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案例 - 复旦学生创公司做中国默多克

复旦学生创公司做中国默多克

  “还没准备就成了名人。”夏乾良,这个复旦法学院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因在7月中旬独家赞助了复旦大学主办的两岸四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论坛”而突然出名。



  赞助并非来自他个人,而是他创办的暄氏文化公司,一个组织和承办各种国际会议、策划出版图书的学生企业。



  事实上,夏乾良真正为人称奇的就是在一年之内,仅靠业余时间就将注册资金只有30万元、员工只有5人的公司发展成拥有500万元资产、近200名员工的新兴企业。



  暄氏文化公司坐落在复旦大学附近的一个普通社区内。公司租用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民居。



  “在浦东有一个专门用于会客的豪华办公室,但平时我们就在这里办公。”着装随意的夏乾良坐在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后,桌上的书分成两类,一边堆放的是公司文件、资料,另一边,则整齐地摆放着《公司法》、《中国法制史》等专业课书籍。



  一个从商的学生。与夏乾良相处不用多久,记者便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两重身份、两种生活的痕迹。



  他会从办公桌底随手掏出一个可爱的毛绒玩具,并穿着拖鞋会客。转身,又会指派公司员工走进办公室,替他从身边的书橱里拿书,而同是学生身份的员工也会恭恭敬敬地叫声老板,为他端上一杯水。



  创业从复印课堂笔记开始



  创办公司的初衷,夏乾良说,是为了替学生社团积累活动资金。



  2003年考入复旦大学后,夏乾良加入了校内一个名叫“心暄社”的社团,这是一个开展校园慈善公益活动的学生社团。



  四个月后,夏乾良领导下的心暄社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校内小社团迅速成为上海慈善类高校学生社团的领军者,并成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自强服务总社等多家单位的合作伙伴。



  2004年4月,心暄社在华师大等多所院校开社,跨校际公益平台形成。社团形成规模化发展后,由于资金缺乏,夏乾良和社团的伙伴们开始考虑如何为社团发展积累资金。



  “开公司!”这群年轻人突然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并迅速开始筹集资金、注册公司。但是,对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从业领域,他们却毫无方向。“我们是在最后一刹那,决定填上教育类、文化类、文化咨询包括文具批发,总之都是些抽象的概念,但是关于做文化产业的方向,是把握住的了。”夏乾良说。



  2004年6月14日,暄氏文化公司正式注册,注册资金为30万元,均由夏乾良等5名社团成员自筹。



  “公司当时只有五名骨干,每人出资6万元。我们几个人的家境都不错,这些钱都是我们的压岁钱,所以到现在父母们还不知道我们在开公司。”夏乾良告诉记者,除了最初的30万元自有资金,他们还东拼西凑地借来了几十万元,公司创业时的本金最后总计是100万元。



  虽然开始创业就拥有了一般创业学生所羡慕的百万原始资金,但夏乾良在很长时间内都未找到合适的项目,一直做着不需要多少成本的家教。



  这样的情况一度让夏乾良很是苦恼,直到有一天,夏乾良突然发现,复旦这个两万多人的学校每天的复印业务量非常大,经常有班级复印课堂笔记,一印就是上万页,而学生单独去校外的文印店一次复印几百页笔记是得不到任何优惠的,而把这些业务收集起来,用团购的形式和文印店砍价,收效可观。“单独印一页A4纸是8分钱,而我通过团购拿到的价格是6分钱甚至只有5分钱。结果还真是赚到了很多钱。”



  虽然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设备,但夏乾良打出了“价格比校外文印店便宜且负责上门提货、送货,随叫随到”的竞争牌,在拿到复印订单后转送校外文印店,并降低文印店的要价,从中赚取差价利益。这种方式在校园文印市场中迅速占领了一席之地,他们每天拿到的复印单子少则三四千张,多则五万余张,几个月后,他们开始自购设备,而为了节约成本,所有的职员开始苦攻平面设计、策划、排版。



  虽然公司的文印业务拓展到班刊、学报,包括校内校外一些公司的宣传海报,但夏乾良很快就感到不满足,他说,这不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项目,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在于技术含量更高的文化传播产业。



