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英特尔的两步领先型企业设计

英特尔的两步领先型企业设计

在某些行业,创新业务的供应商具有先行优势,从而可以获得超额回报。随着效仿者的跟进,利润开始受到侵蚀。两步领先的企业模型,即速度模型,反映的正是创新者的先行之利。

  在速度模型中,利润来自于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超额利润将随着效仿者的进入而逐渐消失。

  应用速度模型的成功案例是英特尔公司。英特尔在竞争中总是比同行先行两步。其它可以应用速度模型的行业包括消费电器、金融产品等创新业务。

  应用速度模型的关键,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在于进入市场的早晚,而是在于比你后面的竞争对手有两年时间的领先期。因为,几乎全部利润都发生在产品发布后的头几个季度。

像琼斯一样,葛洛夫勇敢地抓住了那件宝物——他进入了利润区

  人们在电影《夺宝奇兵》中看到,年轻的考古学家琼斯在经过众多磨难之后,终于在古墓中找到了宝物。但是他刚刚拿起宝物时,就触动了所有陷阱的总机关,古墓开始坍塌。他发疯般地从原路外逃,紧追在他后面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如果不能与巨石保持两步距离,他就会被这块巨石砸死。然而,琼斯始终与巨石保持两步的距离,一直到他逃到安全的地方。

  英特尔公司的安迪·葛洛夫就像是这个古墓中的考古学家琼斯。像琼斯一样,葛洛夫克服了英特尔公司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勇敢地抓住了那件宝物——他进入了利润区。像琼斯一样,葛洛夫的身后也有一块巨石在与他赛跑。如果竞争者追上了英特尔,英特尔公司就会被打倒。但是,正像琼斯一样,葛洛夫始终能够保持两步领先。但这是一种危险的领先,一旦英特尔不能保持两步领先,它就不能留在利润区。

谁能从英特尔两步领先的企业设计受到启发?

  谁能从英特尔两步领先的企业设计受到启发呢?一定是这样一些人:

  他们与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并驾齐驱展开竞争,而又总不能摆脱;

  他们拥有传统的增长动力、利润和市场地位,但这些资源正在逐渐丧失价值;

  他们只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创新,就可以获得10倍于平均水平以上的价值;

  他们在价值链的某一边远环节拥有专利,并通过特许方式控制整个价值链,结果被消费者视为价值链的核心。

  人们都在谈论压缩产品开发周期,以及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等问题。但是,谁发现了掌握与控制这些因素的方法,能够创造和保护超常水平的利润呢?葛洛夫的英特尔公司就做到了这一点。



不断帮助客户去发现新的应用价值

  在英特尔公司28年的发展历程中,葛洛夫是这样做的:始终使企业像激光那样,高度关注客户的偏好和行业的利润区。

  从到英特尔的第一天起,葛洛夫就以客户为中心考虑问题。

  在60年代末,与同时代其他市场营销活动相比,英特尔公司的“英特尔实施计划”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依赖客户去发现这项重大技术的应用价值,而是依靠自己去发现微处理器对客户的应用价值。英特尔不仅销售产品,也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并迅速推向市场,英特尔使客户能够更好地经营他们的企业。

“争取福特计划”

  70年代末,葛洛夫为公司制定了一条现代商业史上最简短的企业目标,即“争取福特计划”。

  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公司,福特汽车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客户。葛洛夫知道,如果英特尔公司和它的产品要取得成功,必须抓住像福特公司这样有利可图的客户。为了使福特成为自己的客户,英特尔公司内部进行了总动员,所有的部门和员工都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奋斗。经过了若干年的努力,英特尔实现了这一目标。1981年,英特尔为福特公司专门设计的微控制器开始在一部分汽车上使用。到1983年,福特公司每月生产的15万辆汽车都使用了英特尔的微控制器。

利润区存在于客户之中,而不在产品之中

  在70年代晚期的半导体行业,英特尔和摩托罗拉旗鼓相当。英特尔公司认识到,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获取有利的盈利机会就会变得渺茫。英特尔公司必须创造一种领先于摩托罗拉两步的企业设计,使公司正好处于利润区之内。然而,利润区存在于客户之中,而不是在产品之中。基于这种认识,英特尔提出了“征服行动”计划。“征服行动”的目标是在两年内得到500项新的竞争优势——不是50,不是200,而是500。

  “征服行动”的第一步是建立销售关系网。为了实现竞争优势的数量目标,整个英特尔公司建立了成千上万的销售关系。然而,竞争优势并不仅仅来自于销售关系网。与“英特尔实施计划”相比,“征服行动”更注重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不是仅仅关注某种产品的销售。客户对新技术是持谨慎态度的,所以先进入者必须付出额外的努力,向客户证实产品的价值。因此,客户解决方案是“征服行动”计划的第二个关键因素。通过执行“征服行动”计划,消除了客户对英特尔产品是否适合自己设备的担心。

