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保健品行业:种族歧视

保健品行业:种族歧视

张三:最近《中国经营报》、《医药经济报》以及众多媒体纷纷撰文,什么“对保健品市场进行‘大清洗’”、“保健品惹火烧身”,好像保健品正在面临着灭顶之灾。那么对保健品业的现状,特别是最近“御芝堂”事件后的保健品业有什么看法?

  李四:还有所谓“近200名权威专家组成的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专家委员会,在国内保健品业灾难深重之时,举行行业高峰会议”,“拉开了保健品业的救亡大幕”。怎么了?鬼子进村了?保健品业9.11了?为什么会如此这般一幅幅可怕的景象?

  张三:你认为这是为什么?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李四: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发生。只不过是有一些人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而已,是其对保健品业一贯歧视症的再一次发作而已。或者说,是媒体、某些有关部门与几个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联合发作。只不过是减肥产品和壮阳产品里出了害群之马,却都冠之以“保健品”的帽子,弄得仿佛整个保健品业都有出事了似的,活像当年的“阶级斗争扩大化”。

  张三:我有同感,我认为是存在着一种对保健品业的“种族歧视”!

  李四:我们只要看到相关文章在谈保健品业时,差不多都是冷嘲热讽,阴阳怪气。政府某些有关部门平时监督不力,只会搞运动式的打击;几个行业协会从来就没有代表过企业说话,只会说我们错了,我们要改,活像一群受虐待狂,外加自虐。

  保健品业一直在受着不公平的对待。有个朋友曾抱怨保健品业是后娘养的。当时他就针对保健品功效的问题,举出感冒药的例子:懂医的人都知道,感冒药并没有什么疗效,充其量只是缓解一下症状,让患者舒服一点而已,但是有几个人会为此去投诉的呢?那些号称能治癌症的抗癌症药,又有几个能够起死回生的呢?还有那些治疗糖尿病、肝炎的药,莫不如此。在我看,保健品业已被人当作婊子养的。其他的像IT、房地产、化妆品及饮料食品等行业,同样是新兴行业,同样是高利润,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所遇到的对待却不一样。

  张三:难道保健品业不存在严重的问题吗?

  李四: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绝没有说的那么严重,比方说您刚才提到的“御芝堂”事件。首先这是一个产品的事件,其次这至多是一个品类的事件。有几驾飞机掉下来难道就说航空业完了?最多是有几天坐的人少了。在中国坐飞机的只会越来越多。我们对国内的保健品行业一直非常看好,数百万的保健品的生产者经营者用他们的行为来“一直非常看好”,成千上万的消费者用实际的购买行为来“一直非常看好”。



  张三:有很多著名的保健品企业通常都是非常规范的,像哈慈、汇仁、金日、万基、太太等保健品的大企业。主要是一些小企业小经销商乱搞,尤其是在二三线的区域市场上,你一出什么产品,他立刻跟上,不但没有批号,仿冒你的产品,而且乱打广告,夸大功效,恶性竞争,扰乱市场。一粒屎坏了一锅汤。所以对这次的保健食品专项整治这件事,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李四:不要跟着瞎起哄了,放下你的手,干自己该干的事。什么叫“保健食品专项整治”?事实上,在很多人的眼里,保健品行业是一个问题层出不穷的行业。注意,这里说的是“一个行业”,除了对保健品业,没有人敢说哪一个行业是“一个问题层出不穷的行业”。一方面这是由于少数保健品企业违规操作和不实宣传所祸及的,授人以柄;另一方面,也是不明就理的媒体缺乏客观的报道所强化的,也就是“扒粪运动”的结果。

  张三:保健品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最大的现实问题不是哪个企业哪个产品又吃死人了,而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保健品行业的态度问题,而是行业信任度问题。

  李四:也许不错。但说到信任度的问题,保健食品业已成了重灾区,但这仅仅是保健品业存在的问题吗?极端点说:你说中国的老百姓今天会信任谁?为什么偏偏来指责保健品业存在信任危机呢?这只能起到更相反的强化作用:罪名之下才终成事实,三人成虎,众口烁金。而且,安然公司等美国大公司的商业信用让整个世界为之大跌眼镜时,它面临的只是一次性的媒体与公众的暴发式声讨,而不是像裹脚布式又臭又长连绵若干年的遣责。保健品业已经被弄得了神经衰弱症,也真的觉得自己脸上有秽物,不敢见人了。

