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成功学 - 想发财的穷小子

想发财的穷小子

李洪新拥有一家公司。李洪新的公司虽然不大,只有三四十号人马数十条枪,公司总资产不过500来万元,但不管公司规模大小,好歹算是个老板。如果你知道仅仅在3年多以前,李洪新还在为身上衣裳口中食日夜奔波,你就知道这一切来之多么不易,而且你一定想知道,这穷小子是怎样突然间就发达起来的!

出身

  李洪新原来是山东公路机械厂的一名工人,2002年,20岁刚出头的李洪新就因为工厂的不景气下岗了。为了讨一条活路,李洪新四处为人打工。2003年9月的一天,李洪新听说市里召开经济贸易洽谈会,他心眼一动,心里想,来参加会议的都是生意人,大家一天到晚都在忙着找机会赚钱,很多人肯定都忙得顾不上到外面吃饭,而且,那么多在会上守摊的参展人也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如果自己到会上去卖盒饭,一定会有需求。李洪新做了一些盒饭到会场上兜售,结果盒饭没卖出多少,倒让头脑灵活的他发现了另一条财路。

李洪新在会场上转悠的时候发现,几个卖塑料薄膜的摊位前挤满了人,生意都非常好。他也好奇地挤上前去看看,发现这些薄膜的质量都非常好,再跟摊主一交谈,发现厂家给予这些塑料薄膜的代理价比市场零售价要低得多,中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利润空间。李洪新的老家在山东德州的平原县,那是一个蔬菜种植的大县。家家户户种蔬菜几乎都要搭塑料暖棚,塑料薄膜的用量很大。一方面有需求,一方面有供应,李洪新心里琢磨这是一个好机会,不能放过。他马上与参展的一家来自吉林的塑料薄膜生产厂家进行商谈,希望成为该厂家在山东省的一名代理商。现在的塑料薄膜早已进入买方市场,厂家成天都在为产品卖不出去而感到头痛,有人自愿掏钱成为自己的代理商,哪里有不乐意的?双方当即达成协议。李洪新回到自己的老家,开始挨家挨户推销吉林这个厂家的塑料薄膜。不出所料,优质的产品、低廉的价格,使他很快打开了市场,不到半年的时间,李洪新就赚了10多万元。

  做代理的成功经历,使李洪新信心暴增,觉得自己眼光不错,能力也很强,因此希望快马加鞭。在四处推销塑料薄膜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农民不断地购进新的塑料薄膜,同时也有大量旧的塑料薄膜不断地被淘汰。被淘汰下来的塑料薄膜,农民大多随地一扔,李洪新觉得这样处理既污染了环境,也浪费了资源,心里感到很可惜。李洪新心想,如果自己能增加一项旧塑料薄膜的业务,一方面销售新的塑料薄膜,一方面回收废弃的塑料薄膜,这样两头赚,生意岂不就活起来了?想起社会上一些废旧物资回收机构生意的火爆,原来一直眼红,现在自己也能从中分一杯羹了。李洪新对自己的主意感到十分满意,他开始大量回收旧的塑料薄膜,甚至允许农民以旧换新。不长时间,他就收了一大堆旧塑料薄膜。当他兴冲冲地雇了车将这些回收的塑料薄膜拉到当地的一家化工厂时,却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原来人家大量需要的是聚乙烯,这是石油炼化过程中的一项副产品,这种产品在国内生产不足,很多需要依靠进口,供应非常紧张。小化工厂很难搞到,而且聚乙烯原料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较高,实力不济的小工厂也很难承担,所以他们就将目光瞄准了旧塑料产品的再生利用上,用这种方法解决生产原材料不足的问题,同时再生原料在价格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小工厂很喜欢用。但李洪新回收的农用塑料薄膜的主要成分却是聚氯乙烯,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聚氯乙烯人家根本就用不着,只好让李洪新从哪儿拉来的再拉回哪儿去。这一下可把李洪新搞惨了,好不容易依靠推销塑料薄膜赚来的10多万元一下子全都打了水漂。李洪新后悔莫及。如果自己在回收之前。稍微打听一下。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这样简单的问题,自己竟然没有想到,光看到满世界都是拣可乐瓶、汽水瓶,满世界都是靠回收旧可乐瓶、汽水瓶发了大财的。却没有想到这些东西与他回收的农用塑料薄膜是两项成分完全不同的东西,自己竟然会傻到这个地步,真是想不到。

