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现代礼仪 - 职场“用脚投票”的八个时机

职场“用脚投票”的八个时机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职场秘笈都是教你如何进入的:像心理学家一样研究面试出题者的真实意图,因为你要敲开那扇玻璃大门--走进去;像阴谋家一样揣度上司的需要与好恶,因为你分明看见了"上升通道"--爬上去;像无赖一样对着往你脸上吐口水的同事绽放春天般的微笑,因为你已经在他的屁股上狠狠地踹过一脚,并且还要--踩过去。但《钱经》偏偏坚持认为,教你如何"走进"的经验与技巧已经足够,而对"离开"的总结研究却贫乏如漠。事实上,选择离开的时机同样重要。为什么?

我们不妨先看看人在职场究竟像什么?像猴子爬树--向上看全是屁股,向四周看全是耳目,向下看全是笑脸。难怪人们喜欢互道吉利话--步步高升,当然是真心希望你能看到更少的屁股和更多的笑脸。因为如此,人们往往顾不得了自己的屁股。但千万不要忘记,职场如火,它当然可以点燃你的热情与欲望,但同样,也可以烧红你的屁股。

难道说我们要学会掌握大势不好就溜之大吉的技巧?当然。记住,没有人阴暗地把你想象成喜欢脚底板抹油的滑头,你尽可以把自己发挥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大英雄--要么与老板"共渡难关",要么与同事共为最后的权益而战。但谁都得承认,有些时候,做"大英雄"就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做理财高手的机会。在理财观念里,减少损失的重要性从来就不亚于赚钱技巧。

如此说来,脚底抹油越早越好?可以肯定地说,有些时候,的确如此--反应迟钝不仅会使我们损失金钱,更重要的是机会成本--而这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事实上,有些事情看似来得突然,其实并非毫无征兆和规律。如果能对风雨欲来的"气象"有所了解,你就能选择最佳时机系紧鞋带--以冲刺般速度开溜。

征兆一:烧钱"大限"将至

小董本在一家知名杂志做了三年的美术总监,因为"不满单位新领导热衷于办公室政治而离开",他旋即加入了由朋友做主编的一家新杂志。在拿了三个月的高薪后,又跳到另外一家工资低得多但已经有些名气的媒体工作至今。

千万不要以为小董选择单位的标准是"名气"而非薪资。事实上,他在进入朋友负责的那家新杂志之前就很清楚地认定,那不过是一家"过桥单位"。"去年年初我的那位朋友在接手这家杂志时就很明确地对我说过,这本杂志因为出资方投资能力太有限而不可能做起来,因此他能做的就是把投入的那100万烧光后结束工作。"小董说他进入这本杂志时,他的朋友烧钱已经半年,"一年大限快到了,我能不离开吗?"据说,小董的这位朋友对他的去留都持开放态度。故事的发展几乎毫无悬念。去年年底,那家杂志社已经发不出工资。

事实上,在那家杂志工作的其他人员并不可能像小董一样了解内情。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就完全被动。"西服革履出入高档写字楼"成为描述曾经的网络烧钱时代的典型语言,但今天这种表象的东西显然已经不能成为你做出判断的依据。无论是老板在烧自己的钱还是职业经理人在烧别人的钱,应该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偏废--他们似乎更讲求"花钱的艺术"而"缺少"赚钱的思路。

我们这里当然不是天真地以为老板是烧钱听响,做企业当然是为了赚钱,烧钱的目的也无非如此。但他们至少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赌心重。

"即使已经开始偶尔拖欠房租但也坚持不搬离星级写字楼;老板在办公室走廊里挂满自己与国外新闻界人物的合影显示自己的身份,同时似乎也刻意表明自己的媒体情节;即使记者也被要求必须打卡上班,因为要给来访客人留下人气很足、一片繁忙的印象。"已是"过来人"的杨帆对《钱经》如是回忆他所在杂志的烧钱情景。

他说,老板只是把那本杂志看作融资平台,杨帆们最终没有享受到融资的战果--在老板一大笔钱到手之后,他们面临的命运却是降薪、裁人,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杂志已经完成了其阶段性使命。

如果说你坚信自己没有能力对烧钱的危机做出判断,姑且也可以这样想:烧钱与自己有何相干呢?自己可能遭遇的金钱损失不过是烧钱灰飞的最后一刻吗?那么就不妨在自己的脖子上挂块计时表--大多烧钱危机的来临都是在年头上。这种规律的总结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是为一定的目的烧钱,所以老板给定自己的时间计划多是以年为单位的,他们给职业经理人的也是"年限",为了更便于秋后算账。