  张三:事实上,非常有意思的是,大多数老百姓在说“我不相信保健品”的同时并不妨碍他来购买和服用保健品。

  李四:但市场已缩水近半了。我觉得在整个的社会舆论导向中,媒体的表现缺乏客观冷静,尤其是深度,扮演了一个很不负责任的角色。许多记者戴着有色眼镜,望文生义,人云亦云,兴风作浪,一张口就说“这样的保健品你还敢吃吗?”保健品涵盖的范围太大了,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要不就假借他人名义:“据一位保健品的经销商说,保健品我自己从来就不吃,因为根本就没效。”保健品真的都没效吗?那卫生部为什么要批准呢?他知不知道24类保健品里绝大部分的配方与药品是一样的?正如蜥蜴团队的总经理何坊在《保健品行业怎么就不能炒概念》一文中再三强调的:“不是不能批评,也不是怕批评,而是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希望媒体一定要先弄清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进行有深度的符合事实真相的报道和评论。另外要懂行,不懂行说的话只能叫放屁。

  张三:但这个屁很臭,能熏死人呐!三株企业最终的崩溃,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虽然最后的终审判决说明事实并非是“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个老汉”,但是一个曾经创造年销售额80亿的销售奇迹的企业就因此而倒下了。

  李四:三株倒下是迟早的事,因为他能有80亿销售也是靠许多不正规的做法达到的。但是,“我未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又有多少媒体为此做过认真的反省呢?吸取一些教训,不再盲目发言?



  张三:保健品业已经是不只一次从朝阳行业变成了“遭殃行业”,这次 “御芝堂”事件又牵扯到了国外市场,对国内保健品业在国外的声誉影响不小。中国保健品业的前景到底如何?老实说,这方面我有点悲观。

  李四:我们一直认为,中国的保健品业是一个朝阳行业,现在仍然这么认为,尽管三年多,销售额没有什么太大的成长。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医疗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人会更加关注、关心健康的问题,市场需求变大。另一方面,就是很多人都眼红的高利润,高利润是朝阳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会吸引更多资金进来。目前的行业的发展特点与美国1994年以前的情况类似,这个问题等有机会再谈。

  张三:想当年从太阳神一句“太阳升起的时候”开始,保健品业从街办厂的小作坊开始走向规模化的企业运作。到今天,历经风风雨雨,起起伏伏,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习惯,乃至影响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保健品业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四:保健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高利润行业,既扩大了内需,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还是国家主要税收的来源之一。据2002年8月9日《医药经济报》报道,仅呼和浩特地区就拥有保健品一级代理商约八九万人,保健品推销人员达20万-30万人。“据‘呼和浩特市医药保健品行业协会’介绍,呼市近年来解决职工下岗问题较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众多的下岗职工加入了医药保健品推销大军。” 还有就是保健品业兴起的同时,也带动了广告、营销以及零售行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广告专家、销售专家和管理专家。并创造了大量独具特色、新意叠出而又颇具实效的本土营销技战术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新的消费需求。花钱买健康的生活时尚,正是在保健品行业的发展下带动起来的。现在,经常性地服用保健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健康习惯。

  张三:你对保健品业的发展有些什么好的建议吗?我觉得建立起一个权威的保健品行业协会很有必要,重要的是让企业也能真正参与进来,而不是名义上的“榜上有名”。

  李四:这次的整治,对政府部门来说,要摸清监管的重点。清除那些没有批号,扰乱市场的企业。对那些规范的保健品企业则应当鼓励和支持。而实际上以往历年来的保健品市场一整治,就拿著名企业开刀,对那些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无可奈何。我们更希望能够持之以恒地规范这个行业,而不是龙卷风似的刮过了就完事。事实上,一阵风式的大张旗鼓的整治,常常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在打击了非法企业的同时,由于媒体权力的滥用,不够客观的报道,对消费者的误导往往会对整个行业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从而连累那些规范的保健品企业。

  保健品行业的学会、协会实际上缺乏企业参与,很难体现企业的意志与要求。在这方面,我们希望那些著名的保健品企业能带头有所作为。不要等市场乱了,不行了,才想到应该有个行业协会来出面。同时,还要注意多与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更主动一些,更积极一些。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真实的保健品市场,还保健品业一个本来面目。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识到:保健品这个新兴行业,要想得到健康的发展,更多的是需要善意的鼓励,而不仅仅是一味的指责。有问题也要就事论事,不要上纲上线,株连九族。总之,我们所关注的还是整个保健品行业眼前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挺直腰杆走路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的问题,就是米卢说过的“态度问题”。还是那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蜥蜴团队是由多位来自市场一线的策划、销售和创意精英组成的医药保健品营销、策划团队。核心人物均出身于著名医药保健品企业。蜥蜴团队名字来自两个英语单词,即“C-Creative(创造性的)”和“E-Executive(可执行的)”。并以此为理念,多次成功打造影响整个行业的明星产品,包括:V26减肥沙淇晶(保健食品)、驱虫消食片(非处方药)、哈慈五行针(医疗器械)、清华清茶(保健食品)、珍视明滴眼液(非处方药)、智杞颗粒(处方药)等。联系电话:(021)63037500、(0)13817319966,Email:[email protected],网址:www.ce-team.com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