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中国家电“三极”为什么要转移基地?

中国家电“三极”为什么要转移基地?

为什么是“穷爸爸”安徽

  合肥秦朝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史称“江南之首,中原之喉”,素有“淮右咽喉,江南唇齿”之称的合肥,在中国历史上稳定时期是“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而一旦战争兴起,国内动乱,又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时间进入20世纪末,合肥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与丰富的矿产资源再次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并在21世纪因为家电业的基地转移俨然而成中国家电业“第四极”。在历史上,,合肥仅仅是历史上“徽州”商帮商旅生涯的第一个驿站,“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大都是“徽州”人的功绩,但在今天,因为荣事达、美菱等的筑巢引凤,徽商已经被荣事达的陈荣珍的“和商”而诠释。

  在某种程度上,合肥家电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家电的过程,而珠三角的顺德家电的发展又成为合肥家电高悬的明镜。有网络文章这样比喻:合肥是个“穷爸爸”,顺德则是个“富爸爸”,“富爸爸”因洒脱而富,“穷爸爸”因不富而不能洒脱。剪不断、理还还乱的政企关系,是一个曾经的制约,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制约成为帮助珠三角、山东胶东半岛家电落地合肥的的一个桥头堡,并因为这些桥头堡而让三极家电企业最终把基地大本营放到了安徽。

  “和而生财”与“大而和之”的“和商”精神成就了安徽的今天,而明确的区域定位则又让安徽个性鲜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厚亮的话为此做了注脚:“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之初,如同一个刚进城的少年,戴一顶破草帽,穿一件旧汗衫,脚上还沾着少许泥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小伙子已经成年,草帽丢了,泥巴洗掉了,还穿上了西装,打上了领带。在国际与国内市场的定位上,我们坚持以吸引外资、出口创汇为主。在国内招商引资中,我们则倾向珠三角,把珠三角放在第一位,长三角放在第二位。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仍会把广东作为招商的一个重头戏。”

  为什么是珠三角?珠三角的哪些特色成为安徽立区之本?而安徽又因为什么成为珠三角的必然选择?

  中国家电“三极”为什么要转移基地?

  “香江雀跃,濠江欢歌,珠江高唱”。这是2004年6月4日《广州日报》记者在报道“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经济版块“9+2”框架协议签定后的抒情性文字。三江汇流,但惟独一江一河未动,相比较早在CEPA、“9+2”之前的广东家电企业安徽行而言,很明显,一个新的契机让广东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腹地的同时,我们却意外的看到,处于家电领头羊位置的广东企业却仍然大手笔的把资金投放到了“一江”(长江)之侧——安徽合肥、芜湖,而一河(黄河)之尾的海尔集团也早在1997年就南下长江。时间跨度接近10年,政策变动仍然未改,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珠三角的家电企业在政府搭桥下的“9+2”框架优惠里边,却硬是选择了框架外的安徽?

  中国的家电三极在竞争中提升

  济南小鸭已经在市场上消失了,上海上菱冰箱也遭遇同样的命运,成功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一条,而失败的企业,虽然理由各有不同,但是,从中意、华意、长岭、雪花、香雪海、美乐……等相同的结局来看,似乎,失败的原因也有他们共性化的存在。但毫无疑问的是,也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被迫销声匿迹,中国的家电企业从星罗棋布逐渐的转变为版块化存在。

  目前,中国家电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已形成珠三角板块,这其中包括以美的、格力、格兰仕、格林柯尔、TCL、康佳、创维等已经形成品牌集中度的知名企业;长三角版块,其中以西门子、伊莱克斯、小天鹅、春兰、LG、奥克斯、方太、帅康等一批融合了国际品牌与新兴品牌的、具有强大增长性的区域拉动与反作用使这些企业在行业兼并的基础上开始自给自足;相比较这两个三角洲的形成历史,以山东胶东半岛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则在一个狭窄的区域里边聚集了海尔、海信、奥柯玛等具有北方特色的带有“军事化”神秘色彩的品牌。

  中国家电协会专家徐东生先生表示,在产业发展初期,这三个版块分别在外接韩国、日本,太平洋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外来资源的情况下,山东胶东半岛因为背依黄河腹地,在承接东北、华北等的市场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延展性,因此,南拓的压力不是很大;而就长三角来说,由于长江腹地的存在,江苏、浙江的承接大大缓解了外资在初期的进入后,随着对基地转移的要求而带给当地企业的压力,所以,长三角的家电企业一直在摊大饼式的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链条;在三极当中,唯一发展的比较完善,在品牌的扩展与管理的完善上走的比较前列的珠三角,则受制于平台的局限,所以,在外资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的同时,进入微利时代的珠三角家电企业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基地转移。并因为这种转移与产业之间的融合,再加上环渤海经济圈企业南拓市场的考虑,一个新的家电生产基地因为外资的捧场与国内家电企业生存的必须而诞生,而安徽的合肥、滁州、芜湖也由此经过7年的发展,从1997年前后的家电企业刚刚从暴利阶段跌到正常赢利阶段开始的政府与企业间的精心打造,而成为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第四极的最佳选择之一。



   珠三角“洼地一极”怎样定位自己的未来?

