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在战略调整中发展工程技术产业

在战略调整中发展工程技术产业

一.战略调整与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产业化

  战略调整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技术能否实现创新。目前我们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进行企业技术改造、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以解决我国经济中的生产分散、效益低下的结构问题。战略调整主要对资产存量进行合理重组,以现有骨干和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符合专业分工又有规模经济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企业集团打破条块分割,优化资源配置,造就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但是,和原结构一样,存在的根本的问题是这些大公司、大集团应有科技创新能力,应有对科技知识的吸纳、应用能力。能不能提高经济建设中的技术构成,能不能为工业生产持续提供先进适用的工程技术、产品技术,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能否成功、我国工业企业是否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在战略调整中发展科技产业尤其是工程技术产业,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经济的科技水平就成为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造成经济结构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工程技术落后。解决机构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也在于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和先进科学技术转化危险是生产力的工程能力。在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了企业管理层次复杂、社会负担沉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弊病,形成了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产品技术含量低、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状况。其原因在于历史的经济能力的制约而产生的工程技术水平的局限。目前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战略调整,正在通过尽可能快捷的方式(兼并、收购)扩大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然而,应注意两点:一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是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扩大,而不是袋子里装马铃薯似的简单“归大堆儿”。实际上我国企业一方面是“小而全”,而且也存在“大而全”:企业“同类小规模集合”形成的经济规模大,产能低,成本高;企业工厂设计模式落后,客观造成管理落后,中间环节太多,管理成本高;文牍主义、官僚主义盛行,企业严重存在着“政治实体”、“小社会准政府”的弊端,企业对市场信号反映迟钝;管理效率低下,从而形成了规模效益递减。实际只是内在不经济企业。归根到底表现为工程技术的落后,其中包括工业企业设计技术落后。这种落后局面在战略调整中如不在先进的工程技术基础上加以解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随资产规模的扩大将会更加严重。第二,必须重视对技术改造、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逐渐缩小与先进企业在技术上的硬差距。多年来,我们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合资经营,让出一部分市场,用其换取自己需要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但实际上却比预想的速度更快地丢失或“拱手相让”了大片市场份额,却没有换来想要的技术——引进后的自我开发研制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除了经济的和社会的条件外,没有形成科技创新机制,科技机构存在结构不合理状况,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在经济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贸易同人们的生活一样,反映着人类知识的进步。企业间、政府间交换的商品和服务,包含着越来越多的人类知识。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贸易发生了向工程产品—汽车、飞机、科学仪器、电子产品以及其他机器设备的转移。市场经济,特别是世界贸易,向工程产品的转移趋势持续增强,知识密集产品贸易份额比重上升。经济中最多使用知识以及创造和提供知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部门在经济建设和市场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现代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比其他经济部门更迅速扩张,而又不使其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这归因于规模经济所致。所谓经济规模,即所有投入按某种既定的百分比扩大,所导致的平均成本降低的百分比。简单说来,经济规模的净效应就是装置生产能力翻番而无须建设成本加倍。所以确定最佳装置生产能力在经济上至关重要。显然,只要装置按最大规模负荷运转,最具有经济吸引力的是按最大可能规模设计。因此在既定条件下,在能反映具有竞争力的公司所运转的装置情况下,必须确定预定项目的生产设备不得低于“最小经济规模”。企业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提高生产率并降低平均成本。一般说来,资本密集的行业,常常是知识密集产业,如钢铁、电力、石化、运输设备制造产业(飞机、火车、汽车制造业)。规模经济由于其成本低而且进行规模生产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垄断利润,同时还因此可把生产价高质次产品的小厂商逐出市场而使生产集约化、资本集约化,使市场成为垄断竞争市场,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规模经济的生产装置(生产线)一般都是综合工程技术的总成产品。就是说规模经济的科学技术基础是工程技术。没有工程技术的创新,规模经济在落后的工程技术基础上的任何放大和更新改建都只是在原有落后水平上的重复建设,在过剩经济中都会造成市场的淘汰和投资及其生产的浪费。我国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工程技术的发展。

  工程技术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又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取得发展条件。因此工程技术必须成为产业进入要素市场才能实现其发展。

