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小灵通”的春天

“小灵通”的春天

  在北京的春光中,小灵通的春天也到来了。

  2003年3月9日的“两会”上,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终于吐口:对于小灵通,政府不鼓励也不干涉。第二天,小灵通在北京怀柔区即开始正式放号。小灵通新一波的进军号角终于吹响了。

石缝抽芽

  小灵通的出现最初是为了解决边远山区的通信困难。在中国移动的分家出走打破了中国电信全业务实力的情况下,具有前瞻意识的余杭电信在1998年率先在城市推出小灵通业务,当年就发展了5万用户。1999年更是完成了10倍的增长,用户规模达到55万。

  但这粒播入石缝的种子发芽之后,便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1999年底,信息产业部开始对小灵通实行管制,小灵通被暂时冻结。2000年5月由于联通上市等原因,小灵通又在被信息产业部“叫停、等待评估” 的境地中进退两难。但戏剧性的是,信息产业部当年6月29日下发的《关于规范PHS无线市场市话建设与经营的通知》给予小灵通“小范围低速移动无线接入”的定位和对其“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作用的肯定终于为小灵通的发展开了“绿灯”。但来自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压力又促使信息产业部分别于2000年11月和2001年2月两次发文,要求提高小灵通的月租费和通话费,后一次更是规定了两种明确的收费方案:月租费25元,通话费0.2元/分钟,或者月租费35元,通话费0.15元/分钟。

虽然中国电信坚持了月租费15元,通话费每3分钟0.2元单向收费的资费标准,但经过这一波三折,小灵通的发展明显放慢,2000年仅增长了82%,年底用户数量仅达到100万。

  2001年小灵通走上了一个发展的小高潮。虽然当年7月份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对1890-1900MHz/1970-1980MHz频段的清理让饱受惊吓的小灵通又虚惊一身冷汗,但其“市话的价格,移动的服务”仍然赢得了大量用户的青睐。当年即将用 

  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2003

  户规模扩大到500万,增长400%。

  但政策的不确定性一直制约着小灵通的大规模发展。特别是2002年,中国电信又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南北分拆,加上中国联通在全国“存话费送手机”不惜血本30多亿元力推CDMA,极大地影响了小灵通的发展。所以,当年小灵通的增长速度又大幅回落到100%,但也突破了1000万的用户规模,以事实确立了其生存的地位。并且,已覆盖了全国400多个城市,包括70%的省会城市,如深圳、成都、昆明、西安、杭州、福州、济南等。



冬末翘望

  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展和中国电信的再次分拆,终于把中国移动推上了国内第一大电信运营商的宝座。连滚带爬完成海外上市的中国电信和准备上市的中国网通都只剩下半张日薄西山的固网――固话“热装冷用”和长途话费的大量分流已极大削弱了这两大运营商的盈利能力,而宽带数据业务的成长仍尚需时日,并且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作为“固定业务的延伸”,小灵通的出现使中国电信有机会进入增长最快的移动业务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打入敌阵的小灵通显然不能成为“弃子”。

  而且,小灵通是嫁接在固网上的,对中国电信或中国网通而言,已有固网的前期建设投入基本收回了,发展“小灵通”的边际成本很低。目前,小灵通的成本只有普通固话的一半,是GSM系统的1/5,每客户成本不超过500元,而建设周期更只是移动网络的一半。此外,由于小灵通真正形成规模的时间并不久,所以其设备的降价空间很大,2002年即比2001年降低了30%至40%。由于价格低廉,放号速度快,所以投资回报也远远快于移动网络,一般五年之内即可实现赢利。

  事实上,近年来小灵通业务发展得相当不错,在很多城市小灵通的ARPU值都超过固定电话的2~3倍,运营商的收入都有大幅增长,如西安,两三年内即收回了成本实现了赢利。对于近年来ARPU持续下降的固网运营商来说,小灵通成为其难得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虽然,一些早期发展的城市由于基站的功率过小影响了使用而不如后期发展的城市,而北方和西部的城市也由于经济发展略慢、人口密度偏低等原因不如东南沿海城市。但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完善,小灵通的整体起飞并不是痴人说梦。

  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2002年国内固话用户达到2.13亿户,新增3231.6万户。如果以小灵通现有1200万户计算,去年小灵通的新增用户达到700万,占固定电话新增用户的22%。而固定电话网的业务总量也随之提高了20%。另据CCID预测,2003年小灵通新增用户将达到2000万户,以这种趋势发展,小灵通的增长态势将数倍于手机用户增长。

