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产业资本向何处去?

产业资本向何处去?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所谓‘商业资本抬头’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产业资本从前些年在市场上趾高气扬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不是因为它们太落后了而是“太先进”了。确切的说是因为它们“生产能力发达、而产品策划能力欠缺”,造成的同质性产品过剩的结果。究其根源,中国家电业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仿制的产品加一个比较高明的运行策划”。因此其长在运行短在产品(策划)。

  在任何时候,厂家为了尽可能多的把产品卖出去只有两条路:一方面是靠自己的销售力量,这相对于社会资源而言毕竟要小的多;另一方面主要是调动社会资源也就是社会上的商业资本的力量。因此如何更多的调动社会资源是一个厂家超越同行厂家的关键。

  既然大家的产品都一样,其外在的品牌影响力对消费者也不足以产生足够的比较优势和特别吸引力,那么一个厂家凭什么比其它厂家“更多的调动社会资源”?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给商业资本以更多的让利——也就是厂家之间互相压价。而商业资本也很清楚产业资本目前的处境和所长、所短。采用以“同样商品更低价格吸引更多消费者、再挟消费者以压产业资本”的战略,使其在与产业资本的利益分配较量中占据上风。这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苏宁、国美等。

  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商业资本占据上风不是因为它们比产业资本数额更大,而是因为审时度势把握了整个经济形势,通过低价策略掌握了大批的消费者。从商业模式角度说,产业资本是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来生存和发展的,而商业资本也是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来生存和发展的。只不过商家自己给消费者所提供的“产品”就是其“销售服务”。

  在商业资本内部各商家之间的产品——“销售服务”的同质性,甚至于比厂家之间的产品同质性还要强! 国美等新兴巨头之所以能在鱼龙混杂、多如过江之鲫的商家中脱颖而出(据报道中国目前已注册的商业企业有十五万个之多),主要不是靠产品差异而是同质产品价格更低(从实际考察天津国美和天津其它大商场的“销售服务”本身来看,基本上是没有太明显差异),也就是说仅仅是“价格异质性”。而价格异质性很难形成“竞争壁垒”,很容易被其它商家主动或被动跟进的。当其它商家大规模跟进和仿制“低价策略”这一商业产品时候,靠价格低形成的竞争优势就不再存在。另一方面,产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市场操纵之术也心知肚明,深知在战略上过分依赖商业大户无疑是养虎遗患、饮鸩止渴。因此“既修栈道又渡陈仓”,通过这样、那样的手段尽可能多的培植能与商业大户相抗衡的其它商业力量。以缓解来自商业巨头的压力和对其的依赖。这也是对商业巨头战略发展不利之处。

  从消费者角度说,商业品牌本身还远没有大到使其对“同样产品、同样价格”非买某商家的不可的地步。而且从信誉、美誉度说,经过多年发展和日积月累各地都有一些大商家在本地消费者中形成了很高的认知度。比如天津市的华联商厦、劝业场等。而国美之所以能在目前的家电销售战中后来居上,恰恰正是应了那句话——任何品牌的力量都不如低价更有诱惑力。苦心经营几十年树立起来的、从未有过任何失信于消费者记录的著名商业品牌都抵不过降价的威力,新兴商业品牌就能抵得住吗?

  当媒体中大量谈论商业资本抬头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商业资本从行为模式上必须为产业资本‘卖东西’它自身才能生存和发展。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商业资本是“桥”,而桥是靠收取过桥费来赚钱的。没有过桥的或过桥的太少,桥就赚不到钱。因此商业资本天生就是为产业资本服务的。同样道理,产业资本大可不必非自己造“桥”——只要你的产品是桥那边的人需要的,社会上现有的“桥”会自愿的替你把产品送过去。当然这又涉及到一个对“桥”的管理控制分布调度问题。从战略角度说,产业资本能够对“桥”的控制程度首要取决于其自身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如果自己的产品都是些到处都有的大路货,那么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商业资本抬头”现象;如果自己的产品与对手之间的“比较优势”非常突出,对终级消费者有明显的特别吸引力,那么产业资本就具备了操纵市场的条件和可能。



  造成产业资本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同质性产品过剩,而商业产品——“销售服务”的过剩程度比工业产品还要严重。如果说生产能力过剩程度只是一比二、一比三的话,那么社会总销售能力过剩程度至少是一比五甚至一比十。并且做为提供给大众消费人群而不是特殊人群的“销售服务”,各商家很难形成“异质性”——任何销售服务都是需要成本的,在销售成本所能允许范围内,“你”所能想到、做到的商业措施一旦形成卖点,就很容易被其它商家模仿并且是合法的模仿。这与工业产品还不一样,工业产品还有一个“专利权(尽管在现实中对专利权的保护还有许多不力之处)”来阻止模仿,商业产品在法律上就没有任何可以阻止他人仿制的地方。虽然在上一轮商业竞赛中,传统商业巨头确定的“优质环境优价”策略棋输一招。但是百足之虫僵中有活,它们一旦调整了商业战略和经营定位或划出部分资本用于重新经营定位(本文初稿撰写于去年五一。一年多来事实证明,传统商业大户正是按照这个路线来做的),商业资本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

  以“低价策略”为武器新兴的商业三巨头的迅速崛起,当然有自身远见卓识的内在因素。然而所谓时势造英雄。商业低价策略的成功除了与“产业资本产能过剩”有关外,还与“其它商业资本尤其是传统商业大户过分注重商业环境建设”这条客观经济背景密不可分的。

