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家电造车 第五次投资风潮考验中国家电企业

家电造车 第五次投资风潮考验中国家电企业

2002年起,家电企业像是串通好的,争先恐后地发布他们的造车宣言,而与造车宣言相伴而行的造车运动则在2003年下半年以来愈演愈烈:新飞集团要打造中国冷藏保温车第一品牌;美的在昆明开办“云南美的汽车工业城”,同时并购长沙三湘客厂;小鸭转型重型卡车产销;三星奥克斯开始生产越野车和拖拉机。眼下,格林柯尔正在收购亚星。而他们的“前车”正是家电巨头春兰集团。

  这一场家电造车运动令人想起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家电企业进军PC和两年前家电企业进军手机两大“历史事件”。失败的记忆还没有退却,新的冲锋又开始了。

  第一块试验田——PC

  在PC历史上,PC利润曾经高达100%,尽管上个世纪90年代时,PC的利润已经大大减少,但是当一些盈利不错的PC企业在前面树立了榜样,家电企业又怎么能够拒绝PC利润的诱惑?而且,当时国际上正在流行3C合一概念(即电脑、通信、消费电子合一),家电企业认为PC与数字技术关联性很强,特别是一些彩电企业,希望能够移植这种模式。

  众所周知,海信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时间是在1996年。最初的阶段,海信PC的市场反应不错,但是资料显示,2001年4.74亿元的销售额到2002上半年就降为1.92亿元,与之对应的年销售量不过10万台左右。到2002年中期,海信PC累计亏损近3000万元。2003年4月,海信出让海信计算机有限公司80.56%的股份,将PC从上市公司剥离出来。七年时间过去了,海信电脑一直与PC三甲无缘。

  而1998年进入PC的海尔,最后电脑项目也严重亏损,在大规模裁员后,海尔宣布退出了台式电脑制造,将其外包。创维命运一样,2001年6月进军PC一年后,就停止了PC项目。

  TCL在这些家电企业中算是活得最好的一个。1998年进军PC,2000年底,TCL电脑的销量已经跻身于国内PC第四,家用PC第三位;2002年底,TCL家用PC销量超过百万;2003 年,在家用 PC市场上,无论是销量还是影响力,TCL电脑已经稳居前三甲。

  “可是利润呢?据我所知,TCL没有利润,没有一个家电企业的PC有利润。没有利润就不能说是活下来了。”家电行业专家、帕勒咨询董事罗清启用“全军覆没”形容家电企业进军PC的结果。 

  手机产生奇迹

  当家电企业们发现本行业的产品延伸和上一轮PC投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利润增长他们的眼光很快转向了手机,因为手机生产有20%至30%的利润回报,在电子产业内纯属暴利。虽然有一些政策限制,他们大多还是拿到了手机牌照。

  夏新最应该感激手机。2000年5月,夏新向手机产业转型,2002年,夏新电子全年累计生产手机超过200万部,当年居然摘掉了ST的帽子,创造了一个股市神话。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CDMA手机供应商海信手机也出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经营奇迹。

  TCL于1999年进入手机,该项目第一期投资近两个亿,规模超过了当年的TCL电脑。2003年8月披露的半年度财报中,TCL手机业务的销售收入已经占据了总收入的96.7%。1999年进军手机市场的康佳,同样依靠手机迅速扭转巨亏,跻身国内手机五强。

  不过,其中不乏失败的例子,厦华最典型。1995年厦华开始移动通信产品研发,1998年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SM手机,拥有两条先进的手机生产线和一个国家级的GSM手机研究中心,但是2001年中报显示亏损高达2亿。难以继续独立承担手机业务巨额亏损的ST厦华在2002年2月与联想合资成立“联想厦华移动通信公司”,在得到联想4000万元现金补偿后,厦华以固定资产作价6000万元在合资公司占有的40%股份。仅此一项投资,厦华亏损就达1亿元,并且丧失了对苦心经营7年的手机业务的控制权。另外,早在1995年将进入移动通信产业定为冲击世界500强战略的海尔集团,在国产手机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的2001年,也由于市场表现不佳而没有引人注意。

  罗清启用“小有收获”来概括家电企业做手机的成绩。随着手机普及,手机利润将会减少。不过,手机更新换代快,市场容量依然很大,手机企业依然在盈利阶段,因此现在希望介入手机的中国家电企业还有创维,尽管它目前还没有牌照。不过黄宏生曾表示打算花15亿元进军手机,目标是3G,通过入股、整合、收购来迅速获得手机“准生证”。 



  地产:小试牛刀

  相比以上的投资而言,地产的投资显得十分低调,记者在各种公开的信息渠道里很难发现相关详细信息。

  海信“下手”最早,它的表现也最佳。1995年成立的海信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成为海信集团重要的利润支柱,身在青岛的罗清启对此感触很深,“海信与青岛电子仪表局合并后,合并了许多老厂,海信消化了老厂的人员,将厂址用来开发房地产,现在已经成为了黄金旺角。”