  新发现

在农用塑料薄膜的回收上栽的大跟头使李洪新元气大伤。一来翻身的本钱没有了,二来随着农用塑料薄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用塑料薄膜的代理也不再那么好做了,李洪新只好另谋出路。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一家餐馆做了一名配菜工。做配菜工是很辛苦的活儿,每天要不停地洗莱,切菜,弄得人筋疲力尽。

李洪新辛苦倒不怕,他想,哪位英雄在成功之前不得饱受辛苦和辛酸,令他难以忍受的是厨房里浓浓的油烟。一天呛下来,浑身难闻的味道不说,常常被熏得连饭都吃不下。李洪新实在受不了了,就问师傅,不能把油烟弄小点儿吗?大师傅问,怎么弄?一天这么多人吃饭,炒菜哪儿有不冒烟的?李洪新本来想从抽油烟机上打主意,但是一看墙上的排风扇,都被油烟渍住了,而且每天四五个灶同时炒菜,就算是每天清洗也清洗不过来。看来只好从别的地方找点办法。他请厨师换一种不那么冒烟的油来炒菜,厨师听了不停苦笑,说如果有这样的油,我们早就让老板买了。不只是你让油烟熏得难受,我们也一样难受。

一直在留心找财路的李洪新听了厨师这样的话,心里不禁一亮,心想,这么多人为炒菜产生的油烟所苦,市场上又找不到不冒烟的炒菜油,如果我能搞出这么一个产品,岂不是要发大财?这么一想,他的热情立刻迸发出来。从此,他像着了魔一样,上班配菜,下班就搞实验,但是他发现这个事情太难了。拿山东人最喜欢的大豆油和花生油来说,目前只有两种通行的生产方法,一种是热榨,即将原料加到一定的温度进行压榨,这种方法较之浸出法出油率较低,同时在高温下营养成分容易受到破坏,所以,目前国内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都已不太采用这种方法。而普遍采用的是浸出法。浸出法虽然出油率较高,但因为在浸出过程中,为了将油从大豆、花生等原料中“逼”出来,需要在其中加入一种化学溶剂,在成品中常会有,定量的化学溶剂残留,对人体容易造成危害。

  除此之外,李洪新通过查资料,发现还有一种低温榨油的方法,即在不高于60摄氏度的温度下,利用机械压力,强行将油从原料中挤出来。用这种方法榨出的油,因为燃点高,在炒菜过程中几乎不会有油烟产生,而且这种方法系完全性的物理加工,对油料中的营养成分亦不容易造成破坏。但这种方法生产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出油率低,不太容易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所以迄今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长一智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李洪新在回收旧农用薄膜上栽了一个大跟头,几乎让他倾家荡产,这使他变得事事小心谨慎起来。虽然看好低温冷榨油的市场前景,但在真正“放手一搏”之前,他还是决定进行一次认真的市场调查。市场调查的结果让他很满意,为此他决定立刻辞掉餐馆的工作,回家专心搞研究,开发冷榨油。

搞研究需要钱,光是一台压榨机就需要几十万元,李洪新现在两手空空,根本拿不出这笔钱。他就四处找人去借。大家一听他借钱不是做项目,而是搞研究。谁也不敢借给他。有人还冷嘲热讽地说,中国那么多能人,人家都没有搞出来什么低温冷榨油,就你这点文化水平,还想研究什么低温冷榨油?你趁早收了心,去干点正经事吧。李洪新没办法。只好央求父母帮忙。父母一听他借钱不是为了正经做生意,而是搞什么研究。也都不乐意。父亲还不满地教训他说,你瞎折腾得还不够?你把卖塑料薄膜赚的10多万元折腾光了不说,现在还想把家里也折腾光吗?炒菜冒烟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炒菜哪有不冒烟的?炒菜不冒烟的油哪还叫油吗?训得李洪新哑口无言。

