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回望2003年世界五大零售企业(一)

回望2003年世界五大零售企业(一)

降一成——2003年阿霍德(Ahold)

  2004年1月9日,世界第三大零售商荷兰阿霍德(Ahold)公布了2003年的销售情况,公司全年销售额下降了10.5%,全年年销售560.73亿欧元,合715亿美元(美元与欧元的汇率情况由2002年的1.061下跌为0.8858),2002年则为626.83亿欧元。2003年阿霍德超过70%销售业务来自于美国,由于美元对欧元汇率的贬值,造成了以欧元统计的销售的下降。如果排除汇率因素,2003年销售额实际上升了2.7%。在2003年第四季度,公司销售127.4亿欧元,比2002年同时期的销售额(142.9)下滑了10.8%,同期美元与欧元的汇率由0.9984下降为0.8399,下跌幅度达到15.9%,销售如果扣除汇率影响销售额上升了0.7%。

  下图为公司销售统计情况:

  全美零售(USA – retail)

  在美国,2003年全美零售的净销售额上升了2.7%,达到了269.52亿美元,2002年销售额为262.51亿美元,折算汇率后,销售额下降了14.2%。

  在第四季度,净销售额增长0.9%,达到630亿欧元,2002年销售额为620亿欧元。

  欧洲零售(Europe – retail)

  在欧洲,净销售额达到了129亿欧元,上升了0.9%(2002年净销售额为128亿欧元)。其中第四季度的销售额为31.80亿欧元,比2002年同时期的销售额31.92亿欧元下降了0.4%。如果扣除汇率的影响,2003年销售额上升了1.7%,第四季度上升了0.6%。

  食品服务(Food service)

  美国的食品服务增长达到了2.3%,销售额达到了178亿美元,2002年销售额为174亿美元。在第四季度,美国服务销售额增长了6.0%,达到了420亿美元,2002年销售额为390亿欧元。

  南美地区(South America) 

  在南美地区,净销售额达到了22亿欧元,比2002年的21亿欧元上升了3.5%,。对比全年的销售增长主要来源于阿根廷,秘鲁,巴拉圭。第四季度销售额为51700万欧元,比2002年的64600万欧元下跌了20%。

  亚洲(Asia)

  在亚洲,净销售额为3.63亿欧元,比2002年的4.58亿欧元下跌了20.7%,其销售额大部分来自于其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分公司,第四季度销售额为8400万欧元,比2002年同期11900万欧元下跌了29.4%。

  评论

  以前有人这样形容阿霍尔德(Ahold):“全球最大的食品零售商,但几乎无人知晓”。可随着2003年2月阿霍尔德公司的“假账丑闻”而现在几乎是一夜成名。阿霍尔德的名字登上了全球各大财经类报纸的头版。当时,其公司领导公开承认,近两年来虚报了5亿美元利润。在假账丑闻被揭露出来的同时,公司总裁范德胡芬和首席财务官迈克尔·莫伊尔斯双双宣布辞职,阿霍尔德公司也立即陷入风雨飘摇之中。丑闻宣布当天,公司股价立即下跌了近2/3,跌至每股3.59欧元,仅为一年前的1/10。

  当时有经济学家判定阿霍尔德的命运只有两种:要么宣布破产;要么出售旗下资产。时至今日,阿霍德没有像凯马特那样破产,而是宣布在会出售下属的两家美国南部的连锁零售企业Bi-lo,Bruno’s,Tops便利商店,致力于降低负债水平和集中精力于发展核心业务的工作。

  同时,公司合并了其在美国的两大食品连锁超市Giant和Stop & Stop,成立一个新的单一的零售公司,将集中精力于旗下其余的在美国的食品零售业务,包括Stop & Shop,Giant-Landover,Giant-Carlisleand Peapod,让这些子公司重回增长之路。

  希望阿霍德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通过这一系列的战略有所收获,避免破产的厄运的到来。

  记得定位学的大师特劳特先生就曾经接手过阿霍德的下属公司StopP&Shop超市为其寻求门店定位的案例,当时所设立的方案时将“价格透明化”的特点植入消费者心智。Stop&Shop所有的传播上都讲这样一个故事:“我们的差异并不体现在货架上面,而是体现在货架后面。”这句话也许恰恰反映了零售企业的一些本质,如何在表面的无差异竞争下,获取背后的利润,这才是一个零售企业的发展之路,当然,背后的利润不是造假出来的……



  达标——2003年麦德龙

  2004年1月,麦德龙集团宣布公司全面完成2003年度的销售目标。固定汇率下,集团在2003年销售额在上升了5.7%,扣除汇率的影响,销售额上升了4.0%,达到536亿欧元(2002年销售515亿欧元)。在固定汇率下,公司第四季度销售额上升了5.4%,扣除汇率的影响,仍然上升了3.6%。虽然,在第四季度,德国的圣诞节经济如同预期一样,没有太大的销售增长,但是在世界的其他地区,销售增长依然强劲。

