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摩托车的价格2004:涨乎?降乎?

摩托车的价格2004:涨乎?降乎?

过去的2003年,中国摩托车行业走过市场的钢丝绳,划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然而,种种不利消息也纷至沓来,如出口退税降低4%,各种原材料大幅度涨价,运输物流成本骤然高涨等,使中国摩托车2004年的市场表现充满诸多悬念。

  一个似乎很坚定的声音在行业内传开:2004年,中国摩托车价格会整体上涨。各类媒体也在不断地扩大这种声音的分贝,好像涨价已成定局,好像不涨价天就会塌,好像涨价是惟一出路。对此,笔者有话要说。

  疲软的价格能够坚挺起来吗

  尽管呼声甚烈,恐怕这又是一场关于价格的“雷声大雨点小”的闹剧。

  拷问一:消费者接受吗?众所周知,中国摩托车之所以占据世界总产销量的60%之多,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价格低廉。多年的低价渗透,已经使消费者产生了一种“价往低处走”的消费心理趋势,许多观望者都在等待降价的促销良机,涨价不是消费者等待的答案,而且作为消费者来说,摩托车毕竟不是生活必需品,同样产品凭什么要更高的价格?因此,涨价可能会使消费能力有限的消费者观望期延长,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就这样耗下去吗?

  拷问二:协调能见效吗?据说,有政府部门出面,协调几家企业,意欲整体抬价。当然,这种出发点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关于价格这个敏感点,绝对不是一个简单得像一元人民币的问题。这几年,有有关部门出台限定价格恶战的规定,有企业之间的价格联盟,可是在市场的左右下,全都泡了汤。毕竟,竞争手段是非常规的,甚至是毫无道义的。尤其当竞争到白热化,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有谁会把那张“空口支票”当回事?竞争是以差异化为特征的,如果没有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化,价格的差异化也就成为“救命稻草”,人家开始降价了,谁还能坐以待毙?

  拷问三:秩序会规范吗?“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此话虽俗,道理不假。目前,摩托车进入《公告》的大小企业有155家,真正叫得上来的不到1/3,另外还有未入流的企业不计其数,再加上市场的混乱,消费者品牌意识、购买常识等购买行为因素的欠缺,使价格成为主导购买成败的关键。而对于那些黑市拼装、假冒产品来说,价格是与正规产品争夺市场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当无数黑车以低价冲击市场时,谁还能有力地维持市场的价格体系?

  拷问四:需求会增长吗?2003年,中国摩托车的市场表现超乎想象,打破了去年年初的种种“冰点”预测。保持信心是应该的,但是不能盲目乐观。有业内人士撰文描绘广阔市场前景,认为13亿人口的市场仅有6000多万辆的保有量,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容量。令笔者疑惑的有几点:(一)13亿人口的中国,会全民买摩托车吗?这肯定是一个遥远得不能再遥远的幻想了。(二)13亿人口中,有多少人需要摩托车?据有关数据显示,仅1亿人口的四川来说,每年常年在外的打工者有4000万~5000万人,这些人常年不在家,有摩托车消费需求吗?最有消费能力的是城市人口,而由于城市禁摩、或者对汽车需要欲望强烈,放弃对摩托车的消费选择。(三)在广大潜在消费者中,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消费摩托车?根据官方统计,中国目前至少还有3000万人尚在贫困线上挣扎,靠政府救济的失业者更是不计其数。(四)玩车族能实现需求的巨大增长吗?中国的摩托车运动仍在启蒙阶段,相对于庞大的产量来说,即使玩车族增加,也只是杯水车薪。(五)摩托车爱好者中,有一部分玩的是进口车。

  拷问五:符合市场规律吗?我们当然不能墨守成规,但是,也不能违背市场规律。也许,从家电、通讯等行业来看,价格的降低,也会促进行业的成熟,产品技术的成熟。价格始终是一只无形的手,在很多时候,主宰着市场反应。当利润不再重现时,一次企业的新革命也会拉开序幕。毕竟,涨价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当然,以上的疑惑还有待于时间与事实的检验。不管情况会是怎样,笔者根据自己的分析,为2004年的市场价格作出了初步描绘,它可能会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1、全年的整体价格是先扬后抑;2、高档产品价格高走、低档产品价格持平或低走。



  理性应对价格诱惑

  涨价似乎一直是企业的期望,从过去噪音般的抵制涨价的呼声中,可以感受到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多么奢侈。现在,似乎有了涨价的更强硬理由。

  而事实上,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涨价几个百分点。在众多不利因素的交叉覆盖下,企业应该从自身来寻找出路,以此为契机,培育并形成自己以差异化为特征的竞争力。

  思路一:加大品牌培育的力度。品牌的高附加值,是产品物超所值的实质。就中国摩托车品牌的现状来看,品牌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品牌内涵不够丰富,个性也不够鲜明,实用功能化诉求雷同。所以,消费者的品牌认可度和忠诚度并不是很高,受价格驱使明显。打造消费者认可的强势品牌,是企业占领价格主动权的有效途径,而且,品牌竞争也是未来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思路二:缩短新品开发的周期。通过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以更快的速度推出概念车、个性车,扩大产品之间的距离,利用源源不断的新品来支撑新的价格底线。从消费心理来看,消费者对新品的价格承受能力普遍增强,从而避免了价格恶战,同时也抑制了竞争对手。

