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彩电反倾销告诉我们:TCL+汤姆逊模式是国际化假象

彩电反倾销告诉我们:TCL+汤姆逊模式是国际化假象

对要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来说,企业规模的大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规模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对以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为竞争基础的中国家电企业来说更为重要,所以,作大规模成为本土家电企业的目标 。

  1997的亚洲金融危机让我们的思维有了新的改变。韩国大的家电企业都摔了跟头,我们的企业健康地小着还是不错的,但是,经过危机爬起来的三星、LG的巨大规模再次给我们带来震撼,加入WTO两年后我们已经感受到没有规模的压力。  

  可惜的是,我们的家电企业在经过多年的飞速发展之后,在最近的三、四年时间里突然长势缓慢或者有些企业根本就不长了,整个行业在浅层次的“大”与“强”的争论中迷失了方向,我们的企业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既没有做大也没有做强,本土品牌单一产品销售过1000万台的企业几乎是了了无几, 反到是来到中国的跨国企业的规模是越做越大。中国家电的出口在快速增长,但是,从海关的数字看,为这种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却是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基地。

  我们遇到了难题:怎样利用中国市场的优势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放大自己的规模,从行业现在的被动局面来看,这个问题大多数企业没有思考过或者少有思考,我们的企业着急了,一些深陷难关的跨国公司也着急了,一方面是想利用跨国公司拿到大的加工定单,一方面是像利用中国市场的要素优势,于是,中国市场出现了最近几年少有的新合资动向。

  TCL与汤姆逊合资组建据称产能超过1800台的世界第一彩电企业,美的、东芝、开利也在撮合组建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空调企业,这两例目前最引人注目的合资个案是不是本土家电企业做大规模的科学途径呢?

  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这两个个案反映的仅仅是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市场资源的创新,而不是我们企业发展本土巨无霸的创新。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合作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与你合资,把你的品牌销蚀掉,第二个阶段是利用本土的“休克鱼”,比如伊莱克斯式的对中国家电企业的使用,目前的这种合作就是开始利用中国家电中的“大个儿萝卜”。

  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这是对中国家电业几乎是最为优质资源的使用,这种使用看起来是在误导我们的企业,认为这种联姻可以造就中国自己的家电巨无霸,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的企业通过联姻把自己的制造规模搞上去了,二自己的品牌还是徘徊在国内的话,这种联姻实际上是在温水煮青蛙。

  中国的大企业也在中国国内不停地寻找综合成本低的地方投资,但是,这种低成本的地方最终有一天会消失,全球低成本的地方也在转换,如果在转换之前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我们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可能被其他国家替代的话,我们的大企业只有被在中国温和的水中煮熟。

  品牌的国际化的本质是企业投资的国际化,自己产品被全球不同区域的人群所消费,所以,我们的投资必须走出去,要成为跨国公司只有综合制造成本的优势是不行,它还需要品牌、网络、管理水平等等生产要素,而这些东西在中国很难得到,必须到有的地方去获取,我们不能只在国内市场一直准备充足之后才敢出去。也就是说只有走出去挑战挑战,才能从挑战中拿到机遇,盲目地等待机遇等来的只有致命的挑战。

  刚刚公布的彩电倾销初裁结果让我们的企业与政府大跌眼镜,所有的情绪都来了,实际上这种情况完全属于正常,我们分析美国背后的多种政治与经济因素都没有用,这堵墙就可以把我们堵死,再讨论我们的企业是不是真的倾销了都没有意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反倾销与非关税贸易壁垒就是在未来横在中国所有要出口企业面前的一到墙,我们要作的是等在墙的这边或者是跑到墙的另外一边去继续你的生意。不光美国会这样干,其他区域的地方政府或者是企业都会捣鬼捣出类似的戏来的。



  企业投资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富裕导向阶段。目前中国家电的巨无霸除了海尔之外,大家都仍旧处在要素导向阶段,这样的阶段说明我们还在老窝里呆着,充其量是在国内更换成本更低的生产地,然后是蹲在家里搞出口,以为出口越多自己的国际化的程度就越高,自己就越接近国际大公司了,这是我们公司自己演绎的笑话,十分的可笑。