  工程技术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可能成为产业。由科学技术的开发而被发明的各种产品,从一开始需要先进的技术投入,往往其发明者和最先消费者生产得更好。这样他们可以获得技术垄断的收益。当工艺以及设备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定型后,产品变得标准化、普及化和成熟时,生产该种产品的行业开始迁移到其他技术落后地区和国家。这种技术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包含可购买的设备之中,向有充足廉价劳动力和较少有此项先进技术的地区和国家转移。这种转移往往又以产品技术、工艺技术、设备、工程承包和资本及其服务的贸易形式依次逐步进行,从而取得更大的包括技术、管理和资本的垄断利润。所以在国际市场中,技术先进国家或企业往往以新产品开辟和占领市场,继而以产品技术和生产设备,再后以工艺、设备和工程的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最后为资本贸易。因此新的知识是一种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是一种具有比资本、劳动和矿产更有竞争力和效益的资源。

  多数新知识来源于有组织的研究和发展工作。虽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新知识的产生需要大量投入,包括人才培训、知识积累、情报信息和科研仪器改进、开发成果闲置等,具有长期投入的边际成本和高风险。但新知识带来的边际效益,它等于社会上每一个受益者边际效益的总和。而且关键是新知识一旦产生,最有效的使用又要求不排斥任何使用者,因而市场前景广阔。市场效率的两个方面都相当重要。新知识的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新产品的垄断权,使他们有可能提高价格,不仅回收成本,而且把研究工作中的投资也收回来。这样就有利于鼓励发明者把更多的资源投入研究工作,尽可能的实现新知识的最优供应量,从而不断地开发出新技术,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不断扩大。

  因此,技术创新、装置规模、最佳工程(生产工艺)、优惠的原料、广阔的市场以及生产协作和联合、税率保护和国际贸易,使科学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可以形成为产业,同时也给其它产业带来市场和利润。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因此,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必须加大科学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及其成果应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对科技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发展科技产业。使科技产业在行业内的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市场化、社会化,从而建立有我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科技进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战略调整的目的。

   二. 在战略调整中建立技术创新机制

  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程技术的发展,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对这一点,已经引起共识。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发展工程技术产业,因此,还必须对科技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使在行业内的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工程技术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战略调整中建立有我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我国经济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应当是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涉及科学技术自身和推动科技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每一个新发现、新产品、新技术的产生都可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生产部门,科学技术也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为一个产业,且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的变革;因此,另一方面,还存在着社会经济能否吸纳科技成果和允许科技在其土壤上成长为一个产业,能否允许科技发展的问题,因为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经济结构、企业结构以及产业技术政策等)对科技发展起着促进或束缚作用。要真正依靠科学技术实现经济发展,实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转变,就必须从市场着手在这两方面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科技实现产业化,解决科技发展的市场主体问题。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建设部关于勘察设计单位由事业单位改革为科技性企业的文件,这一改革可以使勘察设计单位成为科技市场竞争的主体,为有可能形成和发展工程技术产业创造了条件。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是科技尤其是工程技术的发展缺乏市场竞争主体,工程技术发展动力乏力。生产要素迅速流动是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科技知识能否不断积累、发展和创新,科技知识能否不断实现为新的产品,生产企业、生产部门能否不断刷新产业经济的技术面貌,科技知识能否实现价值转换,关键在于科技知识作为生产要素能否进入市场。只有解决市场主体问题,科技进步机制才能建立。

  在传统经济体制内,我们把工业、农业、商业作为产业,而把科学技术视为事业。如果说,工业企业是行政的附庸,整个国家的一个车间,那么科研设计单位更是行政的执行服务机构、整个国家行政部门的一个设计或研究室。在改革中,我们把产业相当大一部分投入市场,目前正在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投入要素、资本和产权市场,而对科研设计单位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政策。对“稳住一头”取消科研设计单位事业费,实行勘察设计按项目投资收费、咨询收费及按项目计拨课题费和技术成果有偿转让等政策。至于对放开部分则完全推向市场。实际上形成了双轨制的价格和市场划分。国有科研设计单位的产品技术大量流失,工程技术(工艺、设备技术)研究开发乏力而且推广应用困难,遇到了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强烈竞争和扼制,只是作为引进的补充和某种替代。这样,虽然技术(甚至包括技术人才)进入市场表面上很活跃,但由于技术市场仍未形成,技术、技术成果及其服务在相当大程度上仍然不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只是作为行业内部的任务分工和利润分配,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工程技术尤其是这样。这样,科研设计单位仍然作为其它产业或者其它企业的附庸而存在,前者只为后者服务,后者以拨款的形式(或者是从后者提取科技开发经费由行业以行政手段拨款)“养活”前者。科研课题费及成果转让费、勘察设计费不足以实现知识劳动价值、补偿科研开支和开发风险,同时也使科技远离市场,失去了科技知识价值实现的动力和利益冲动。另一方面,科研设计单位和生产企业一样也存在着小而全大而全专业化分工不明和规模不经济的问题,科技进步及其应用缺乏动力,等等。科研设计单位缺乏积累,萎缩了自我发展能力,形不成科研规模条件,只好依附于企业、产业部门和政府。科研不能向企业、产业持续提供满足需要的先进适用技术,企业、产业不能取得先进技术能够带来的高额利润,当然它们也不能向科研单位提供足量的研究经费。