  2002年,海尔在广州与奥园合作进军地产,同时,海尔还选择了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家居业来分享房地产行业利润。据悉,海尔集团已与世界最大的建材商德国欧佩德合作,计划在全国建立100家建材超市。海尔集团家居集成公司与万达集团、当代集团签署了住宅家居集成配套合作协议,推广数字智能社区系统、整体厨房、整体卫浴等配套家居产品。罗清启补充说,海尔在青岛还有一些楼盘的运作。

  另有报道说,TCL成立了专门投资房地产业务的深圳TCL投资有限公司,与深圳招商房地产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深圳市福田区八卦岭地块。奥克斯也声称投资6.5亿进军房地产。不久前,创维集团也加入到了地产行列。2003年9月21日,创维董事局主席黄宏生在南京与玄武区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并宣布总投资达20亿元的“紫金山计划”,从在珠江路上设立全新模式的6万平方米的超级数字家电旗舰店起步,逐步实现覆盖生产与流通全环节的“数字家电新王国”梦想,并大规模向商业地产领域进军。

  罗清启评价说:“这些企业都没有大规模运作地产项目,1992年地产泡沫到现在已经10年,一个新的泡沫周期即将来到,企业想要再做好地产,很困难。” 另外,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变化、消费者偏好的转变、社会经济形势的兴衰、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物价的涨跌、利率及汇率的变动,这些难以准确预测的因素都将是进军房地产的潜在风险。

  涉足金融

  张瑞敏曾表示,在金融领域,海尔一年要投入13个亿。从2001年7月入主青岛市商业银行开始,到2002年9月海尔集团财务公司开业,海尔在金融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动作,先后涉足了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几乎所有金融领域。美的于2002年8月出资2000万与广州证券公司等共同组建金鹰基金管理公司。格力集团出资1个多亿控股了珠光财务公司。

  在罗清启看来,每一家制造企业都希望能够打通资本通道,特别是当它们在进行其他盈利模式的探索时。“尽管中国在金融方面有一些政策限制,但是家电企业应该做这些尝试。比如海尔成立财务公司,在集团实际起到了互相拆借作用,可以合理统筹集团内部的资金。但是其他几家企业多数局限于委托理财的方式,以便摆脱投资困境。”

  海尔做金融的样本就是GE通用电气公司 ,不过GE并未离开产业孤立地发展金融,而是产业与金融结合得很好,这一点很关键。罗清启认为,金融业对中国家电业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增长点的问题,而是一种大趋势,要做跨国公司,进入金融业不代表一定会成功,但要成功一定离不开金融。 

  眼花缭乱造车

  据说国外汽车企业的利润只有10%,而在中国却高达30%。不仅是利润的驱使,即将出台的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同样刺激了众多资本进军汽车的脚步。由于正面进入汽车行业十分困难,因此汽车厂被看成家电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的“壳资源”。

  最早进入这个新领域的家电企业是春兰。1997年11月,春兰集团以7.2亿元接手南京东风汽车公司,组建了南京春兰汽车有限公司。2001年3月份该厂投入批量生产,同年10月,春兰中型载货汽车产销量跃居国内第三位,仅次于一汽、东风。到2002年7月,四大类18种型号的春兰15吨豪华型卡车全面推向市场。春兰卡车计划在未来五年之内形成150亿元的规模。1997年,扬子集团租赁已经停产多年的扬子客车厂,进入汽车业,目前已拥有轿货车、卡车、客车三系列125个品种。

  从去年开始,一连串家电造车的新闻让人眼花缭乱:2002年底,新飞集团成立了新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计划投资数亿元人民币,誓言打造中国冷藏保温车第一品牌,以冷藏车、保温车、厢式货车为切入点,逐步向罐式运输车、工程专用车等系列扩展。2003年5月,首批新飞冷藏车下线并交付用户。预计2004年年底三期工程完工后,年产各类专用运输车可达1万辆。

  2003年8月,美的与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签署协议,美的5年内将投入20亿元人民币,对云南客车厂、云南客车改装厂等企业进行改造,改建现代化生产线,塑造客车品牌,计划建成整车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云南美的汽车工业城”。紧接着,美的集团10月与长沙三湘客厂正式签署并购协议。

  2003年9月,通过资产置换,中国重汽成为小鸭的大股东,根据重组方案,小鸭未来的主营业务将转型为重型卡车产销。10月,三星奥克斯集团出资5000万元,成功收购了双马汽车95%的股权,获得了越野车和拖拉机等车种的生产牌照。现在,又传出消息,格林柯尔正在收购亚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分析,家电企业此次涉足造车有两个特点:第一,都是集团公司行为,而并非家电子公司的行为,可以猜想的是,它们不是进入一个行业,不是依靠做产品赚钱,而是依靠资本运作赚钱。而赚来的钱也有可能是贴补家电壮大的需要。第二,企业介入的全部是客车,因为轿车的竞争强度远远大于客车,选择做客车,压力比较小。在装配方面有多年经验的家电企业,此次进军汽车的风险比以前进军PC、手机少一些。不过在中国,汽车已属过度投资,没有实力、没有品牌、没有渠道,完全不可能做好。 

  原载:《经济观察报》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