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现代礼仪 - 大学生择业观亟需“大众化”

大学生择业观亟需“大众化”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将持续在“高位”徘徊,给就业工作带来不小压力。就业率的背后,关系着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就业工作推进等诸多问题。为探讨这些深层次问题提供平台,由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联合主办的“人力资源开发和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昨举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高校教师和企业人事主管。

  大部分毕业生并非“精英”

  有关专家出示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2000年,107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预计2008年前后将超过350万。我国在21世纪初就初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曹殊指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呈“金字塔”形,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从“金字塔”的顶部向下移动,大部分毕业生处在“非精英”层面,由此毕业生就业中就出现职位层次下降、薪酬水平下降、求职时间延长的现象。

  社会在变化,然而有的学生还没有摆正位置。据某高校对2003年毕业生中至今未就业的学生的回访表明,学生不就业的理由是“薪水不理想”、“找不到离家近的单位”。专家认为,这种想法是很不合时宜的。试问,明年有280万毕业生,你在家“晃悠”了一年,凭什么与新一轮就业大军竞争?

  “大众化”促进高校分化

  有的毕业生无处“投奔”,有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又招不到合适人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明显。以数控设备为例,我国数控设备的高级操作人员缺口达50万?60万人,目前需要大量的毕业生从事“高级蓝领”工作。但是,以培养“高级蓝领”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却难以提供足够的、合适的人才。2003年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55.72%。

  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意味着高校的层次应进一步分化,研究型、职业教育型大学应该各司其职。高职院校不要一心想着“专升本”,而要改革教育模式,树立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就业“认知教育”需加强

  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有专家指出,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加强对学生的“认知教育”,包括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

  “认知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复旦大学的职业发展教育就很有特色:在新生中开展“让你的事业起航”活动,邀请各院系毕业生来校,与本专业新生进行专业学习介绍、人生职业发展规划、就业去向等交流;学校经常与企业一起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新生和三年级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普测”,提供职业倾向性测试和咨询……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与就业。 (徐敏)


现代礼仪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现代礼仪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