  在科技单位萎缩的同时,又提倡大中型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促使企业组织内部加大科研设计单位建制,形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科技结构,堵塞了科研单位课题渠道。这样就造成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科技力量分散、科技资源闲置 ,科技机构重复设置,科技开发能力形不成规模的问题;另一方面技术自产自销,技术市场狭窄、供需萎缩。这样从技术的资源和消费两个方面封闭了技术市场。

  因此,在结构调整中应当建设和开放技术市场,首先应鼓励和推动科技单位社会化、企业化,使之成为市场的主体。通过科技企业发展建立科技产业,通过科技企业的利益冲动和利润追求实现科技资源的充分利用、成果转化和科技知识的价值实现。

  科技产业化和社会化,尤其是工程技术的产业化,科技单位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仍然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即:⑴理顺技术产品价格和技术管理体制,建立和实行适合科技业的产业政策、财税制度、投资及其金融制度;⑵科研课题、企业技术改造、扩建、新建项目实行社会招标制,采用新技术的经济效益的利润分成制;⑶科研设计单位成为工程承包公司和工艺专利公司或者科研设计单位和生产制造企业组成企业集团,促进大型设备和工艺的国产化、自动化及其总成;⑷加快科技单位企业化,把成本核算、价格价值、利润等在其它产业中的经济计算方法引入科技企业,使科技成为第四产业。

  2.加快工程设计单位改革,理顺科技知识产品和科技服务价格,进而实行适合科技发展的产业政策、财税和金融政策。

  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设计尤其是工程设计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工程设计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商品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基本建设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经济技术水平的关键,因之也是科技资源成为资本要素的主要途径。设计产品价格其实是一个综合价。它应该包括研究开发价值。一项技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工程开发,只有经过设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设计收费价格应该包括以上科技生产过程的价值转移。

  目前工程设计、咨询等知识产品按工程投资比例收费,这只是设计劳动的劳务成本,所以其技术价值一直未能实现。以炼油业为例,设计收费为工程投资的2.5%,这一收费比例是1984年确定的,其后市场物价几经变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十几倍,但设计收费比例却一直保持未动。而且投资规模越大,技术越先进,投资越节约,设计收费比例越低。虽然近几年增加了专利和专有技术收费,但当某项生产技术成熟,市场产品饱和利润率转低,这时要想对企业生产装置、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由于设计同样面对建设单位的买方市场,所以设计价格被压得更低,投资压得更低,但技术改造所投入的技术含量却更高,技术劳动投入更大,设计技术知识产品和服务价格与价值更加背离。

  设计收费资不符价,严格背离价值,从以下几方面影响了工业技术进步:⑴科技成果向设计转化困难。科技劳动和成果价值因为无法从设计价格中体现出来,因此科研单位也无法从设计经营收入中收取科研开发的技术转让费用,或者收费极低,不足以抵偿成本。科研设计单位为求得生存,只好开发短平快项目以转让成果,无力也无心进行需要高投入具有高风险的重大工艺、设备技术的开发项目。在发达国家,设计公司或工程公司向专利公司、小型开发所购买专利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或工程开发,使之成为成熟的生产技术的工艺包投入市场。市场化国家的技术进步机制可以借鉴。⑵设计单位缺乏采用新技术,尤其是开发工程技术的动力。设计单位为追求增加收入,采用提高图纸复用率的办法以加快设计进度,而对工程技术开发只作为“二线”工作,在任务饱满时则会被忽视。而且科研、设计、制造与建设单位利益矛盾突出,如引进和国产化、创新和平稳生产、设计收费和专有技术收费与按投资额比例收费的价差等。设计收费制度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使科技进步机制不能在经济中形成,这就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盲目重复建设,产品竞争力差,厂子建起就亏损的深层原因。