  没有工业产能过剩,产业资本就不会愿意用低价把产品卖给它。而没有其它大商业资本过分注重销售环境建设、采用“同样产品、优越消费环境、相对高价格”经营定位,也不会给新兴商业力量以可乘之机。消费者喜欢‘优质消费环境’这是没错的,但是相当多数消费者却不愿意为优质环境多付款这是传统商业巨头没有考虑到的。新兴商业力量窥破商机以“同样产品、稍差消费环境、相对低价格”经营战略与其应对,使原本是传统商业地头蛇的囊中物成为镜花水月。新商业巨头“以一小博两大”却出奇制胜,从商业意义上说也是消费者对其恰当经营思想的奖赏。

  产业资本在整个经济链中由“弱小时为主导”变成“壮大后反而被导”,是一件非常发人深省的事情。

  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厂商竞争,实质是利益分配之争。

  而产业资本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与商业资本在功能上是相同的,因此是天然就是矛盾的。所以厂厂之争、商商之争是利益争夺之争。同类合作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被证明是难以持久的。

  当然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如果仅仅就是目前的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两大生产力要素较量的话,即使低价策略的商业模式被大量模仿和跟进、产业资本八面出击发展培植其它商业渠道而使苏宁、国美等的优势不再的话,也很难使产业资本地位有大的改观(即便商家之间的竞争加剧会有利于产业资本)。因为毕竟从市场总体供应上说是供大于求的,这个大前提是没有改变的。

  但是社会的进步主要就是体现在竞争要素的变化上。不管是产业资本还是商业资本,其兴、衰、主、从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产品的同质性强。

  而产品的策划可以使产品同质性降低、异质性增强。当产品异质性强的时候不仅只是价格可比性差。它的战略意义还在于使掌握异质性产品的利益体(按照定势思维应该是产业资本。但这只是习惯而不是法定。实际上商业资本也可以照此办理)有条件调动社会资源、设计游戏规则、重新分配社会利益。产品策划和研发这一以前一直作为产业资本附庸的生产力要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会在角逐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杠杆”作用。   



  此前产业资本下属的“产品开发”由于在实际当中仅仅只是“仿制”和修修改改。这只要看一看许多厂家雄心勃勃开发的所谓“新产品”,市场上早就泛滥成灾了。反过来说,既然明知道市场上已经泛滥成灾,还要当做“新产品”开发,本身就说明了许多深层次问题。这造成了产品同质性强,同质性强又反过来弱化了产品研发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具体的说如果产业资本掌握有异质性的产品而不是同质性产品的话,那么它就可以“挟异质性产品以令商业资本”。商业资本为了自身获得更多利益就必须按照产业资本设计的游戏规则和轨道运行。否则除非退出这个市场。

  请注意商业资本必须要为产业资本‘卖东西’才能生存。它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众多独立利益体构成的。新巨头虽然通过成功的商业炒作吸引了大量的眼球,但是其绝对市场份额还远没有大到可以“一手遮天”的地步。其它商业公司更不会坐以待毙任其为所欲为。

  本文撰写一年零四个月以后,即2002年9月。以北京大中电器为首的十一家各地区域商业大户联合成立“中永通泰营销管理公司”。该公司最首要的作用就是联合采购,进一步压低采购价格以对抗国美。因为国美在全国各地高速扩张靠的是低价策略,低价策略能盈利的关键是采购价格要尽可能低。采购价格能把厂家压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采购数量,国美2001年的销售额是六十多亿,今年要达到一百多亿。而这些区域商业大户年销售额只有几个亿~十几个亿,在国美凌厉的攻势之下显然难以招架。但是这十一家区域公司2001年销售额加在一起就有一百六十亿。采购额比国美一家大得多。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商业资本之间的恶战不约而同都是以牺牲产业资本利益为代价的。然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却是产业资本自己多年以来实施的“重兵法、轻兵器”的经营思想造成的。

  拥有异质性强的产品而不是在同一条跑道上跑得更快,是产业资本重新控制市场的唯一可能途径。 

  反之,如果商业资本掌握了异质性强的产品,它更可以以此“上令产业资本以低价为其加工,下令消费者用高价而不是低价购买”。从而获得远比价格竞争多得多的超额利润。如是,产业资本就完全变成商业资本的生产车间;消费者也不是现在的“傀儡上帝”而是不折不扣的“板上鱼肉”。 

  然而,任何时候也不是所有的商业资本都能这么强大,也不是任何产业资本都甘心做商业资本的加工厂。虽然在新一轮竞争中有数量众多的产业资本正千方百计的做商业资本的生产车间而不得(既争取做商业大户的定牌加工厂);但同时也有另一些产业资本正为如何调度商业资本为我所用而运筹帷幄。

  同质性产品过剩、商业资本的抬头都昭示着整个产业界在隐藏和酝酿着一场颠覆性的变局。变局的结果就是重新定位产商关系、重新分配厂商利益。

  商业资本不是铁板一块,产业资本也不是一块铁板。店强欺厂、厂强欺店,中国市场上厂厂之争、商商之争、厂商之争、本土资本与异域资本之争还远远没有到尘埃落定之时。

  到底是店强欺厂、还是厂强欺店,完全要看具体的厂商自己作为。

  二零零一年五月一日初稿

  二零零三年三月修改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920082217,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