  其实,从2002年底到2003年初小灵通的破壳之声早不绝于耳。2002年12月底,网通和电信分别在天津和上海某大学建设小灵通实验网。2003年1月1日,中国电信正式在重庆市主城区推出小灵通业务,放号头10天里用户数就突破了2万。2003年1月,上海市悄然出现了50元包月的小灵通业务广告传单。2月20日,南京小灵通也正式放号。近日,中国电信更是投资十多亿在广州、东莞、中山、佛山和顺德等地搭建“珠三角”跨市小灵通,并很可能在今年上半年放号。另外,武汉等重要省会城市的电信公司也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开通小灵通业务。

  显然,小灵通不但全面突破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进军,而且对于信息产业部设立的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这四地禁区也在悄然渗透。



倒春寒风

  随着信息产业部“不支持也不干涉”的表态,小灵通始得云开见日。其标志便是第二天即2003年3月10日小灵通在北京怀柔区的正式放号。据北京通信的人员透露,郊区县放号成功后,将投资十几个亿在北京城区迅速开网建设,并计划在一年半内收回成本。

  但在大举价格利器的同时,拥有“投资很少,工期短、收效快”优势的小灵通的大规模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挑战。

  首先,相对于2亿多的手机用户来说,1200万的小灵通用户规模还很显单薄,胜利的天平向那一边倾斜很难定论。

  其次,小灵通的技术短板也不容忽视:其一,小灵通和移动电话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通信系统,小灵通无法与其实现互联互通,并在平滑过渡到3G上存在困难;其二,小灵通理论上必须每隔200-500米就建一个基站,需要布很多基站才能消除网络盲区,在运营初期会影响用户的使用;其三,小灵通的频谱利用率极低,这对于频谱资源极奇宝贵的我国移动通讯产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缺陷;其四,由于小灵通基站发射功率低,因此信号穿透性较差、绕射能力弱,因此室内通话极易受到影响并对建筑物的阻挡非常敏感;其五,其基站之间越区切换时容易使通话中断,特别是高速移动会影响通话效果,一般速度超过每小时40公里就会因基站切换频繁而极大降低通话质量;其六,作为一种相对落后的或者说非主流的技术标准,存在巨大资源浪费的潜在风险。

  再次,价格优势随着竞争的加剧也会被削弱,特别如果手机实行单向收费。实际上,移动通讯领域经过移动和联通的激烈竞争,手机资费已经大幅降低了。即使在以资费监管最为严厉的北京,现在正式商用的“动感地带”用户在享有全球通用户大部分功能的同时却不用缴纳月租、拔打接听电话费用只需0.4元/分钟。在下面的地市价格体系就更为混乱,每分钟0.2元的通话费很常见,甚至出现了变相的单向收费。诸如贵州移动开展的一元被叫封顶业务、四川移动的“亲情卡”等。而在一些上马了小灵通的城市,移动和联通的反应也异常迅速。据新华社2003年1月3日报道,石家庄移动推出了资费低廉的“百姓通”业务,网内通话费仅为每分钟0.11元。重庆移动也于2003年3月13日通过套餐资费将手机拨打长途的费用降到了每分钟0.1元。为应对小灵通的竞争,南京移动扩大了集团用户单向收费范围,全市70万用户实行了事实上的单向收费。南京联通也推出了网内用户有条件单项收费规定,用户每月只要交纳28元的服务费,就可以在本地免费接听不超过300元的所有来电。

  更有报道援引中国移动香港公司一位消息人士的说法,称中国移动已通知地方子公司可以采用降价手段以应对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但前提是收费必须保持在高于中国联通地方子公司15%至20%的水平,以保持中国移动的品牌价值和不触犯政策底线。

  另外,小灵通充分利用固定网交换机冗余容量的优势也正在被削弱。据信息产业部统计,至2002年11月,中国电信的固定交换机总容量为2.3亿门,而在网用户总数达到2.1亿户,实装容量达到91%以上,冗余容量2000万门。今后小灵通的发展将面临交换机容量短缺的问题,扩容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灵通的投资成本。

  但无论如何,春天毕竟来了。



拥抱春天

  通过多年的发展,小灵通“落后技术”的形象正在被改变。

  首先从终端上看,小灵通手机种类逐渐丰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有近30种;外形设计上和普通手机也没有什么区别,更加精巧,并推出了中文显示的彩屏系列;在功能上,除了摄像和MP3播放等功能外还增加了不少增值业务的支持功能,如短消息、上网浏览信息和定位用户位置等。可以说,小灵通手机在外形和功能上已全面追上了GSM/CDMA手机。而且,在价格、待机通话时长和辐射强度上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优势。现在小灵通手机的平均售价仅为750元左右,是普通手机均价的一半;小灵通手机的可持续通话8小时,待机时间最长达800小时,只需半个月充一次电,在这个性能指标上普通手机简直无法相比;小灵通手机的辐射强度不超过10mW,仅为普通手机600-1000 mW的1/60到1/100,比CDMA更为“绿色”。