  因此,提高工程设计收费比例,或者改收费为知识产品及其服务价格,实现知识产品生产的价值转移为价格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是建立科技进步机制的重要一环。

  3、科研设计单位企业化社会化及其市场开放

  打破行业的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使科研设计单位尤其是应用研究开发、设计单位转型为专设的专利公司或工程公司,成为专利商或工程承包商,实行工程总承包;或打破条块分割,进入企业集团组建工程研究中心,可以和机械制造、供应商结合组成成套供应商,进入市场,使科技进入经济直接成为经济中的一个新产业。

  原材料和新材料、能源、交通、通讯等主要生产部门的设备、装置、生产线的开发、制造、建设和生产,是基本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科技知识(新产品的研究、设计、工业化)的转化过程。也可以说是技术从形成到消费转化为新生产能力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越短,技术含量越高,技术越领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越强,企业利润越高。这一过程由于是价值直接转化过程,因此,它要求必须有一个企业组织来协调完成,用它自身的利益冲动来实现。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通过专设的专利公司或工程公司来开发和对技术进行工程开发,并进行经营,通常是以工程承包的形式,对技术(包括窍门、工艺包、成套设备及其开工经验)成套供应。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国际科技知识的垄断和对市场的垄断,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因此,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不惜血本从事研究开发尤其是工程研究工作,并使之与生产制造、供应商务、工程建设紧密联成一体。

  我国科技单位的事业制(包括近年来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和制造供应、建设企业的分离,所谓三足鼎立,互相扯皮,因此造成科研活动及其成果应用的依靠行政指挥才能实现的特点。这不但使科研设计失去了活力和创造力,而且失去了利益冲动,甚至造成了惊人的人才、科研设备和资金等科技资源的荒废和浪费。必须指出的是,产业集团性公司或行业垄断公司在本系统中把生产、工程、组织为不同业务范围的公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但是上述情况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而且仍然限制着科学技术的横向转移和科技单位(企业)的发展。科技经费不足,研究设施简陋,科研单位的小而全的管理低效、以及研究规模小而单位多,结构雷同、重复研究、成果水平低,使国产化进展缓慢,总处在追赶先进、总落后于引进的状态,无法为企业提供出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

  科技单位社会化企业化要求形成和开放科技市场、建设市场和投资市场,实行科技、建设项目的社会公开招标、工程总承包。尤其是对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工业建设项目、重大技改项目由专设的工艺型或专利型工程公司进行包括工程设计、采购、建设和开工试生产的全过程总承包。这一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虽已进行十五年,但尚未获得突破,建设市场尚未形成和开放。通过工程总承包,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投资,形成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的投资控制机制,而且可以使我国科技单位迅速进入建设市场、科技市场、资金市场,可以带动建设企业的结构调整,带动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还可以使我国科技产业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市场。

  必须加快基本建设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为科研设计单位的企业化创造社会经济环境和为科技知识提供消费市场。这样才可以使科技尤其是工程技术成为产业,实现科技劳动和成果价值转移成为可能。科技企业就会具有追求目标的活力和利益冲动,可以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制,使科技企业实现规模研究,使科技与经济真正实现结合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从而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发展工程技术产业问题

  要实现技术创新,首要的任务是发展工程技术产业。发展工程技术产业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完善工程技术发展手段、解决投资和分配制度问题。

  首先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发展工程技术的手段:加快和加大力度建立主要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设施和实验设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开放实验室、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中间实验(半工业放大实验)体。

  工程研究开发是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生产技术开发和生产经验综合起来,与经济相结合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孵化器、加速器,无论在经济发展上还是在科技发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追赶型经济更具有特殊作用。可以说,目前进行的经济战略调整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兴衰,技术创新能否实现也决定与工程技术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但是无论其数量、规模、结构和产业的适应程度,还是投资力度、建设速度和建设水平都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水平和经济竞争的需要不相适应。应该指出,工程研究开发是一个技术和经济的综合的过程。其中重要的是中间实验。中间实验是沟通科技与生产的重要一环,也是科技工业化的重要起点,是工程开发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只有通过中试,科技成果才能被验证是否能够和应该工业化,也只有通过中试,它才能具有经济意义。尤其对于重大工艺、设备技术来说,中间实验更具有关键作用。只有这些重大的工艺设备技术及其工程技术的进步,也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竞争能力。中间实验更重要的是出知识产品而非物质产品。实验生产达不到经济规模,生产成本更高,更重要的还在于投资的连续性和高风险,因此,在工业企业之外,需要有适合科技产业的专门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如风险基金、风险投资、风险贷款等,来支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中间实验。