  思路三:扩大企业的产生规模。就客观实际来看,中国摩托车企业还没有真正地形成规模化,生产与销售还处于高度分散和不稳定状态,企业还没有完成向规模化的转变。这从中日摩托车企业的产销量对比上可以看出。规模化是企业发展强大的必然过程,是企业强化竞争力、掌握发牌权的必要手段。格林柯尔的顾雏军运作的规模化兼并组合,虽不可照搬,亦可作参考。

  思路四: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笔者通过对目前市场需求的分析,得出一个论断:摩托车消费市场正处于有限消费范围内的饱和状态。也就是说,对于有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市场,现阶段暂时临近饱和,而下一步就是进行第二次市场开发与培育。市场营销已经完成产品营销的初级阶段,即将进入第二个阶段:品牌营销。而这时,摩托车消费的文化因素将逐步增加,以更新的观念和技术开发高档产品,以高档产品树立品牌新形象,设置行业和市场的新门槛,进而占领市场制高点,成为行业的领导型企业。

  思路五:实施内部的效益变革。精简机构、分流富余人员、改造流程等,在企业内部实施一次跟国际接轨、贴近企业发展实际的革命,尽量避免不必要、或者可要可不要的开销,降低成本;同时,通过系统改革、流程再造等,提高效益。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的内力增强,另外一方面,为产品创造出更多的利润空间。一句话,通过开源节流,形成新的成本竞争优势。

  2004年,应该是企业发生根本转变的一年,无论是从外部变化的竞争环境,还是从企业内在发展的需要来看,外力与内力的合力,也许会让2004年的摩托车行业出现一些新的景象。

  [链接]涨价VS降价:摩托车价格涨跌消息满天飞

  诸多因素影响 重庆摩托要涨价

  2004年年初,重庆市摩托车生产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紧急聚会,针对摩托车生产利润低下,严重影响到重庆市摩托车行业发展和“国际摩托车之都”建设,重庆摩托车行业商定从2004年开始涨价。

  资料显示,2003年1月-10月,重庆摩托车销售已达367万辆,占全国摩托车销售总额的31.2%,增幅近25%;全市摩托车工业总产值已达237亿元。但摩托车行业的利润却只有1.6亿元。目前,重庆摩托车销售的利润已经薄到了只有0.9%,卖100元的摩托车只有9毛钱利润,形同卖废铁。

  重庆摩托车涨价有三大理由:

  一是国家出口退税率下调。从2004年1月1日起,国家将出口退税率下调了4个百分点,这一比例正好是摩托车行业的利润所在。如果按照这一税率,同2003年相比,2004年摩托车企业每出口1美元摩托车,成本将增加0.25元。照此计算,仅重庆力帆,如2004年同2003年一样出口1.5亿美元,则企业就要减收600万美元。

  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2003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生铁、铝材和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均大幅度上涨,个别涨幅高达150%。在这种情况下,配套企业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的价格体系,纷纷要求涨价。

  三是运输成本大幅度上涨。国家近期整顿运输市场秩序,现有的运输模式必须改变。据业内人士介绍,原来的运输模式,每辆车可以装50辆摩托车,而改变后的运输模式则每辆车只能装30辆摩托车。因此,每运输一辆摩托车,运输成本就要增加50元左右。据测算,此一项,仅力帆一家(一年运输摩托车80万辆)就得比现在多付出运输费近5000万元。

  据了解,重庆摩托车要涨价的主体并不是摩托车整车,而是摩托车的核心内脏——摩托车发动机。

  浙江摩托出口猛增 价格连年下降

  2003年,浙江省摩托车出口量超过400万辆,比1998年的全年出口量增长了2000多倍。而与此同时,出口摩托车单价却在连年下降,2003年年底的出口价格已经不到全国均价的一半。

  据了解,1998年浙江企业出口的摩托车仅为1870辆,出口值140万美元。到2002年,出口量迅猛发展到153.5万辆,出口值1.27亿美元,分别增长了819.9倍和89.4倍。当年,浙江摩托车出口量首次占到了全国出口总量的四成以上,成为我国继重庆、广东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摩托车生产和出口加工基地。

  伴随出口量猛增的是出口价格的连年下降。1998年浙江产摩托车的出口均价为每辆751.3美元,到2002年已降到了82.7美元,5年间下降了89.0%。2003年1-11月浙江摩托车出口均价为每辆77.8美元,继续下降5.7%。而同期,全国出口摩托车的均价为每辆159.6美元,浙江摩托车出口价格不到全国均价的一半。

  业内人士认为,浙江省摩托车出口的迅猛发展,是因为摩托车生产的投资门槛太低了。多年来,因摩托车装配简单,浙江很多民营企业就有前面开店后面作坊拼装的经验;而且浙江又有以台州路桥为中心的摩托车零部件配套市场,使摩托车生产商的运营成本极大的降低。在这种低门槛、厚利润的背景下,浙江摩托车出口企业从1998年的11家,迅猛发展到了2003年的320家以上。

  浙江摩托车出口的80%以上销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03年出口美国的摩托车价格下降幅度超过平均降幅30多个百分点。专家称,如果出口价格下降继续按这样的速度发展,极易引发摩托车进口国家的反倾销调查。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