  从2003年开始,珠三角的家电企业,包括小家电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扩红运动”,其中,顺德企业向临近市区如中山等、番禺企业向东莞、而厂区周围还有土地容量的中山小家电企业则迅速膨胀……相比较这些跨区的发展而言,跳跃式的一步迈到安徽的大型家电企业因为其大手笔的运作,多多少少的还是让国内的研究专家们跌了一回眼镜。 

  合肥市市长郭万清在媒体的采访中提到,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珠三角”投资中最大的几笔就是:格林柯尔投资3亿多美元成立和即将兴建的安徽格林柯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格林柯尔和美菱两大工业园;其后,华凌也投资552万美元组建起合肥华凌电器有限公司和一期投资6000万美元兴建的华凌电器生产基地;如果没有意外发生,顾雏军这位格林柯尔系的掌门人手中掌控的的白色家电将有60%的产能落户合肥;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康佳集团与安徽省政府达成协议,投资15亿元在滁州建设家电生产项目,顺德美的技术投资公司也与蚌埠市建设投资公司签订了“收购蚌埠市天润公司股权”的协议。

  在短短的时间内,落到安徽的珠三角家电投资资金就累计超过50亿元,前赴后继的投资势头甚至让安徽当地的劳工外出都受到影响,一个大的投资环境在迅速的提高当地的家电产能:这其中包括,冰箱产能将超过500万台,洗衣机将超过400万台,空调超过300万台,彩电超过600万台……随着珠三角资金的继续流入,这个产能的数字也在迅速的被突破。

  从格林柯尔工业园到已被收购的美菱工业园。以及随后的华凌电器合肥生产基地……,走在合肥、芜湖、滁州的工业园区,看到林林总总的珠三角企业名称,因为广东家电转移而转移到合肥做包装生意的刘明副总经理表示,很多时候走在外边,恍惚中就象是走在顺德的工业区,感觉上没有什么两样。

  当然,细细的看起来区别还是有的,刘明表示,能值得一提的细节就是,在顺德等地的工业区,这两年周边的咖啡馆、茶吧、酒吧越来越多起来,皮肤越来越细腻的管理人员开始在珠三角的工业园区开始活跃,而在安徽的这些园区周围,最多的就是大排挡,穿着蓝色工作服进进出出的人群中,没有多少是南方人经常挂在嘴上的白领。

  直到今天为止,走在商场里的消费者没有几个人会留意这些熟悉的家电品牌的生产地址上一个安徽的饿名字,但是,类似于刘明这样的供应链条的组成者,他们却一刻也不敢懈怠。毕竟,任何一个在此区域里边已经形成影响的企业,他的每一个变化都将牵扯到他背后的庞大的网络,如果他改变销售方式,就会牵涉到全国数千家批发、零售、公关公司、广告公司的生存;如果他调整生产,则将牵涉到全国的电子、钢铁、化工、造纸等相关行业;如果他调整财务,则又将在金融、资本市场引发狂澜……

  中国家用电器行业协会秘书长徐东生在采访中表示,事实上,从目前来看,珠三角家电制造基地向内地转移已经呈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在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之后,珠三角曾经因为自己成为外资进入的洼地以及不容易流失出去的因素而迅速发展,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企业发展到要跨越单纯的生产者角色的时候,扮演生产角色的工厂却成为自己向管理高地上转移的绊脚石。一句话,由于珠三角在2003年前的内地辐射能力差,仅仅一条京广线又造成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在长三角迅速发展,并带动江苏、浙江两翼发展的时候,珠三角的家电企业由于先人一步的发展也把自己提到了一个涅磐的火堆里——

  珠三角家电企业需要为了自己的发展而转移生产基地,但也同时需要安抚经过十几年发展而奠定下来的合作伙伴的利益,由于珠三角本身的饿出海口的地理优势以及多年积累下来的管理提升,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珠三角将逐渐成为国内已经成熟发展的企业管理总部,以从事金融运做、营销管理;而转移出去的生产基地则将拉近与钢铁、化工、电力……等方面的距离,从而降低成本,以保持价格低廉的优势。



  安徽与“第四极”竞争者在挑战完善产业布局

  在越来越多珠三角家电企业落户安徽,并在努力成为中国家电“第四极”这一称号的同时,浙江宁波、湖北武汉、江西南昌也加入了家电产业生产基地分流的大潮,并希望从中分羹。

  由于宁波处于长三角的两翼,虽然汇集了诸多的家电品牌,但在长三角强大的辐射力之下,宁波的企业反而开始了基地的外移,并主动的接受上海等地的管理文化的真润,从而逐渐蜕变生产基地的角色。