征兆二:突用人海战术

"那段日子,公司突然大规模招聘,并且一期一期进行‘培训‘,前前后后得有上千人。当时也觉得有些不对劲,比如招聘几乎不择场所,只要有招聘会就去,门槛也很低,条件是只要不是北京人就行。再怎么说,我们也是文化单位,显然这种‘不挑食‘的招聘有些怪怪的。但我当时仍然乐观地以为这是公司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甚至我的一个毫不知情的领导还为此摩拳擦掌。谁成想,那竟是最后的疯狂。"张雪洁现在已经是一家公司的行政助理,但她似乎仍然没能从上一次工作经历的迷梦中清醒过来。

当时张雪洁所在的单位是某国家机关下属的一家以教育网络为平台的文化单位,三年前被一企业老板买断了经营权。此前,单位基本能自收自支,日子也还悠哉,但"引进资本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事实上,尽管不断出入的员工一拨一拨地都接受过老板的"市场经济"洗脑,但业务发展一直波澜不惊。老板突然使用人海战术,在全国各地直至中小城市都建立经营中心,谁能说这不透着大干一场的雄心呢?几乎在所有员工看来,那都不过是规模扩张的猛招而已。

其真实内幕如此:因为按照常规的经营方式三年来并没有如预想那样大赚其钱,老板决定改变策略最后一搏:凡加盟者必须先交纳5-10万的风险抵押金,三年之后可全额退还。老板自然是机关算尽。如果资金状况还好,那就先无偿使用这笔加盟费,如果资金状况不好,那就干脆拿着加盟费走人,把烂摊子留给婆婆--国家机关。因此,人海战术的真实意图是资本运作而非企业经营。这最后的疯狂其实不难理解,就像赌彩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大中奖概率--人多蒙到资金的可能性就大。

事实怎样呢?老板拿着加盟费走人了。职工们被拖欠的工资和业绩提成呢?可以找那个国家机关呀--这自然是通常的思维,但并非最有效的方式。想想吧,错综复杂的资产关系,该需要多长的时间进行梳理。并且,坏人永远比好人坏--谁会怀疑这个真理呢?福布斯排行榜上的某位富豪在做亏了下辖多家杂志的传媒企业后,竟以一元钱的价格把这家公司转让给了自己的司机。好了,职工们都可以向那名司机讨要工资了,可以想见,这该是怎样的漫漫长路。

征兆三:不着边际的"共产主义"

"高薪不如高兴,高兴不如高寿。""人首先要搞掂自己,不是市场无情而是我们无能。"三个月前对《钱经》学舌老板这些精辟言论的杨亦飞现在正处在找工作的焦虑之中。"坦率地讲,他讲着上口,我们听着兴奋。但当时感到不解的是,以前露面不多的老板怎么突然频繁的给我们上起莫名其妙的‘培训课‘了,大谈奉献精神,而相关的业务培训却从来没有。"现在,杨亦飞显然已经找到了答案。老板当然希望自己带领的全是"共产主义"战士。不久之后,老板即宣布大减薪。"简直离谱,工资3000多元的竟然减到1000元,所以大家开始纷纷离开,因为员工们都是主动提出辞职,所以没有人能拿到什么补偿费。"杨亦飞抱怨,因为之前毫无心理准备,所以在短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新工作并不容易。




事实上,从人性化的角度分析,老板情绪反常往往应该成为你及时撤离的信号。有的老板会突然悲悯人生,有的则突然"人文"起来。如果你是一个从来没被老板看在眼里的人物,有一天他却突然有机会请你吃饭,席间频频感慨人生无常,那么你千万不要迷醉,而是要悄悄系好自己的鞋带。

征兆四:被指鹿为马与业绩挂钩

"老板说,咱们公司人人都要做老板。所以我们部门也要制定经营计划,每个人的收入都要与业绩挂钩。三个月完不成任务走人。"听到上司颇为不满地向自己传达老板旨意,李涛一头雾水。自己从事财务工作近10年了,也走过几家单位,但从来没有人要求她像销售人员那样做业绩。自己进入这家公司已经两年了,突然被提出这种要求,她感到无所适从。

记住,如果你的老板"要你做老板",那并不是什么吉兆。还不到三个月后,李涛和他的上司就悻悻地离开了那家销售保健品的公司--明摆着,他们完不成任务。只有一个小出纳被留下,原因也明摆着,他是老板的侄子。