  并且,随着小灵通/GSM双模手机的出现,网际互通和漫游问题也进一步得到缓解。2002年11月,UT斯达康与中国电信就开始对小灵通/GSM双模手机的测试,该手机在没有小灵通信号或需离开本地电信网漫游时可将小灵通切换至GSM网络上,其网间切换可通过菜单设置以手动或自动方式进行。据称,双模手机将于今年3、4月份上市,价位在2000元左右。UT斯达康近日接手的诺基亚重庆工厂将主要生产双模手机。

  其次,从网络技术上来看,一些现存的问题也正在解决,包括向3G过渡的难题。目前建设的小灵通第三代基站均具有500 mW的大功率,克服了小功率基站信号弱,切换频繁,室内覆盖不足的问题,在车速每小时80-110公里时也能通话。同时,小灵通的漫游问题也在网络本身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广东“珠江三角”的跨区小灵通网的建设就是一个明证。至于向3G过渡,以UT斯达康、中兴和青岛朗讯为代表的国内设备厂商在系统、终端设备上和业务平台的建设上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新版“小灵通”技术已完全改良,核心网更接近于下一代软交换网络结构。而从小灵通到3G,最重要的就是核心网络的过渡。据UT斯达康介绍,其目前90%的新合同中,小灵通与3G系统一样,都使用了基于IP的软交换核心网络,即iPAS,具有相同的面向业务层的接口,“核心网络层可以共用,数据业务的平台也是一模一样,不同的只是无线技术。”因此在将来向3G过渡时,IP核心网可以平滑过渡保持一致,而在关键性业务方面,目前开放的数据平台接口能够使所有的功能和应用都可以无缝地移植到3G终端中去。

  另外,中国电信、中国网通正在布局的CDMA450,可覆盖20公里范围,一旦获得国家允许就可实现全国漫游,不但可突破小灵通漫游的瓶颈,也为向3G平滑过渡做好了准备。

  从过去的发展来看,只会有没有市场的技术,不存在缺乏技术的市场。易观咨询的研究结果显示,小灵通对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人群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年轻人,现有用户每月平均通话费为60-65元,比较好的城市能达到70-80元,比较差的城市则在40元左右。在我国每月60-80元的通信费用是最为合理的,而承受能力的上限是150元/月。小灵通正好切合了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造就了一个异常宠大的市场。

  最后,小灵通数据增值业务的潜力也不容忽视。从技术上来看,小灵通在数据传输和性能价格比方面甚至连CDMA也无法比拟,在定位服务上比GPRS/CDMA更为精准。现在的“小灵通”已能收发短信、上网浏览信息、下载图片等,上网速率可以稳定保持在64Kbps,经过简单的升级能达到128Kbps。2002年8月份前后,小灵通增值业务已在陕西、云南等省试运行,用户能够体验到Mimi拇指信息、电子邮件、无线高速数据上网和短信息等多种增值服务。而目前已有30多家SP加入了数据业务的开发领域,专为小灵通开发数据应用。在增加了数据业务之后,小灵通的ARPU值将有望从目前的60~65元再度上升。

  来自中国台湾的成功经验也让中国电信和网通坚定了发展小灵通的决心。2000年6月,中国台湾大众电信开通了小灵通增值业务,到目前为止,用户数已经突破30万,并且将近20%的业务来源于数据和增值业务。用户的增值业务种类囊括了新闻、影音、娱乐、个人健康资讯、游戏等各大模块,同时也包括短消息、高速无线数据和定位服务等。与国内大多数为低端用户不同,高端时尚用户在大众电信的小灵通用户群中占到了80%,用户的ARPU值为每月650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60元左右),运营商在一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赢利。

  虽然小灵通使用的1900-1920 MHz频段几个月前被划给了中国自己的第三代手机标准――TD-SCDMA标准,管理层的意思也很明确: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要发展 “小灵通”也要领走中国制式的第三代手机牌照。但对中国电信和网通来说,即使日后获得3G牌照,也不会放弃小灵通。“两者核心网络层可以共用,数据业务平台也一模一样,小灵通在未来不会成为移动通信中的‘孤岛’”。而且为了应对来自移动和联通的竞争,立体多层次业务的建立对于电信与网通来说也是必须的,高端的可用3G,低端的仍可以用小灵通。旺盛的市场需求必将极大地延伸小灵通的生命周期。

  总之,随着小灵通技术的不断优化,其原本不具备的争夺高端用户的劣势将被逐渐抹平。实际上,国内很多高端用户已基本上是“左手手机,右手小灵通”。美林证券公司电信业务分析报告认为:“在2003-2008年,中国手机用户最多只能发展到占人口总数的30%,而中间50%~60%都将同时是小灵通用户”。

  小灵通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2003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