  目前我国采用上级行政课题拨款制度,辅之以允许科技成果转化的小批量生产的所谓第三产业产品经营。即所谓纵向拨款和销售获利的横向创收,但政企分开,行业总公司的解体,以及买方市场的出现使企业利润减少,极大的影响着科技发展资金来源。纵向拨款的不到位和小规模生产的成本上升,使科研不仅无大的利润而且难以为继。可是这些中试装置、实验厂还往往成为单位利润、职工福利、企业公益事业的重要开支来源,其中一些较大规模的实验厂还承担着和大企业一样的税赋。因此这些中试和实验装置、实验厂已成为比正规企业负担更重的生产单位。拨款计划内的技术开发研究耗费甚巨,且对设备破坏严重,科研单位无力进行技术改造。设备老化、科研生产手段落后,职工尤其是工程开发研究人员收入较正规生产企业低,这些都构成进行重大项目工程开发的主要障碍。中间实验手段、实验装备的落后,应用高科技成果和科技信息能力缺乏,严重制约着工程研究开发,造成科研水平低而科研成本居高不下,无法适应基本建设和科技成果综合创新的需要。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正是由于缺乏科技产业政策所致。改变目前这种忽视科研手段、忽视科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已刻不容缓,否则将遗害于经济调整和经济发展。

  因此,应当重视工程研究、工程开发、中间实验的建设,舍得投入,而且应把过剩的和重复的生产能力和重复的项目压下来,集中投入于主要产业的工程研究设施开发建设。

  其次,工程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问题.克服科技与金融分离的体制弊端,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发展科技产业的必要条件。

  如上所述,资金短缺仍然是目前制约科技进步的瓶颈。依靠行政课题拨款、立项鉴定、开发推广,手续繁杂、效率低下且社会成本高昂,使科技远离经济主战场。资金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粘合剂”,是科技发展的“催产剂”,也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催化剂”。科技是一项高风险的产业。工程技术往往又是资金密集的不连续的探索性工程。唯有建立以金融为后盾的资金保障机制,才能发展科技产业。传统上把科技作为事业,就是因为行政有权力支配足以支撑其发展需要的财力;在行政的金融职能分离和弱化以后,科技就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威胁,而它所创造的效益又淹没在生产中无法从中提取还原。科技必须成为产业,科技单位成为利益主体,和金融直接结合,投入资金,并取得回报。设立科研开发风险基金、工程总承包基金及工程研究基金,可能是一种比较有利的途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和多元投资。

  第三,科技产业尤其是工程技术产业的分配政策。发展科技产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放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单位)的科技生产力。长期以来,存在着十分严重的“脑体倒挂”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科技作用的发挥。虽然这种局面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变,但是与发展科技产业的距离,与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需要相差甚远。科技装备落后和不足,也限制了科技工作者创造性的发挥。科技工作是创造性劳动,所以必须解决仍然存在的“大锅饭、铁饭碗、铁交椅、死户口、死岗位”的缺乏竞争问题,以利益机制调动和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确实使科技工作者先富起来。目前流行的所谓科技重奖,仍然是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机制。它一方面是“小惠未遍,神弗福也”,另一方面“凡是已有的,再给你加上”,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因此,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分配制度,真正按十五大报告所说的按要素进行分配,鼓励科技工作者创建科技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企业,使科技知识及其创新能力实现价值,同时科技劳动实现价值。同时,用高收入和其它利益吸引和鼓励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我国流失在发达国家的人才和外国的工程技术人才,使我国能够直接取得世界先进的工程技术及其发展经验,把先进技术、管理技术首先吸引到科技产业尤其是工程技术产业,然后向其它产业转移,使科技产业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已成为我国科技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迅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问题。

  总之,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科技产业,尤其是工程技术产业,加大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和步伐,建立我国技术创新机制,从而极大地发展科技生产力,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的起点和水平,从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使我国产业和集团企业有可能在战略调整中建立在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缩短与发达国家及其先进企业的差距,争取一定生产技术的垄断性,才有可能尽快提高我国企业和经济、国力的国际竞争力,追赶知识经济发展的世界潮流,完成战略调整的历史任务。

  作者:陈实(笔名),原名陈忠义,1956年生,1978年毕业于许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89年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专业(函授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石化集团高级政工师、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企业管理咨询委员会研究员,洛阳市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