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高端手机:“新机遇”还是“新包袱”?

高端手机:“新机遇”还是“新包袱”?

近段时间以来,国内手机市场上最“热”的莫过于高端智能手机了。这种“热”并不是各款智能手机的销售热,而是国内手机厂商向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挺进热潮。国内手机厂商纷纷向智能手机开火,除TCL、波导两大国内手机巨头外,国内的熊猫、迪比特、科健等手机厂商也把目光锁定了高端智能手机,大家都要从中分“一杯羹”,甚至把它当作二次腾飞的希望。

  并不是所有国内手机厂商都能梦想成真,也有个别国内手机厂商从高端市场无奈退出,近日,一直以来都对高端智能手机情有独钟的中电突然向媒体宣布要走下智能手机的神坛,把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增加研发,走中低端、中性化、差异化之路。

  有人要信誓旦旦主力挺进,也有人无奈地从高端退出。手机智能高端的“蛋糕”似乎也并不那么好吃。但大多数国内手机厂商都在摩拳擦掌或者已经挺进了。高端手机真的就是国内手机厂商新的腾飞“机遇”吗?会不会成为新的“包袱”?

高端智能手机的诱惑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调查数据显示,随着移动数据增值业务的发展,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将以每年100%以上的高速增长,在2006年左右将攀升至2000万台。而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则更为迅猛,平均年增长率为220%。广阔的市场容量之下,潜藏的更多的是来自利润的诱惑。

  目前,随着国内手机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受价格战、渠道战以及高库存的影响,国内手机厂商的毛利率日益降低,有的国内手机厂商甚至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2002年,多普达推出了国内第一款智能手机多普达686,开启了中国智能手机之门。同时也让众多国内手机厂商透过“门缝”看到了新的希望,新的“钱景”。多普达686上市之初售价近万元,同样没有影响其畅销的势头。多普达为此赚了个盆钵罐满,让众多正处在困境中的国内手机厂商好不眼红。

  不到一年的时间内,TCL、中电通信、康佳、波导、联想、迪比特等国内手机厂商的智能手机争相登场。就算没有自有的核心技术,也要通过OEM方式,通过外观、设计、广告和渠道等环节的处理,进行高端新品牌的开发。发誓要把高端智能手机变成自己赚钱的工具。

  但结果是否都能随其所愿呢?中电的高端智能手机之路或许能够给我们些许答案,透视中电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手机厂商高端智能手机之梦未来的缩影。

  中电智能手机之梦的破灭

  在众多的国内手机厂商中,中电是较早涉足智能手机的厂商之一。同时受其合作伙伴多普达高利润的诱惑,对高端智能手机生产表现的更为急切和期盼。

  今年5月,不顾“非典”的流行,原执行总裁薛晨利用其在业内丰富的人脉资源,联合微软、Intel和神达电脑共同推出第一款全中文智能手机CECT8380。据称,CECT8380从酝酿到正式推出一共花了3年的时间,CECT为此投入了3个亿的研发资金。中电通信对这款手机极为看重,董事长吴志阳甚至将其视为中电通信向高端手机转型的一个标志。希望CECT8380能够在今年有80万部左右的销量。以8380每款市场定价5000元左右计算,一个系列手机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卖出40亿。

  但是事与愿违,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以及成本的增加,产品推向市场以后反应平平,而且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所引发的质量问题又纷纷被招回,这对中电,对吴志阳来说是始料不及的。有消息称,CECT8380推广的失败也是直接导致薛晨离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智能手机战场上的败北,让中电承受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和舆论压力,中电甚至被人们视为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狂热之后是冷静的反思,中电已经清醒认识到高端智能手机这碗饭也并不那么好吃。于是重新把产品的市场定位改为增加研发,走中低端、中性化、差异化之路。可是中电遭遇的智能手机陷阱似乎并没有给国内手机厂商多少的启示,其他众多的国内手机厂商仍然处在对高端手机的狂热追求之中。



当真都有好“钱景”?

  高端智能手机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利润空间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迅速增长的市场空间无疑也给困境中的国内手机厂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它需要国内手机厂商依据自己的实力来正确的把握和利用这个机遇。盲目的挺进,只会再次背上更加沉重的包袱,重蹈中电的覆辙。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对国内手机厂商是否能够切入高端智能领域很重要。

  1、是否仍有高库存?

  虽然国产手机在上半年的市场竞争中夺的了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高库存依旧是制约国产手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高库存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高成本。就意味着国产手机厂商很难从高库存的“泥潭”中拔脚出来专注其他的事情。

  国产手机厂商如果要下大力气转型做高端智能手机,那么一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过高的库存状况得不到顺利解决,不但影响国内手机厂商智能化手机路线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将为后期的发展埋下隐患。如果生产的智能手机能够产销对路,能够顺利占领市场还好。一旦智能手机遭遇市场陷阱,再加上原来的不良库存,这种结果将对国产手机厂商的影响是致命的。

  2、有没有核心技术足以制造差异化?

