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企业成功模型:决策执行VS做对做好

企业成功模型:决策执行VS做对做好

一位哲人说:感性是人的眼睛,理性是人的双腿,缺乏感性的人是瞎子,缺乏理性的人是拐子。对于企业来说,决策是企业的眼睛,执行是企业的双腿。决策确定企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关键是做对;执行则是到达目标的路径、过程,关键是做好。即做对又做好,很多企业将之视为一个难于跨越的障碍,但在娃哈哈15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如何将这做得自然娴熟、游刃有余呢?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饮料市场成为国内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一方面是海外兵团的冲击,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将战场扩展到中国大江南北,双方攻城掠池,斗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是康师傅、统一揭竿为旗,几乎一夜之间将战线延伸至长城内外,在茶、纯净水领域摆出“舍我其谁”的架势!而内陆军团中以健力宝、乐百氏、娃哈哈、农夫山泉、旭日升、椰树等为代表直接进入白炽化的角逐。

  沧海横流,方现英雄本色。到2002年初,娃哈哈公司已攘括了乳酸饮料、瓶装饮用水、营养八宝粥等多个品种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碳酸饮料非常可乐的销量直逼可口可乐,作为后来居上的果汁饮料、茶饮料,娃哈哈已将目标锁定在第一的位置上。有人感慨:娃哈哈是中国的饮料大王!

跟着感觉走

  “市场会说话的,它会告述我们一切。”

  这是娃哈哈集团销售公司陈煜经理见我们说的第一句话,他似乎无意之间就“泄露”了董事长宗庆后一年用三分之二时间出差、跑市场的原因。因为,对一个年销售额逾60亿元的饮料企业老总来说,花这么多的时间泡市场,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娃哈哈公司的发展策略不是专业咨询调研公司提供的,也不是公司“营销战略中心”、“市场部”设计的(娃哈哈公司的组织架构十分简单,这两部门尚未设立),而是根据宗庆后个人的感觉,应用宗庆后的话讲就是跟着感觉走。这种感觉是他在跑市场与看书过程中得来的。

  被公认为最有创新精神的宗庆后自认为在上新品方面“比较保守”,要说有所创新,那也只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了一些。他一直信奉跟进策略,每个产品基本上都是在行业市场成型时介入的,除了1988年开创儿童营养液外,之后1992年元旦推出果奶、1993年春节营养八宝粥面市、1995年5月纯净水上市、1998年非常可乐叫板国外“两乐”、2001年6月“天堂水龙井茶”出笼……采用的都是跟进策略,很有“因势利导”的意味。

  当然,做企业仅有产品还不够,还必须有正确的品牌策略、渠道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广告策略……娃哈哈的这些策略是应市场的发展与需求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发展的。也就是说娃哈哈的感觉应了市场的脉搏,快一步则过早,慢一步则滞后,恰倒好处,如目前的主要策略:

  娃哈哈大众化品牌策略

  娃哈哈“联销体”渠道策略

  娃哈哈“物美价廉”价格策略

  娃哈哈“农村包围城市”促销策略

  娃哈哈明星广告策略

  ……

  非常奇特,非常成功。这里却没有大腕级的咨询公司、调查公司、广告公司的援助,实际上很多专业公司的人泡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时间不比宗庆后多,外国人就更不用说了。宗庆后面对世界饮料巨鳄达能公司说“中国市场,你不懂”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此看来,娃哈哈的跟着感觉走,实际上是跟着市场走,顺着市场走。



都是黑板干部

  认准一个行业,做对一个决策,这不是难事,但要做好,100%执行,决非易事。在娃哈哈看似简洁的组织架构下,却蕴含着高度的执行力。执行是通过考核与监督来实现的,可能是娃哈哈的考核、监督过于严格,过于及时,以至娃哈哈的管理阶层在企业内部有个“黑板干部”的称号,意即娃哈哈的每个干部位置上方都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只要工作表现、业绩欠佳,职务马上没有了,就像是写在黑板上的,一擦就下,人事任免过程十分简单、迅速。

  国外曾有句话:大公司做人,小公司做事。在国内则演绎为:领导做人,职员做事。但娃哈哈又是个例外,公司里从董事长到司机,每个人都忙个不停,都在加班做事,娃哈哈办公大楼上,晚上10点常常是灯火通明的。这就是宗庆后敢言“卖60亿元的饮品,2000名销售人员就够了”的背景。也是其高速高效、执行做好的重要原因。就这一点,娃哈哈一部门负责人坦言相告:宗老板以工作为事业,把做事当作乐趣,职员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用起工来。

  简单做人,勤奋做事。

  这可能是娃哈哈让人感动的信条之一。将心计用在做事上比用在做人上对公司更有益,娃哈哈生产纯净水,它还倡导纯净的人文环境。它的用人原则很简单,主要以工作表现与业绩来衡量,而没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这也使娃哈哈的干部特别“能上能下”,觉得晋升降级是件平常事,不用考虑太多的背景,一心一意做工作,有了这样的团队,不把工作做好,都难。

完全适用主义

  娃哈哈从国外引进的除了设备(资金)也许什么都没有。这是一句戏言,但从另一方面肯定了这家企业深厚的民族性。即使大名鼎鼎的达能公司入股40%,娃哈哈公司依然没有让达能驻进一兵一卒,没有引进达能的一个理念、一种流程、一套制度,它仍是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与步伐在市场昂首阔步。

  这个企业确实有些“土”,它甚至不关心上市,很少考虑兼并(分布15个省市的36家生产子公司基本上都是自建的),事实上它确实不爱赶“新潮”,更不会刻意去追求华而不实的概念、模式。它只讲究适用——合适的、有用的。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氏营销迷踪拳”的要诀、核心。

  就拿上市来说,上市可以给企业带来融资、为企业树立形象,可国内过去的股市并不正常,有暗箱操作、黑幕交易(当CCTV《对话》栏目问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2001年,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您的工作领域——什么事情是在你意料之中的”时,柳传志的回答是“中国股市丑闻暴露”。),股民很少关心企业,上市对企业形象的提升作用不大,再说娃哈哈并不缺钱化,不需要输血。这自然是娃哈哈不上市的理由,也是其固守自己风格的理由。

  宗庆后对兼并的看法是“破厂房破设备加一堆人”没什么价值,不如自己构建的“新厂房新设备加新人”行之有效,就在知名品牌乐百氏进退维谷之际,有人认为宗庆后会使用、经营这个品牌及其资源(因为达能是娃哈哈、乐百氏的大股东,谁都希望宗庆后力挽狂澜。),但宗庆后却说:中国的牌子还没有国外的那么值钱,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民综合素质相对低下等原因,老百姓对品牌的忠诚度不高,一个牌子两年不做广告人们就不再认它,相反,花两年的功夫就可以打广告炒出一个牌子。我不愿掌管乐百氏,要知道他那边还有一万人呢,娃哈哈投几个亿上新生产线比接管那些人见效要快得多,再说他的资源对娃哈哈来说也没什么用。

  中国市场应该中国人最懂,农村市场尤其如此。因此,娃哈哈的发展战略、管理模式、广告宣传甚至办公环境等都有“中国适用主义”的烙印,都是根据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没有花拳绣腿的成分,不容易看透,有些“土”,却十分奏效。

  大土方能大洋(当然要“土”得适应市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然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希望娃哈哈集团一路走好,给我们更多、更好的成功佐证。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的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