  麦德龙集团依靠国际化不断发展,Metro Cash & Carry and Media Markt / Saturn 新开店面91家。集团股票每股收益上升6-10%。

  麦德龙集团超市销售额上升了4.3%,达到了533亿欧元,扣除汇率影响外,区域的销售增长达到了6.0%。在海外市场,集团销售增长达到了10%以上,其中包括汇率所带来影响的+6.1%的影响,依托于欧洲市场的强劲增长,海外的销售份额由46.3%上升为47.2%。

麦德龙集团CEO Dr. Hans-Joachim宣布:“集团以5.7%的销售增长完成了2003年度的销售目标。我们对于集团第四季度的运作发展表示满意。我们的国际商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正如我们的预测,德国本土的圣诞经济缺乏动力。我们维持了集团每股收益的目标,也是基于海外良好的发展才完成了6~10%的增长业绩。”

  在第四季度,麦德龙(Metro Cash & Carry)会员店新开门店20家,其中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印度各开了2家,罗马尼亚由4家门店,西班牙3家,俄罗斯,比利时,克罗地亚各开了1家门店。

  截至2003财年,麦德龙集团门店体系新开60家门店,门店包括Metro Cash & Carry(麦德龙现金自运门店)和Media Markt / Saturn等下属分公司。目前,集团拥有2370家门店,且于2003年已经进入了乌克兰和印度的零售市场,现门店遍布德国,比利时,保加利亚,中国,丹麦,法国,希腊,英国,意大利,克罗地亚,荷兰,澳大利亚,波兰,摩洛哥,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瑞士,斯洛伐克,卢森堡,西班牙,土耳其,捷克,匈牙利,日本,越南等28个国家。

  评论

  纵观麦德龙集团在2003年的表现,应该说整体还是不错,具有德国企业的匀速发展,稳步前行的特点。其在中国的表现与同级别的家乐福和沃尔玛相比,应该是扩展速度最为缓慢的,从1996年进入中国,目前门店总数18家。而家乐福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的家乐福门店数目达到了41个,并且还有一批迪亚和冠军门店正在中国这个市场上不断繁殖。沃尔玛在中国的门店总数也已经达到了34个……

目前,麦德龙集团的店铺分布以欧洲为主要目标,经营业态涵盖了大型综合超市,专业门店,食品超市等等,从去年的店铺发展情况看,现付自运模式的仓储超市还是主要的发展对象,其次是电子音像中心,而其他业态的门店都是出现收缩的状态,很明显麦德龙的多业态发展也正在处于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至于2003年最值得关注的事情,就是集团下的万客隆退出台湾这一事件。

  万客隆1988年进入台湾零售市场,并于1989年开设了第一家店的万客隆,是台湾第一家大型仓储批发零售通路,它的存在对于传统经销商体制造成相当大的冲击,不但改写台湾零售通路的历史,量贩店也从此开始发迹,奠定日后蓬勃发展的基础。

  然而14年后,万客隆陆续结束营业,直到2003年2月12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结束所有分店,正式宣布退出台湾量贩市场。此举不免令人感叹,这个曾经带领台湾量贩市场先驱的鼻祖,终究不敌市场的竞争,只能默默接受结束营业的苦果。

  到底万客隆为何结束如此仓促?其原因归纳如下:

  1.法规的限制是最大问题

  早期万客隆因为土地取得问题,决定选择设立在工业区,结果,台湾相关法令规定批发型量贩店不准在工业区进行销售行为,为此,万客隆很长一段时间和台湾法令在周旋,法令问题一直困扰着万客隆。正值此时,其它业者包括大润发,家乐福,TESCO趁机大举进驻商业区展店,以便贴近消费者,万客隆则错失先前所奠下的良好基础,过去的优势丧失殆尽。

  2.未能掌握顾客需求

  量贩店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因为价格便宜,不过由于一次购买量的提高,许多小家庭无法负担。万客隆未能察觉“家庭消费”的势力持续成长,仍坚持己见,继续朝专业批发路线,不管外面市场如何变,还是坚持原荷商SHV集团一贯的经营基调,显然结果并不如预期,因为未能实时反应消费者需求,缺乏本土化策略的机制,导致最后走上结束营业一途。

  3.商品组合无法迎合消费者需求

  除了不懂得变通、不够本土化之外,万客隆在商品组合上也是有待加强,不能再以十几年前的方式继续走下去;随着国人消费型态的不断改变,其它业者纷纷将熟食(Ready to eat)的比重提高,万客隆似乎不注重此变化,就连卖场设计也不是以营造适合消费者环境着手,似乎无视台湾消费型态的改变。

  万客隆的兴衰俨然已成为零售业一本活教材,如果不能实时掌握消费型态的改变,先到位者也有可能第一个遭到三振出局。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