  随着我国手机市场的发展,目前的市场环境与以往已经大有改变。前期国产手机的“贴牌”策略虽然导致了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但是国产手机厂商凭借本土化的资源优势,通过价格战、渠道战以及大肆的广告宣传,取得了不菲的销售业绩。但是随着国外手机厂商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对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和产品策略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国产手机的本土优势将不再凸现。国内手机厂商将凭什么制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答案只有一个: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一直是制约国内手机厂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尤其对于高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用户群大多是中高端用户,他们更多的是注重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的品牌以及以技术为基础的售后服务的保障。没有核心技术意味着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很难真正的赢得竞争优势。

  没有核心技术做支撑,仅靠SKD或者OEM来加工生产,很难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同时产品的质量也将难以有可靠的保障。中电智能手机CECT8380的败北足可以说明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和没有核心技术的可怕性,一不小心将会陷入智能手机的“泥潭”。

  3、降价不是制胜市场的永远“法宝”

  TCL神典e757手机以2990元低价打破智能手机高端定价时,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明坚就信誓旦旦的表示:“TCL的目的旨在推进智能手机在国内手机市场的普及,终结智能手机的曲高和寡成为历史;TCL手机就是要以更高的性价比去占领高端市场”。无独有偶,在11月初,国产手机的老大波导也以低于3000元的价格推出波导的智能手机DOEASY(多易随)。波导常务副总戴茂余说,“波导此举将像催泪弹一样,要残酷地催生智能手机的早熟。”听起来,似乎降价就能让TCL、波导占领智能手机市场,就能为国内智能手机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在面对国内手机厂商智能手机的降价策略时,国外手机厂商却表现的异常平静,诺基亚移动电话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赵科林表示,诺基亚将不以降价取胜,而是以自己的产品质量和产品功能设计赢得市场。

  笔者并不否认降价对国内手机厂商的重大意义,价格无疑是一把市场“利器”,尤其是在技术还并不能够完全跟进的时候,国产高端手机可以在价格上争取优势。国产高端手机以降低获利空间的代价来换取迅速增加市场份额,有的时候还是比较奏效的,但是对高端消费者而言,更多的时候选择高端手机的依据是品牌的技术实力而非价格。这个时候,国外品牌手机像诺基亚、三星等往往是他们的首选。国产高端手机降价,结果可能只是赔本赚吆喝。因此,国内手机厂商别老拿降价“说事”,更应该把精力投在技术研发和品牌塑造上。仅仅依靠降价不能从智能手机市场上捞到什么好处!

  4、广告高投入不等于高产出

  在广告上面高投入,依靠广告宣传的力量来提升产品销量一直是国内手机厂商的惯用手法。继去年熊猫冠冕央视“标王”之后,据悉今年手机厂商竞争“标王”依旧很激烈。笔者并不否认广告宣传对手机品牌(尤其是智能手机)推广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应该是合理且有针对性的投入。虽然熊猫去年以1.0889亿冠冕央视“标王”,但似乎对熊猫品牌以及销量的提升帮助并不是很大,熊猫一直在国内手机厂商第二梯队里徘徊(熊猫为此还津津乐道),显然投入和产出很不成比例。

  笔者认为,国内手机厂商既然把产品定位于高端,在做好适量广告宣传的同时,更应该围绕高端市场做一些市场推广和形象宣传活动,以真正的提升自身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而不是盲目投资。

  5、有没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未来手机市场的竞争,不但是价格的竞争,更是服务的竞争。手机产品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本保障。尤其是高端智能手机,面对的是中高端的用户,他们的产品服务意识更加浓厚,所以更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保障。否则,就谈不上销量大的提升。

  所以,笔者建议那些售后服务网络仍不健全的国内手机厂商,在售后服务体系没有得到完善前,最好不要涉足智能手机领域。踏踏实实作好最基本的保障工作才是关键。

  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固然是一块丰盛的“蛋糕”,但并不是每一个国内手机厂商就能轻易攫取的。它需要来自技术、渠道、实力、产品性价比、品牌、服务等各方面的实力而定。所以,笔者奉劝那些正在觊觎或者已经挺进智能手机市场的国内手机厂商们,如果你没有“金刚钻”就别做那些“瓷器活”,如果你正在做着“瓷器活”,那么你就应该练好自己的“内功”,提高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和售后服务质量,别尽玩些花拳秀腿的小把戏。否则,新机遇很可能将成为国内手机厂商新包袱,甚至是致命的包袱!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