成地方正规军,即提高地方知名度,又降低企业开发市场的成本,又恰当应用了政府的公关力和公信力。可谓一举多得,当地经济果然在短短几年内腾飞,而政府后期的财政收入增加,很快就将前期的垫资收回了。   企业营运初期,投入多、产出少,处处都要花钱,政府对企业除了实行税费优惠之外,属于合法的能够为企业减少“花钱”的事全都要做。   3、加快调整政府职能的步伐   政府职员从招商引资活动开始进行的时候起,必须在意识上从官本位调整为经济本位;也必须从心态和作风上,由权力行使者调整为服务从业者;也必须从政策上由一次性层层把关调整为平时过程监督;也必须从办事程序及时间及环节上进行化繁为简。   除此之外,政府应关注公共事业的规划和发展,在许多经济起步较早的地方,当时的政府片面关注经济建设,导致经济发展与公共建设不同步不和谐,一个阶段之后,政府就要开始为“滞后的公共事业”买单了,交通堵塞、工业污染、环境破坏、教育滞后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了政府的心病。为了适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又要进行没完没了的改造、拓宽、拆迁等等工作,最终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曾经还出现过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开放之初城市一夜爆发之后,市民们争将自己尚在读小学的儿童拉上经商之路,这种轻视学习的结果,在现今这些儿童都成长成人时,已看到了这些城市的发展在急剧萎缩。其它方面的如轻视环境保护等等行为,现在也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的后劲,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政府应预见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给当地的生活节奏、工作效率、人际关系、政府、金融、文化、交通、治安等等方面带来压力和冲击。当地原来的许多格局和传统都会被打破,政府应该未雨绸缪,及时在当地灌输对外来新事物的接纳、提前准备应对新经济给当地服务业带来的压力、培育多元化的融洽生活氛围等等,政府只有筹划在前,到时才能应对自如。   4、用高薪吸引人才、靠政策留住人才   有了政府周到的工作为基础,企业招聘高素质人才并为这些人才付出高薪预留了充裕的空间,而企业高薪聘请人才的传播效应是很强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各路英才自然会往此地区投奔而来。   高薪一定会吸引人才,但高薪却不一定能留住人才,人才对环境的要求是综合的,就目前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企业为人才付出了高薪,但人才还是不断流失,为什么?企业方面的因素暂且不讲,政府方面的因素也不少,典型情况是,政府针对人才的许多政策只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而根本没有可操作的细则,例如员工社保问题,有些地方根本就没这个机构或机构虚设,与外部也根本没办法对接,人才只要在那里工作都会存在后顾之忧;例如人才入户问题,有些地方是公安、人事局、工业区及人才交流中心等单位在推委扯皮,人才有心把根留在这里,却始终没办法入户定居等等。   如果政府真正想引进人才并且留住人才,政府要做的工作还有许多,比如建设城市的文化气氛、诚信体系、保障体系、信息体系、还有生活环境、户口、子女就学、就医、交通、城市发展潜力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规划和解决。   三、城市及企业不断升级、让人才繁衍生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地方政府还必须注意当地企业的总量,有量才有市场,才能形成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当企业所需的人才得以充实之后,还必须确保人才能够在这个空间里正常流动,只有如此,才能减少人才外流,避免当地企业成为培训人才的基地,也才能保证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在当地就能方便地聘请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   企业在当地得以生存之后,就会谋求更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包括企业技术的升级和规模的扩大,到这个阶段,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就可以逐步减少,企业也从需要政府扶持转变为对当地政府做出贡献。贡献范围包括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当地就业、带动当地服务业发展、提高当地知名度等等,政府的前期投入开始收益,当地经济随着企业发展的而繁荣,一种地方性的良性循环经济就形成了。   随着企业科技提升和规模扩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高层次人才的不断流入,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人才环境的发展,会完成“人才靠外部引进转变为由地方自行培育”的过渡。这个阶段的政府,应该推出更全面的奖励人才、尊重人才政策。这样,人才不仅能够在当地自产,而且还能够在当地扎根。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一座人才济济的城市,也必定是竞争力强的城市。   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对我国政策稳定性的信心指数不高,影响到大型外资企业对我国的投资进程。因此,地方政府承诺当地政策的长期稳定是必要的,如果企业把厂房建好、设备安装好,员工准备好的时候,因为政策变了,让企业陷入“生产是亏死,停产是饿死”的话,如果政府换了班子就换了政策的话,政府的信誉扫地自然不说,企业倒闭也事关重大。所以,地方政府树立投资者的信心,以明确的政策予以企业长期保障,此项工作十分重要。这一点,有些地方政府做的很到位,他们不仅在引资前对投资商细细讲透政策,而且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有出台新政策或政策调整,就会主动向企业说明清楚,不懈指导企业用好政策,用尽政策。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存在各方面差异,但相同的是,投资环境哪里好,企业就往哪里走,在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重振大东北的大政策主导下,这些地方依然会像我国开放初期一样充满机会。当然,这些原先民企欠发达的地区,而曾经往往是国企重地,当地政府应该明白的是,引导民企不能采取领导国企的方法,否则民企一定会因“水土不服”而死亡。
经营运作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经营运作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