  葛洛夫的努力产生了效果,“征服行动”大获全胜。在1980年,英特尔公司得到了2500个“竞争优势”。英特尔取得的最大竞争优势之一是,IBM为新一代个人电脑选择了英特尔8080芯片,而不是摩托罗拉的产品。英特尔的产品成为无所不在的大众产品。从历史上讲,获得福特曾是英特尔的巨大成功,但获得IBM是英特尔发展史中一个更重要的里程碑。



研制速度要快于仿制速度

  由于日本企业的竞争,到70年代末,英特尔的老本行——动态存储器业务成为无利润区,经过痛苦的抉择,英特尔决定从动态存储器业务撤出。英特尔未来的定位是微处理器生产商,但这也是一个没有保障的领域。

  面对现实,葛洛夫集中精力和资源,围绕微处理器来优化企业设计。在整个80年代初,英特尔向AMD和其他微处理器厂商颁发它的微处理器生产许可证。随着从存储器市场撤出,并集中力量生产微处理器,英特尔放弃了通过颁发许可证获取价值的方式。

  停止颁发许可证和改变业务范围的决策,对于英特尔的产品差别化具有重要意义。当英特尔采取许可证战略时,他的差别化体现在先进的芯片设计和结构。然而,竞争者可以很快地对那些非授权生产的产品进行逆向研制,在这些产品推出之后的12个月内就可以生产出仿制芯片。

  在这种情况下,英特尔认识到它能否长期生存取决于不断推出自己的系列产品,并且研制的速度要快于仿制的速度。快速开发出新的芯片不仅为英特尔创造了新的高额利润,较弱的市场竞争,而且可以阻碍仿制者的跟进。因为这样可以减弱用户对仿制芯片的偏好,压低仿制芯片的价格。于是,速度成为英特尔新的企业设计的基本特征,也是其产品差别化的主要原因。

拥有定价上的灵活性和高额利润

  压缩产品开发周期增加了英特尔在竞争中领先的时间,但是葛洛夫并不满足。他认为,通过平行地开发三代不同的微处理器,英特尔公司可以与它的竞争对手保持更大的差别优势。为了实施这种重叠的开发计划,英特尔将研发放在3个地区进行:加利福利亚,俄勒冈和以色列。

  对于英特尔来说,保持领先就可以拥有定价上的灵活性和高额利润。

  葛洛夫还意识到,客户最看重的是处理能力。处理器的处理能力越高,对客户的效用就越大。个人电脑制造商们积极地将最新一代英特尔产品尽快推向市场。用户愿意为获得更高的功能支付更高的价格。一旦竞争者推出一种仿制芯片,英特尔就迅速降价,从而严格限制模仿者的利润空间,使其无法得到技术投资所需要的现金流。



寻找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下一个企业设计

  发展到这一阶段,大部分公司都会感到满足。葛洛夫的以利润和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已经淘汰了诸多的竞争者。但是,葛洛夫仍然保持警觉。站在成功的高处,英特尔开始寻找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下一个企业设计。

  葛洛夫决定进一步延伸他的企业设计,使英特尔进入价值链的其他环节。英特尔开始为自己的处理器制造芯片组、主板和计算机主要部件。这种延伸提高了英特尔对整个价值链的影响力。

  葛洛夫已经实现了对个人电脑价值链的战略控制。这是一个重要的优势,据此可以控制计算机硬件销售商。

  然而,葛洛夫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使他不断问道:怎样使他在硬件销售商面前拥有强有力的地位呢?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一个:最终用户。最终用户永远不会满足,他们需要更强大的处理器。只要最终用户保持这种需求,英特尔就应坚持其领先两步的企业设计。

“内有英特尔”的广告不是随意的

  葛洛夫必须寻找一种方式与最终用户建立联系。于是,公司发起了以最终用户为目标的“内有英特尔”的市场营销活动。

  “内有英特尔”是一种反常的举动。当它在1991年启动之时,许多观察家都感到迷惑不解。有人认为,英特尔的企业模型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对消费者的广告是为了花钱,并可能在将来带来好处。但是对于那些了解葛洛夫的人看来, “内有英特尔”的广告不是随意的,而是一项根本性的行动。

  这是为鼓励用户采用英特尔产品而支付的“定金”。“内有英特尔”的广告行动为英特尔提供了一种带来价值的工具,可以帮助众多使用英特尔芯片的制造商进行选择。到1995年,当“内有英特尔”的商标受到广泛欢迎时,英特尔仅对它的微处理器品牌就投资了3亿多美元,为英特尔的模仿者又设置了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

仍然保持连续创新的意识

  安迪·葛洛夫和英特尔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次行动、一个创新、一项发明。与英特尔竞争,就像执行一项艰巨的指令,当竞争者开始对它的第一阶段企业设计作出反应时,英特尔已经做出了两项新的动作,使其领先得更多。

  英特尔最独一无二的优势是,在面对成功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连续创新的意识。

  问题清单

  □ 我是否选择一部分业务来实现领先两年的目标,而不是在所有业务上与竞争者并驾齐驱?

  □ 我是否已经尽力压缩产品开发周期?

  ——获取资源

  ——出色的项目管理

  ——改进技术

  ——几代产品的平行开发

  □ 一旦获得领先地位,我将怎样做才能

  ——保持它?

  ——提高它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