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常识 - 海归创业之惑

海归创业之惑

【ICXO.com编者按】十年前,国人都向往《北京人在纽约》,在大街上碰到一位大学生,就有人问:“你怎么还没有出国?“十年后,国人向往的是《王起明回北京》,在大街上碰到一位留学生,就有人问:“你怎么还没有回国?”两种不同的问话,已显示出今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对海外留学生的强大吸引力,然而这些留学生是否适应中国的创业环境呢?笔者就此对海归派进行了采访。
  曹康林

  2003年9月,来自世界各地海外学子的目光聚焦在武汉。全国第三届海外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成果会暨高新技术项目洽谈会在武汉举行。9月18日,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360多位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向大会提交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500多个,签约项目103个,总投资金额达37.7亿元……这是一个喜人的数字,然而,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却有不少“海归派”向笔者流露出一脸隐忧:大陆的创业环境,能使这些项目顺利完成吗?

  “造船”者的尴尬

  在会展中心四楼大厅,一群群海外学子围着一张张小圆桌,欢声笑语,气氛热烈,只有一个中年男士坐在大厅一隅沉默寡言。笔者走过去问:“先生,找到合作伙伴没有?”他轻轻地摇头,把胸前挂着的能显示他身份的牌子亮给记者看:林建人博士,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常务副会长。他说:“我在美国工作,想回国找一家投资伙伴,把自己的一项高新科技产品开发出来,为祖国争光,结果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投资。”“是不是产品不对路?”“应该说是内地人的观念不对路。”

  林博士用手指点着会展中心大厅说:“他们宁可花1亿元的资金建这么个会展中心,也不愿投资一分钱来搞高新科技产品开发,不管会展中心利用率高不高,但他们认为把投资变为固定资产放在这儿,永远也不会消失。如果投资高新科技,前途就很难说。”说着,林博士拿出一份黄石某公司的宣传资料告诉记者:“这家企业投资6000万元建起了一条生产钱,现在没有一份订单。其实我的项目只需要5000万,而且还是一个空白市场。企业不愿意投资我的项目,是因为他们认为,造船不如买船,‘买船’是成熟技术,‘造船’是风险技术。他们却不知道,国外成熟的老产品,市场已经饱和且竞争激烈,中国人要插进这个市场是很难的”。

  来自福斯坦大学的博士胡卓伟走过来对笔者讲:“中国当今缺少的不是钱,而是市场观念。他们不愿意风险投资。在硅谷,你只要有好的商业计划书,好的产品,好的团队,去找风险投资公司,命中率很高。而且一旦决定为你投资,投资公司会帮你找市场,以至帮助你提高管理水平。国内也有几百家风险投资公司,但总的来说还很不成熟。没有专业分工,也没有实力为企业提供国外投资公司对企业的那些支持。国内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条件是看你有多少房产、地产、设备等有形资产做抵押,创业时期的高科技企业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除非你能从国外为自己的创业公司带回大笔资金,否则公司很容易因资金短缺而夭折。”

  “那UT斯达康国际通讯有限公司总裁吴鹰是怎么成功的?”笔者插进一句。

  林建人回答说:“吴鹰创业的第一桶金是在美国获得的。1992年,他回国创业,是自己从美国带资金来的,还有亚信老总丁健,也是这样,在美国创业后,带着自己的资金回国办公司。”

  如何解决海归派创业资金问题,林建人讲了他的观点:“政府应加大资源投入。台湾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政府形式大力投入资金,提高台湾的产业技术和水平,吸引了大批的留学人员回到台湾工作和创业,造就了台湾上个世纪80年代的经济奇迹和今天半导体制造业的雄厚基础。韩国则专心于半导体存储的研发,而今领导半体记忆本行业。新加坡也有类似的情形。反观祖国内地,尽管政府号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但对研发阶段不予支持,只在研发后期或是产业化阶段开始投入,此结果造成中关村许多留学人员创业公司缺少资金,难以维持,上海的情况大同小异。中国高新区二次创业仍然是遥远的构想。”

  总是输血不足

上 页 1 2  3  下 页  

创业常识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常识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