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施瓦布:“配电盘”式企业设计

施瓦布:“配电盘”式企业设计

在某些市场,许多供应商与许多客户发生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很高。这就会导致出现一种高价值的中介业务。这种业务的作用类似于配电盘,其功能是在不同的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建立一个沟通的渠道,从而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

  配电盘模型的重要功能体现在配电盘自身。加入系统的供应商与客户越多,配电盘的价值就越大。施瓦布公司是一家金融中介机构,它在共同基金与投资者之间充当网络中间人,发挥了类似“配电盘”的关键作用,建立了别人所不具有的差别性。 

折扣经营模式带来了大量收入

  施瓦布公司创立于1971年。

  作为一家金融中介机构,施瓦布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开展业务,紧紧跟随市场变化,不断推出新的金融服务,既满足了客户需求,也使公司进入了行业的利润区,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1975年5月,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解除了对固定佣金的限制。施瓦布公司抓住机会,改变了自己的企业设计,从传统的经纪人转变成一家折扣股票经纪商。 

  在70年代早期,中介市场只有一种参与者,就是提供一条龙服务的股票经纪公司,收费一般较高。施瓦布公司开创了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一个精明的投资者可以只为自己的交易付费,而不用支付包括咨询和交易在内的一揽子费用。

  折扣经营模式吸引了客户,带来了大量的收入。 

  随着大量折扣股票经纪公司的涌入,施瓦布公司很快就遇到了差别化的问题。他必须能够令人信服地回答:“客户为什么希望从我这里购买?” 

“客户为什么希望从我这里购买?”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施瓦布建立了一种能够增加价值的折扣服务。他将其全部利润用于增加计算机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为投资者提供基础性信息,并通过大量的广告来树立自己的品牌。 

  施瓦布在当时的经纪行业中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企业设计。从1977年到1983年,这种企业设计使公司收入从460万美元增长到1.265亿美元。 



通过投资策划师来掌握投资者

  从80年代中后期,消费者的偏好开始从储蓄转向投资。但由于投资领域复杂,投资咨询和指导对投资者来说日益重要。一种独立的投资咨询服务公司,通常被称为“投资策划师”,应运而生。 

  传统金融行业的市场参与者忽视了这些金融领域的“新人”,甚至采取了蔑视的态度。他们很少考虑这些投资策划师对中小投资者的吸引力。 

  施瓦布对投资策划师的看法与行业的主流观点相反。施瓦布以客户为中心考虑问题,比别人更容易洞察客户的下一个需求所在。他想,“为什么投资策划师会兴起和壮大?” 

投资策划师成了施瓦布的“虚拟销售人员”

  行业的主流观点是,投资策划师是低成本的“偷猎者”和竞争者。施瓦布却把投资策划师看作是潜在的客户、盟友和接近投资者的一个新渠道。特别是施瓦布把他们看作是拥有巨大需求潜力、资源丰富的合作伙伴,并且,通过这些投资策划师,施瓦布可以接近投资者,进入日益增长的资产业务领域。 

  大多数投资策划师,都是独资的小业主或者是小型合伙制公司。施瓦布认识到,他提供的业务能够使得这些独立策划师的经营更加有利可图。反过来,投资策划师也成了施瓦布公司的一个巨大的客户资源。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施瓦布成为数千家投资策划师的实际后台管理人。 

  随着投资策划师不断地带领他们的客户转向施瓦布旗下,为施瓦布公司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实际上,这些投资策划师成了施瓦布的“虚拟销售人员”。他们销售施瓦布的产品,但却分文不取。而实际上,他们还要向施瓦布支付特许费。 

  由于这种新经营方式的运用,施瓦布公司的市场价值从1987年的1.52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底的12亿美元以上。

客户需要一种更为便利的方式

  在80年代后期,投资者对共同基金的热情急剧高涨。基金公司和个人基金的数量都有了爆炸式的增长。

  到1986年,有261家基金公司建立了1840只共同基金。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已经足够。但是事隔5年之后,又有100家基金公司建立了1600只新的共同基金。

  共同基金的急剧发展为投资者带来两个问题:(1) 如何在大量没有品牌的基金中进行选择?(2) 昂贵的交易成本。大多数客户除了要交纳6%的基金交易费之外,还要另外支付交易佣金,基金的承购成本是客户总资产的8.5%。

  施瓦布认为,共同基金的兴盛是由于,个人投资者不愿意自己直接去掌握投资的技能,共同基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客户在面临如此众多共同基金的选择时候,他们需要一种更为便利的方式,来处理多项选择时带来麻烦。 



以收取“重复费用”为基础的经营模式

  施瓦布从投资者的角度考察了整个投资过程。他对调查结果感到吃惊。个人投资者往往将资金分散在各种基金当中,一旦需要重新分配资金,就会变得十分麻烦。为了卖掉一笔基金份额,投资人往往要打4次电话。然后,要等待4张支票的到来,将资金汇往新的基金,然后再打4次电话买入新的基金份额。 

