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现代礼仪 - 大学生就业升温 毕业生心理“天平”如何调试

大学生就业升温 毕业生心理“天平”如何调试

  眼下,“大学生就业”这个话题又开始升温。初次就业,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而学生是否拥有一份良好的择业心态,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在2004届毕业生就业大幕拉开之际,记者采访了部分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请他们为毕业生心理“天平”作一番“调试”。

心情迫切可理解 过分焦虑没必要

  “明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有10万,
比今年增加2万;全国高校毕业生有280万,比今年增加68万,和那么多人一起竞争,心里挺慌的。”东北片某高校学生小王对记者说。今年全市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取消了,招聘信息大都从网上发布,有的同学恨不得一整天都“挂”在网上,一遍又一遍浏览最新招聘信息,就怕遗漏了一条信息。

  校园BBS上,就业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一些学生在交流中,流露出恐慌、焦虑情绪。“一想到找工作的事儿,我就吃不香,睡不踏实”、“每次打开电脑看到一长串的就业信息,就犯晕”……

  一些高校就业办的老师指出,大学生找工作,心情迫切可以理解,但完全不必过分焦虑。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急剧增加,上海高校毕业生有8万“大军”,就业率仍高达90%。市教育部门预计,随着明年上海社会和经济等各项事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加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将保持较高水平。记者从交大、东华大学等高校获悉,从目前情况看,岗位需求旺盛,需求量高于去年同期。

周边省市放眼看 莫让留沪成局限

  某高校就业办老师感慨:“上海周边城市的一些大型企业来我们这里招聘,薪酬不低,还亮出了一整套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可学生不‘领情’,这些企业在我们学校几乎每年都招不满学生。”不少高校在调研中发现,有八九成的毕业生想留沪就业。有的毕业生宁愿放弃外地的知名大企业,而选择上海的小公司,干了几个月不满意又“跳”到另一家小公司,“跳来跳去”不利于职业的长期发展。

  东华大学就业办主任宋丽贞指出,学生不应把留上海作为一条“思维定势”,这样就把就业视野给束缚了。如今,长三角共同构筑就业大市场,让高校毕业生“无障碍流动”:苏浙沪三地相互提供毕业生需求信息,构建统一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相互为对方输送当地急需的人才,根据对方要求代为招聘毕业生。浙江、江苏等地蓬勃发展的各类企业为上海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容量巨大的人才“蓄水池”,我们鼓励毕业生走出去,做个“长三角”上班族。

莫死守一个目标 多方出击机会多

  进著名的跨国大公司是许多毕业生心中的目标,这些公司到名牌高校作招聘宣讲,总能形成上千名毕业生聚集的盛况。而这些公司一般只招十几人,甚至两三人,竞争十分激烈。不少学生“铆”足了劲儿要进这类公司,听宣讲会、设计简历,参加七八轮笔试和面试,但最终还是落选。耗去一个多月时间,回过头来才意识到,期间学校发布的其他招聘信息都错过了,由此也失去了不少就业良机。

  上海交大就业中心主任费毓芳认为,大学生在就业中“跳一跳摘苹果”的心态也未尝不可,但不能盲从。应该对自己有个准确定位,自身能力是否与这些企业要求相符,是否有足够实力与数百人竞争一个岗位,要心中有数。应聘中未知因素很多,所以学生要学会“眼观六路”,要经得起挫折,多渠道关注就业信息,选准几个目标多方出击,才能提高“命中率”。(徐敏)

来源: 解放日报

现代礼仪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现代礼仪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