"这种情况我已经能见怪不怪了。"郑键已经在财经媒体小有名气,但却"无能"地折在了一个老板手里。"老板突然把编辑部的工资制度‘改革‘了,都降到800元。让我们分头完成经营任务。如果每月经营额达到10万,可以拿多少工资,达到20万,可以拿多少工资,分成了好几个等级。老板这样做堂而皇之的理由是‘媒体需要复合型人才‘。结果我只有一个月拿的不是800元,因为拉了一个封底广告。"郑键当然不认为自己能拉到广告是常态,因为许多年来,"我只会做新闻",并且他坚持认为,编辑部就是不该有经营任务的部门。无论如何,郑键在离开那家杂志社时感到很受挫,于是坚决地去读了MBA,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但后来郑键才明白,这家杂志社的编辑部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已经换了9批人。每批编辑记者们离开都是因为"与经营挂钩"。"所谓‘编辑部工资制度改革‘也已经准时出现了9次,他成了老板的秘密武器--斩立绝。其实这九批人员中有不少媒体优秀人才,他们来的时候都是怀揣着做一本优秀杂志的理想,但都是因为‘无能‘而离开。"郑键的判断是,"其实这些人才与老板的价值取向根本就不同,老板这样做的真实意图是‘以最快的速度挖掘每批人身上的含金量,用尽这些人的企业家资源,然后弃掉‘。"征兆五:细节之处念"拖"经陈为很不满意公司的"低效运行系统"。"我找他们说出门公务的打车票应该怎样报销,他们说等一等,很快就会有新政策出来;招我进来时老板答应工资之外给我报销500元补助,明明说已经和财务部门打好招呼了,但财务部门总说等等;我们部门需要一台彩色打印机,领导都签字了,就是不买,害得我只能用黑白打印机,但这根本就做不到对照片校色。"陈为说他一等就是等到半年后这家设计公司关门。其实,其间已经有不少老员工纷纷离职,他们认为此前公司一直效率正常,但现在"拖"字就是危机来临的信号。陈为也不断听到这种说法,但就是不信:他可是被老板请进来的,老板又是众所周知的实力派人物。但偏偏事实证明,老员工们头上的天线就是比他的灵敏。

一家之前运转正常的公司开始于细节之处念"拖"经,一种情况是要么老板遇到了资金问题,要么是其欲放弃这家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因此对一些部门发出"拖"字令。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板心中事逃不过各部门尤其是要害部门负责人的眼睛,因为他们与老板更为接近。于是这些负责人的情绪直接反应到工作中--他们就像传感器。老板们决没有傻到直接告知员工公司正在发生危机的程度,他们的通常做法是在这个时候比以往更加口若悬河地描述公司业务前景。

征兆六:岗位飘忽不定东调西走

傅文君曾在一家知名台湾电脑公司工作。他说在离开那里之前,他最怕的就是别人问到"你在公司主要负责哪一块业务"。"我先是在公司的网络部门做编辑,干了没几个月,这个部门就宣布解散,于是,被调到公司行政部门工作。没三个月,又被调到地产开发部门工作。再两月之后,因为地产业务一直以来就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因而裁员又被调至其他部门。"傅文君在那家公司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辗转了5个岗位,直至最后他被派往一个销售船模的部门。"那可不是一般的船模,是某个具有政治意义船模的复制品。一个价格两万多元,利润可以想见。"听到公司对这块业务的前景描述,傅文君能够想见的就是自己要迅速撤离。




"每次转岗都不是因为我工作表现不好,各个部门都对我很肯定。问题出在公司,长期以来,公司在电脑主营业务上一直都进展得不理想,同时还毫无规章地多元化。于是,你就必须跟着公司命运跌宕在迅速起步迅速关张的转折之中。"傅文君在网络部门的同事后来也都离开了公司,但与他不同,他们都是等到最后被辞退--因为根据在职时间长短不同,可以拿到金额相当于一至两个月工资的补偿。

"我并不认为提前结束在那家公司的职业生涯,舍弃那几千块钱补偿金是什么损失。在离职后一个月内,我完成了之前一直在断断续续写作的书,赚了名也获了利。这对我未来发展来说是很好的积累。相反,如果在那家公司晃荡着不走,混点补偿,恐怕时间越长,对于未来发展而言,那段经历就越是鸡肋了。"征兆七:"后宫文化"味道越来越浓重"我最后和‘老板娘‘甚至动起手来了。"徐珊所在为一家美国公司,后来美国老板娶了个中国女人。"老板娘没受过什么教育,她弟媳也在公司成了她的监视器,所以我们这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女员工几乎都受过老板娘的气,离开公司也多少都有这个因素。"徐珊说她落了病,进一家公司先找有没有老板娘。"我对家族企业也尽量敬而远之。"我们当然不赞成对家族企业持有偏见。在欧美国家,家族企业并不妨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然,我们同时也得承认,亚洲家族企业情况有些特殊--这与文化相关。因此,我们更愿意描述它为"后宫文化"。因为,有些时候,在有些公司中,即使不家族,也"后宫"。