  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是个信号,告诉我们应该赶快往创新阶段靠了,创新阶段的企业,除了有自己全球化的线路、逐步辐射国际行销与服务网络之外,还搭配已有的国际知名度的品牌活动,并采取国外设厂制造方式以降低成本,并加强对当地市场的影响。这一企业活动显示出创新导向阶段乃是投资国外阶段。也就是说,创新导向阶段是投资国外阶段,也就是在国外行销,在国外设厂、降低成本、加强对当地市场的影响,就是建立一个国际的销售网络、国际的品牌。

  也就是说我们的企业必须成为跨国公司。

  米兰.昆德拉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真的,人在上帝面前确实是太渺小了。在海尔提出世界500强是自己的目标的时候,疑义就潮水般地涌来了。500强的目标提出来之后,只要谁一提500强,大家肯定就发笑:海尔在干嘛,分明是在搞笑嘛,我们现在与500强的比较实际上就像人与上帝的比较一样。500强只是海尔卡拉OK一下的宣传题材而已,这个家伙实际上想借500强这个题材捞取市场资源。

  长期的封闭给中国企业带来一种奇怪的思维模式,如果一种东西距离自己太远,那么,我们根本不可能去想象它。更谈不上作这样的计划与目标,确实是这样因为有太多的因素给我们的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留下障碍,因此我们很多很多的企业完全是被机会主义的思维主导着,我只想我们下一步要干什么,未来是没有想象的未来。 

  其实,我们的企业根本不知道500强是什么东西。500强是说我们的企业是世界级的品牌,我们的公司必须成长为跨国公司。 

  什么是跨国公司?跨过公司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经济与人文机制,所谓的人文机制就是伴随经济活动形成的品牌文化,中国的家电企业不是跨国公司,所以,我们配置资源的空间仅仅是在中国本土。美国、欧盟的彩电反倾销让我们看到:跨国企业一方面在使用中国市场的优势,而把自己的市场捂住了不让中国企业进去就是这么简单。

  全球化下要素流动的核心导致国际竞争的核心就是要素的竞争,而不是以往单纯的争夺市场的竞争,而要素竞争的主体就是跨国公司,如果,我们不是跨国公司,我们怎样在全球范围内组合要素呢?

  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一直在说,中国的优势不一定是中国企业的优势,这句话从目前看,是其实是不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为什么,因为几乎所有的500强的大的家电品牌都来到中国市场他们与中国的企业一样拥有了中国市场的要素优势,但是他们在拥有世界品牌、网络、技术等我们没有的要素资源,因此中国的家电企业在竞争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原来的要素优势强调要素的不流动性,因而要素优势一旦存在就不会变化,但是就是改变了要素结构,全球化消除了要素不流动的特性,使优势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跨国公司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等无形的要素与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优势有形要素结合强化自己的竞争力,而中国目前没有这种跨国公司,所以,我们的企业只有蜷缩在国内,自己在品牌技术管理方面没有无形的要素优势,因此,面对现在的国际竞争环境,我个人感觉中国多的是比较劣势,而不是什么比较优势,因为中国的优势跨国公司有了,他们的优势我们没有,他们并且还把自己的市场给封起来了。如果再出不去变不成500强的话,我们的企业就会变成中国大棚中产妇。所以,500强的问题是严肃的让我们紧张的高雅音乐,不是卡拉OK。

  嘲笑海尔的500强真的是十分愚蠢的,说明我们不了解我们作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当然 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终极目标,另外一个接近500强的企业最先感觉到这种压力也是非常正常的。

  如果我们的企业不成为500强的话,你再比画也没有用,有一个谚语是说拿鸡蛋去打石头,鸡蛋破了,拿石头打鸡蛋还是鸡蛋破了,所以在今后的跨国竞争中不是你比试你与跨国公司的技战术,而首先要求的是你要成为石头而不是鸡蛋,不是石头的话你用什么招数都显得自不量力。

  因此,我们看到像TCL汤姆逊模式与美的模式都是虚假的国际化模式,还是没有跳离要素投资阶段,我个人看他们那种规模的扩大仅仅是在“中国的山沟”(中国本土)里把自己的肚子(制造能力)搞大而已,根本还没有国际化。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532--5953987,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