  施瓦布试图创建一种新的方式来帮助客户买卖基金,它应具有这样的优点:1、操作平台容易了解与掌握;2、投资者以零成本交易费用进行交易。 

  1987年的股市暴跌使施瓦布公司的营业收入下降了20%。这一情况使他开始考虑,应当把公司的收入结构从完全依赖交易佣金,转向增加“重复发生的费用”。他希望找到一种以收取“重复费用”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建立一种更强有力的企业设计。“单一来源系统”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 

在两者之间安装“配电盘”

  1992年初,施瓦布宣布推出“单一来源”系统,在业界引起了轰动。

  在单一来源系统中,客户可以在不支付基金交易费和手续费的条件下买卖共同基金。只须一个电话,客户就可以买入单一来源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基金,对所有基金的买卖可以在一份报告上得到反映。

  施瓦布模式的力量在于,它不仅使客户投资于基金变得非常方便,也使共同基金公司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客户。一方面,基金公司进行大范围市场营销的成本很高;另一方面,一个投资人同时与几家基金公司打交道十分耗时费力。施瓦布所做的就是,在他们两者之间安装一个"配电盘"。有了这个配电盘,基金公司在寻找客户的过程中能够降低成本,客户的交易也变得简单起来。

  施瓦布去几家共同基金公司,说服他们对通过单一来源系统得到的基金资产支付佣金,施瓦布的客户则不必支付常规的最低39美元的交易手续费。基金公司同意这样做,他们希望通过单一来源系统得到更多的客户。

  这项交易意味着,施瓦布实际上将从客户购买共同基金份额的成本转移到了基金公司。他对基金公司只收取少量费用,对客户则免收费用,从而降低了双方的成本。 



单一来源系统引发整个行业的革命

  单一来源系统在整个行业引起了一场革命。

  施瓦布成功的关键是,认识到技术在合并报表和快速交易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为形成这种能力进行必要的投资。 

  反过来对施瓦布企业设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1993年,施瓦布公司总的员工人数从4500人增加到6500人。在单一来源系统推出的第一年,广告费用超过了2000万美元。然而施瓦布最新的企业设计已经使企业的营业收入在1992年达到了7.5亿美元,其中利润8100万美元。这样的收入规模足以支持单一来源系统的运作。 

  到1996年底,按照所管理的共同基金资产计算,施瓦布公司成为继富达、前卫和美林之后的美国第4大经纪公司。 

客户首先想到施瓦布而不是共同基金

  随着施瓦布管理的资产不断增加,共同基金公司对单一来源系统是爱恨交加。

  单一来源系统以很低的成本为共同基金提供了新的资产来源。施瓦布掌握着所有客户的交易记录和服务,只给每一家参与单一来源系统的基金公司寄去一张支票。

  然而,由于施瓦布掌握着客户,那些原先把自己看作是某个共同基金客户的投资者,开始把自己看作是施瓦布公司的客户。当客户需要重新分配资产时,第一个想到的是施瓦布公司,而不是共同基金公司。

  施瓦布公司保持领先地位的另一个因素是正如内幕人士所指出的:交叉培训。施瓦布的管理人员并不墨守成规,他们在不同的业务岗位上轮岗,学习多种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与在电话经纪行和传统经纪公司里的同行相比,他们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施瓦布的竞争者总是至少落后一步

  施瓦布的竞争者总是至少落后一步。

  当其他的市场从业者开始思考对策,对单一来源系统作出反应的时候,施瓦布仍然保持领先一步。施瓦布将其内部运作的自动化扩大到与客户建立直接的联系。

  施瓦布说:“我不会把自己当作技术专家。我能够想象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了解我的需要,我拥有了解这些需要的计算机人才。”

  因特网的出现对于施瓦布公司来说,与其感到惊奇,倒不如说带来了一个机遇。

  在不长的时间里,施瓦布就成为金融服务业中一个最容易做生意的公司。 

创新能力是施瓦布的无价之宝

  查尔斯·施瓦布不断地向自己提出恰当的问题并回答问题。

  在早期,施瓦布反问自己,“市场忽略了哪些客户群?我使用什么方式可以满足这些客户群的需求?” 

  在80年代中期,施瓦布这样问自己,“共同基金的兴起能否导致客户偏好发生新的变化?如果共同基金已经满足客户对专业化投资的需求,我如何与共同基金合作来满足客户的进一步需求呢?”

  施瓦布希望知道,“我如何才能降低我的营业收入风险?有没有一种方法,使我的交易佣金收入转变成重复发生的营业收入?” 

  当准备他的下一代企业设计时,查尔斯·施瓦布还是这样问自己:“客户的偏好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规律,下一个最好的盈利机遇位于何处?”

  施瓦布总是保持向前看,始终领先两步于整个行业,因而他拥有了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施瓦布的无价之宝。

上一篇:施瓦辛格的成功启示录
下一篇:施与受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