姚依所在公司的同事多是被挤走的。尽管是家民营企业,但这里的员工们显然怨不得老板娘。老板娘另外操持着一家公司。"我们这里有的是一位前矿工,男性,50多岁。他的原则是老板说一不二,不讲对错。他每天到老板家吃晚饭,汇报一天所有的细节。你对公司业务提出一些疑问、工作之余开句玩笑、或者提出添置设备等等很正常的事情,都会被他列为‘不良‘。"那位"老矿工"与老板是同乡,与他的父老乡亲比起来,老板给他那份工资足以令他涕零。当他衡量自己的标准为"无过即功",而老板看你和你自己看待自己的标准是"无功即过"时,冲突就可以想象。

这个单位还有一个人不容忽视,就是一个看起来被老板在单位各部门间踢来踢去却始终并不离职的女员工。后来才知,他与老板之间谁也说不清的关系、与"老矿工之间"谁也理不清的争斗,常常会伤及无辜。

一个"后宫文化"味道浓厚单位的典型特征是,一方面,与"前朝文化"不同,从上到下往往不是以业绩论英雄,因此,在那里,千万不要抱着实现职业理想的念头。另一方面,你会"死得很难看"。在上面提及的那家单位,几乎每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离职都是在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之后。"一切看起来都像是有策划的,甚至连老板本人也沉迷于类似文化大革命的游戏之中。‘老矿工‘偶尔说起自己从井下起家,到今天干掉了几个MBA,也总是情绪激动。"姚依回忆。

后来《钱经》找到其中一个从那家公司离职的职业经理人进行采访,他称那次经历为"人生注定一劫"。"金钱损失是肯定的,难怪他们当初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你的薪金要求,因为他们心里早就清楚兑现一半给你就不错,如果你离职,他们就会拖欠你的工资。谁有时间跟他们这种无赖玩下去呢。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总是通过错综复杂的‘运动‘把狗屎扣到你头上,因此你最大的损失是因为名声受损而令职业生涯蒙羞。"对就职者最为不利的是,这种"后宫文化"浓厚的单位往往要等你进入并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有所认识。无论如何,你必须抱定要溜趁早的原则--赶在对你的运动开始之前,被拖欠工资的情况还没有发生,名义上也还没有受到损害。

征兆八:银行、债主频频上门

傻子都会看出这种火候--可以肯定,在我们能够总结的所有征兆中,这一种是最显性的,因而也是最无须赘述的。但《钱经》想提醒的是,这种时候,人们往往会对大企业仍然抱有幻想,"因为它是骆驼"。但显然,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当企业资金出现问题时,蚂蚁更容易绊倒的就是骆驼。

问题被媒体揭露--银行债主纷纷上门--各种重组努力失败而死,这种骆驼倒地路径的背后是资金链条的脆弱。应该说,在资金链出现问题之后,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容易被解救,因为它们需要的资金量要小。同时,为了资金更安全大企业往往会设置复杂的资金链,但这其实是为日后危机埋下了更多的雷。

谁能肯定你上的不是泰坦尼克呢?大船沉没与小船的不同只能是--哦,那是一次大事故,死掉了更多的人。

链接一:我能不掉入那陷阱吗?