  总部在宁波的奥克斯董事长郑坚江在记者的采访中表示,目前,奥克斯有4大生产基地,5家海外生产中心。从今天自己企业的规模来看,分别在沈阳、苏州等地落户的基地都比步上在4月8日确立的南昌基地更引人注目。记者在奥克斯采访的时候,奥克斯集团副总裁何锡万以及营销总经理吴方亮谈到投资10亿元人民币,在南昌建设一个年产100万台空调生产基地的事情,吴总谈到的“配角经济”与南昌的结合给今天的基地转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落户安徽的时候提出了另一种思考。

  吴方亮谈到,4月8日,奥克斯、格林柯尔-科龙、东元电机、泰豪科技四家企业,与来自江西省省内外的20余家配套厂商达成协议,实现在南昌本土的就近配套。在当天举行的空调行业协作配套专项招商会上,共签约配套项目28项,共计配套金额16.3亿元。

  江西省信息产业厅李江河副厅长表示,TCL的彩电生产基地已开始逐步向江西转移,在南昌建了100万台的生产线;重组后科龙电器的最大股东--香港格林科尔集团在昌北开发区投资,建设全亚洲最大的空调压缩机和制冷设备的生产基地。除了南昌之外,在2004年的2月28日,美的集团武汉工业园也正式奠基。随着这个基地的奠定,美的集团的空调三大基地的总产能将突破1000万台,形成华南、华东、华中三足鼎立的战略性布局,也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空调制造企业。就此,美的集团副总裁兼制冷本部总经理方洪波认为,家电业的竞争,最终只取决于三个因素,那就是专业化、规模化和总成本领先。美的空调这些年战略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总成本领先,而总成本领先的前提就是规模,规模带来成本优势,超大规模带来持久的成本优势。

  相比较今天的格林柯尔主动在南昌的配套来说,美的的基地战略布局以及奥克斯等的生产中心转移都可以看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着墨点。早在1998年,美的就在安徽芜湖建立了第二个制造基地,1999年投资建立新的柜机基地,1999年商用空调制造基地投产,2000年芜湖基地二期扩能,2003年商用空调增资一亿二期扩能,同时中小规模的投资扩能项目更是长年不断。到2003年底,美的空调内外销总量已经达到400万台,而总产能已经接近700万台,基本上成为国内产能最大的空调制造基地之一。

  对于这种主动的转移战场,并在1998年后开始上升的价格战硝烟里提前进行认识到企业总部洼地,并超前一步布局的思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陆刃波主任在记者采访中说,对今天的家电企业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是更多的停留在价格战的层面上,不是说价格战就不好,而是要学会超越。因为,正是在价格战中促进了家电产业的发展,而固步自封的企业都已经烟消云散,要学会竞争,要超越竞争就要在市场中随时走出自己的战略洼地,并占领战略制高点。陆刃波表示,从1999年我就开始主要研究家电业的发展,当时全国的空调厂家有400多家,现在呢?形成品牌的也就40多家,在市场上卖的比较好的也就五六家。在下一波竞争来临之际,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品牌与价格的交会点上。因此,对于今天已经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三极中竞争出来的企业而言,能否选择好下一个利润高地就举足轻重,这也就是这些企业在迅速的布局生产基地的根本动力。

  一叶而知秋,今天的家电企业在不停的喧嚣,这个要成为制冷领域的世界第一,那个要打造世界级的电视机生产平台……,但事实上,大多口惠而实不至!陆刃波强调,还是从空调来看,国内真正在产能上达到年产500万台套的企业叶为数不少,但是,国内年销售量能在300完台套的却几乎没有。空调的生命周期是以年来计算的,而手机呢?更是以季度来衡量,因此,对于这些努力扩大产能与基地的企业来说,能否在产品的创新与设计上获得突破则更为迫切,而这一点在基地与总部分离之后,总部应该更多的承担起这个角色!

  准备在国家商务部会议就家电产业发展提出思路发言的陆刃波谈到:“我们在会议上要谈到欧盟对中国家电在环保等方面的壁垒设置问题,根据今天的家电企业的大力布局来看,如此多的基地所产生的产能在2005年可以预计:那时的空调的出口量肯定将大于国内销量,差距将在1500万台左右,对于这种市场的预计,我们必须要看到,外国资本家以前在中国的投资是用现金,现在则是用政策来交换,未来的明年,他们则是用标准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所以,我们在积极的布局“第四极”产业基地的同时,我们也要在研发、创新、标准设计上布局我们的“第四极”!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