为了不让儿子瞎折腾,父亲还托人为李洪新找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但是李洪新死活不肯去。他说我现在既然发现了这个机会,如果我不抓紧时间去做。一旦让别人抢在头里把冷榨油弄出来了,我的赚钱机会不就泡汤了吗?把父亲气得不行,只好撒手不管,由他去折腾。

  李洪新走投无路之下,想到了自己的房子,那可是他现在惟一值钱的财产。最后他用房子做抵押,借了5万元的高利贷,买了一台旧的榨油机,又雇了几名工人,买了5吨花生仁,就在自家的大院里开始研究。一次、两次都不成功……一直把5吨花生仁都折腾光了,都没有榨出一滴油来。李洪新成了左邻右舍眼中的笑柄。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他不是在研究啥冷榨油,而是在研究新型猪饲料,因为那些经压榨后已经变成了饼状的花生仁,再也派不了别的用场,只能拿去喂猪。

  人们的冷嘲热讽让李洪新心里很难受,但也更激起了他天生的犟劲儿。他想。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就不相信我李洪新弄不出冷榨油来。从此以后,他就吃住都在榨油机边上,可弄了好几个月,还是不行。

李洪新迷惘了,只好去请教“专家”。问了一些开过榨油坊的老人,大家一听他的主意都摇头说不行。有一位叫孙孝平的老人说,我开了30多年的榨油坊,还从来听说过有啥冷榨油的方法,花生仁不加热怎么可能榨得出油来?和李父一样,他也劝李洪新不要瞎折腾了,“你真的想干这行,我把我的技术教给你,你自己去开一座油坊,一年赚不多,多少还是能赚一点的,至少比你这样瞎折腾强多了。”可是李洪新不愿意。他心里想,如果我只是想开一座老式的榨油坊的话,我费这么大劲干嘛?而且现在市面上的食用油品种这么多,大型、超大型食油生产厂家比比皆是,光在山东地面就有十好几家。开个小榨油坊,只能到农村去折腾折腾,一辈子只能赚点小钱,那可不是我所希望的。

  喜相庆

本来自己“穷途末路”,是想到外面借助点外脑帮自己解决问题的,没想到,一圈儿转下来,问题没解决,反而饱受打击,这使李洪新变得闷闷不乐,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依靠自己解决问题的决心。

一样的花生仁,怎么别人能用热榨法、用浸出法就能榨得出油来,我用低温冷榨就榨不出油来呢?我这些花生仁中的油都跑哪儿去了?李洪新百思不得其解。他没日没夜地蹲守在榨油机边,一边实验,不停地琢磨,不停地总结。后来他才突然发现,花生仁中榨不出油来,是因为缺少了水的缘故。花生仁经过干燥处理,那么干燥的东西怎么可能流得出油来呢?就算是有油也流不出来呀。想到这里,他马上用水对花生仁进行处理,经过对干燥后的花生仁进行雾化调质,油终于让在低温状况下榨出来了。他马上找了一口锅,将刚榨出来的花生油放到锅里一加热,不但没有油烟,而且发出一股比市场上销售的花生油醇厚得多的清香味道。成功了!没想到这成功埋得那么浅,又隐藏得那么深。那一刻,李洪新几乎喜极而泣。

李洪新终于搞出低温冷榨油的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有些人不相信,李洪新马上当场做试验。这种东西没法做假,大家都信了。但是有人告诉他,我们虽然相信你,但你总不能对每一个人都做试验吧?你这个油从外观上,看不出和市场上那些普遍花生油的区别,你需要一眼就能让人们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你的产品才可能卖得动。李洪新一想有理,这个问题很简单,只需要在低温压榨的时候,剥去花生仁上的红衣就可以了。剥去红衣后压榨出来的花生油更清亮,使人一眼就能看出和用其他方法生产的花生油的区别。

李洪新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做了几百次试验,用掉了30多吨花生仁,终于搞出了一个低温冷榨花生油。经过山东省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检验,李洪新的低温冷榨花生油在各项数理指标上都优于市场上现有的花生油,尤其是其烟点高,高温加热时不冒烟的特性,更是前所未有。中国油脂协会副秘书长何东平说李洪新的发明填补了国内食用油市场的一项空白,估算其市场价值在1亿元以上。




成功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成功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