"那家杂志社占了一栋小楼,外表看也不错,但我一进去,从环境布置甚至桌椅的摆放上就看出了不对劲。"施先生描述他第一次进入那家杂志社的感觉:编辑部的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不知所云的标语牌,如"杂志内容靠市场,杂志广告靠市场,杂志发行靠市场"、"不要问我给了你多少,而是要问我能奉献多少"云云。"简直废话,是个编辑都知道前面那条标语大写‘市场‘两字完事,其余语言全是多余。"办公桌被无缝拼接成两大长条,没见一张桌子之间设有挡板,零星散落的三台电脑使桌面更显空旷。"整个办公场所就像一个大车间,你能够想象在桌前更适合坐着的该是缝纫女工。"施先生说那条件并不是"艰苦",而是"错位"。"关键是那种感觉,已经让你没有了职业感觉。"相反,老板办公室却很豪华,但桌上没有电脑,因为"摆那没用的东西太占地儿"。"尽管老板极力劝说,并夸大海口说高薪,但我最终还是没有去。我的判断是,老板对这个行业缺少最基本的理解,肯定不会尊重行业最基本的规律。""有一个老板进入文化产业,就是不缺钱,缺的只是人才。你开个价吧。"一位朋友挖角江先生。当搞清楚那个投资的老板究竟是谁时,江先生不禁哑然失笑。就在半年前,江先生的另外一位朋友刚刚从那个老板那里辞职出来,还被拖欠了大笔的工资。当时,这个老板拉他的朋友加盟时口气大的不得了:"我最不缺的就是钱。大不了我还有那么大摊子的实业。"江先生说,人在职场的一个经验就是多方面打探一下老板的人品,让历史告诉未来。当然,还有一点是当某个老板说"我最不缺的就是钱"时,一定要当心,因为企业家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所以从某种角度说,他们应该永远是"缺钱"的。即使真的不缺钱,对自己要做的事情,竟不谈资金预算,怎么可能呢?




李萍经人介绍欲到一家公司做财务,但当时看到老板在财务室口述说谁谁开多少工资,财务记录照办。后来听财务说,每月都是老板写条子说给谁发多少工资就发多少,一月一定。"据说没有什么依据,老板随意。我因此决定不去了。"千万不要以为李萍说的是一家小公司,那可是一家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民营企业。

"老板们都是极具煽动性的,不然也做不到今天。所以,我有时候会观察老板周围的人,从他们身上能够判断老板的品位、为人、评判标准、企业文化等很多东西。""我不会进入对我说‘你先来吧,干了再说‘的公司。"能够绕开陷阱比掉入后再离开显然损失要小得多。从避开陷阱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标准,有些甚至因为"个性化"而十分可爱:"留平头的老板的公司我是不进的,因为他们做事往往会太生猛。"更多时候,人们能够给你提醒说"一定要先签订劳动合同"、"一定要进入大公司"等等。我们得承认,系上法律这条安全带乘车当然稳妥得多,但我们也必须面对现实:当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同时成为中国"特色"时,拥挤不堪的乘车人还敢向老板要求安全带吗?并且,"大公司更保险"这个逻辑也并不保险:甚至从某首富公司里离职的高层们也从来没有拿到过补偿费,因为他们同样"走得屈辱"--降薪、调职似乎已经成为必由之路。中国的大老板难道还是小老板心态?对这个问题,显然不宜太乐观。

"我的老板还是香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但在这里工作三年了,对于我们要签合同的要求,听到的只有两个字‘等等‘。"相信这种现象不能说不普遍。如果说能给我们安全感的公司少之又少,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事实上都没有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职场的风雨飘摇中不让自己的脑袋进水,从而能尽量避免损失。因此,掌握逃离时机远比拿着条条框框去衡量说哪些公司不能进要实际得多。

但同样请千万记住,在适当时机逃离的目的只是减少损失,它不能从根本上使我们的利益保障得到改善。所以,在进入新的状态之后,也不要放弃自己的利益。"工资条也能作为劳动合同成立依据"等新规也正在使弱势群体变得强硬--我们将来会从这种强硬中受益。人在职场,原则是--不惹事,也不怕事。

链接二:老板脸上的"海恩法则"

"海恩法则"--在每一次灾难发生之前,必然有数十次轻微事故和若干起未遂先兆。事实证明,在危机来临之前,我们都能从老板的脸上读到它。

周正毅:在被捕前半个月,从不热心公益的周正毅以上海农凯名义向上海科委捐去2000万元人民币现金资助抗非典科研。风格的突然改变背后是风雨欲来。

杨斌:出事前在媒体前不再长篇大论,凡事语焉不详。当香港证监会函、当地债权人的律师函发到欧亚农业,他终现仓惶,很不耐烦打断香港方面的负责人:"这点小事不要来烦我!" 刘波:在公司内部交流平台"诚成紧急通信"上写道:"无常本为有常。风动而心不动,才是众生身处浮云乱世的定力。佛佑我等,共避一劫。"不久之后,他遁形了。

……

"一向低调的突然张扬,一向张扬的突然闪烁其辞,这些企业老板反常的目的就一个:隐瞒坏消息。但对于职场人来说,老板的反常却和牛羊不安,蚂蚁搬家一样,是危机来临的准确信号。"没人能保证我们有足够的智商去弄明白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海恩法则"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冷静盯着老板那张脸,它就会是一张非常有用的风云图。我们至少可以了解到有事情将要发生了。(李欣欣)

来源: 钱经
现代礼仪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现代礼仪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