  出版教辅获第一桶金



  2004年9月,就在夏乾良寻找新项目的时候,机会主动找上了门。



  由于之前做家教时形成的口碑,文汇出版社向夏乾良约稿,编写《高考英语专项训练精炼》一书。



  而这本书从内容的编著到最后的排版,均由夏乾良和他的同伴们一手操办。该书出版后,首批5000本没过多久便销售一空,接着系列丛书的语文、数学两种也出版上架。在这半年内,暄氏文化公司取得了10多万元的净利润,这笔钱成了公司的第一桶金。



  夏乾良的喜悦并没有局限于这10万余元,他开始意识到图书市场的发展潜力,并当即决定将公司的业务重点转向教育类图书选题的策划出版。



  目前图书策划出版已经成为暄氏文化公司的一个最主要的盈利点,而最初不为夏乾良看好的印刷业务最后也给他带来了额外收获,即会展策划、广告图文代理等业务。



  “做印刷后,我们发现还能介入会展和广告行业,目前这两个项目也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夏乾良拿着一本会务资料册告诉记者,会展和广告行业经常要发放许多印刷品,而夏乾良正是通过替他们做印刷才慢慢介入了这些行业。前不久,暄氏文化公司就为复旦百年校庆的活动之一 ——“基因组医学国际论坛”提供了会务管理服务。



  夏乾良说,现在公司每月的盈利达到20多万元,公司总资产也达到了500万元。



  要做中国的默多克



  在成功进入了出版行业后,以业内人士自居的夏乾良认为,目前公司所经营的几个项目并不是最终的方向,而最近他们正在收购的一份河南杂志才是他为自己制定的目标。



  “如果可能,我要做中国的默多克,而不是比尔·盖茨。”夏乾良告诉记者,文化传媒产业可能适合创业的学生,尤其是他。



  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夏乾良也作好了充分准备。



  “图书出版行业是最需要资金的行业,大量的资金都压在了流通领域,如果出一本卖不掉,公司的资金链就有垮掉的可能,所以风险很大。” 夏乾良指着堆在办公室一角的几十捆新书说道,“仅仅是这些书就值20万元。”



  夏乾良目前最需要银行贷款,但是对于一个在校学生而言,目前银行贷款只能说是个梦想,而他也作了最坏打算,随时准备在公司经营不下去时回校专心读书。



  目前,作为低龄学生创业的典型,夏乾良需要面对的还不只是资金不足的问题。



  该不该在大学低年级创业?会不会影响学习?复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许玫老师对此就心存担忧:“大学生在读大一大二时还是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创业肯定会分散精力,最好能在大二大三时作准备,待到大四课业较轻松时再去也不迟。”



  “我很羡慕在3108教室里自习的学生,但我没有时间,我必须工作。”夏乾良和另外5位同学组成的股东团队,几乎都凭借考试前的突击复习获得了复旦的奖学金,但学业和企业之间,夏乾良暂时选择了后者,目前这些学生股东最新的计划是,再用一年时间将暄氏文化公司从一个学生企业转型为成熟有序的民营文化企业。



  昔日的家教明星



  夏乾良毕业于上海市重点中学建平中学。据他的高中班主任杨曼倩老师回忆,中学时期他就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工作能力。“夏乾良在校期间成绩一直很好,同时担任班级的团支部书记,有想法也有组织力,开展了很多班级活动”。



  对于夏乾良现在的成功,杨老师并不感到意外,她说,夏乾良比同龄人成熟,想得更多更远。

 

  高考结束,从建平中学毕业后的那个暑假,夏乾良动起了做家教的念头。他并没有选择常见的单打独斗形式,而是召集了在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大附中等几所重点学校的20多名中学生,印制了2500张小名片投递到浦东、徐汇等区的社区内。



  在成功将自己推销出去后,夏乾良常常把同学们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如何把孩子分成不同的种类;如何分配讲课和做题的时间;如何解决学生遇到的各式问题。一段时间后,团队内部达成基本统一的课堂教材和授课模式,并因此很快做到小有名气。



  这种名气延续至今,开办了暄氏文化公司后,依然有很多家长慕名而来。夏乾良说,有个温州人曾为了请他亲自给孩子辅导政治,开出了每小时500元的高价。
创业案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案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