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白手起家 - 一直在寻找可以点燃梦想的魔法石

一直在寻找可以点燃梦想的魔法石

2003年6月毕业和告别的情怀氤氲在校园上空。     这本是一个伤情的季节,他本是一个多情的诗人,但他却来不及回忆,来不及感怀,他运动的轨迹超越了传统的“三点一线”,在校园、公司、市场之间奔跑。因为他是一名大学生创业者,杭州汇融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老板、总经理。     2002年10月,俞林伟以一名在校大学生的激情和勇气创办商业会展与广告运营公司,杭州汇融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那每一个日日夜夜,他带领他的团队探索运营模式、探索业务方向,探索发展道路,默默地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把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一家定位明确、成长稳舰充满潜力的“小而美”的企业。公司取得了令人难以致信的成就:公司成立的第12天,他就拥有了第一个广告客户,宁波一家生产整体厨房的企业;公司成立的第二个月,营业额突破60万元。公司成立半年,公司成为浙江卫视多个频道的主要广告代理公司之一,个别品牌栏目,一度占据30%以上的份额;公司参与开发,代理销售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一切的一切都来的那么快,或许容易冲热我们的头脑。但是积累了“第一桶金”以后,俞林伟并没有沾沾自喜,他说他有更多的事要做,他要把手中的“个体小作坊”变成一个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专业广告、公关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企业如同一个人一样也要活得有地位、有尊严。”     无数的大学生在创业之初,轰轰烈烈,雄心壮志,但是一接触到实际问题马上偃旗息鼓,有的大学生企业起步很好,但在手里有了钱以后却不知如何用,四处开花地盲目投资、立项,钱都打了水漂。他说,大学生创业最难能可贵的是激情与理性的完美统一,激情可贵,理性更可贵,大学生创业最重要的是对商机的准确把握和对公司自身的准确定位。俞林伟,他有目标、有梦想,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追求绝对不会仅仅局限于此。但是如何实现梦想,他到底有没有底呢?临近农历新年,俞林伟获得香港九龙总商会的学习机会,匆匆前往香港学习。香港优秀企业洋溢着的那种现代商业氛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他要把这种成熟的商业文化、领先的管理模式引进他的企业。香港回来以后,俞林伟就学习深圳华为公司的给公司制定了章程《杭州汇融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基本法》,并在杭州横励宾馆召开杭州汇融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新年度的第一次会议时,系统地提出了他对企业、对事业、对梦想的理解。会上他提出要引进新的创业团队成员,跨越“熟人管理”,缔造以“合伙人制度”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倡导“体验、参与、贡献、分享”企业文化,要实现资本的联合、知识的联合和人才的联合。”当时公司已经初步具备规模,赢利和发展都很稳健,因为有良好的赢利预期,所以引进人才、引进资本都相对容易。于是更多的年轻人因此走到了一起,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背景,一起努力。     也正是此时,我开始关注俞林伟,以及他的创业故事。俞林伟是一个为人、处事都非常谦逊、平和的人,所有的这些创业活动以及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在默默无闻中进行的。他的同班同学、甚至他的室友都很少有人知道公司的事情。他为同学所熟悉的身份是:他是浙江大学学生文学社的副主席,多次发表诗歌、散文,一个学生文人;他是浙江大学最具规模的学术社团的会长,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大二时就在《香港中文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的一个学生学者;他是学生会的主席,非常热心组织校园文艺活动,我和俞林伟也是在一起策划大学生重走长征路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的……当时我在校报做主编。我希望把他的故事与校园内的同龄人一起分享。我以“‘我’一直在寻找那块可以点燃梦想的魔法石——一个大学生的创业故事”为题,在《求是青年报》上用了整整一个版面、配上他的大幅照片,对他和他的追求的理想进行生动的诠释。他的梦想、他的追求、他的成绩感动了整个求是园(浙江大学的别称)。感动校园的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大学生创业者,他并不是大学生创业的先行者,但是他的成绩、他的理想与他的执著、他的诗人气质结合起来,或许更容易使人感动。他的事迹开始为校园多熟悉。许多媒体也开始在毕业和告别的情怀中寻觅这份感动,于是有《钱江晚报》的《感动校园——等待最后的打动降临》,于是有了《青年时报》的《三个年轻人和他们创业故事》。于是有这样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他:“已经是四年级了,毕业和告别的情怀氤氲在校园上空。这样一个伤情的季节,俞林伟正匆匆忙忙地奔走在课堂、公司、市场之间……”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第一次扩招。2003年,四年之后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考验,非典的肆虐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天之骄子”、“好女不愁嫁”等观念开始被颠覆,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5月中旬,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切实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地提出了“十一条意见”。其中第四条就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新闻媒体似乎发现了什么?!创业之路,大学生创业之路是否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砝码?     社会进步是需要榜样的。     媒体是善于塑造榜样的。     人们是乐于关注榜样的。     俞林伟的努力和成绩开始为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所关注。新华社、人民网、《浙江日报》、《教育信息报》、《今日早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等众多媒体前后予以报道。许多高校纷纷邀请俞林伟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座谈会、报告会,他都是欣然前往。他理解同龄人的期待,他愿意他们分享他的努力,分享他的思考,分享他的过程,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不需要人来分享他的成果的,他珍惜的是过程。     俞林伟读大学的时候,虽然自己学习成绩不错,却不喜欢被叫做“好学生”,在他看来这是“书呆子”的代名词;他聪明、乐观、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他痴迷周星驰《大话西游》,他喜欢朱德庸、几米、皮卡丘、流氓兔、蜡笔小新。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大学无疑就是天堂,他们享受大学的时光,同时在大学期间得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他说是大学让他成长,他说大学使他可以有智慧和勇气走上自主创业的路。他无疑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但是他要走了,要离开他心爱的学校了。他很留恋,他留恋学校给他的感动,他说:“感动我的,是大学。我带走的和我留下的,是我一生的财富。”     “且习一艺以成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就业的压力使“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成为中国新的社会弱势群体,“考证”、“读研”、“支边”,与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与调试,最终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大学生的价值选择问题,似乎只有创业才能成就英雄。俞林伟正是以巨大的勇气搏击于这股浪潮,所以傲立潮头。     “有时候放弃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大学生创业浪潮风起云涌的时候,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办了一届又一届,但是真正把商业计划书上的内容能够成功赴之实践的又有几位呢?俞林伟和他的公司也在创业一年之后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或者说在公司和谐的表象背后通常隐藏着不和谐的声音。大公司新的项目投资迟迟未能获得通过,即使仅仅是个别人的反对,最终往往是强大的执行阻力;公司的管理费用开始上升,各种招待费用、公关费用似乎开始失去控制;市场拓展的力度,特别是对市场营销队伍的管理渐渐松懈。俞林伟觉察到了这种变化,俞林伟试图改变这样的局面。他反复征求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他召集公司全体成员在杭州黄龙横励宾馆开会,提出三个建议:第一,与我们一直在合作的电视台发展深入的合作关系,以杭州西湖博览会为契机,策划主题性的信息广告业务;第二,主张创办一份DM杂志,打造自己的广告平台,拥有自己的广告资源。第三,个别股东不再担任董事,决策权相对集中,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     一石激起千层浪。“部分创业伙伴(俞林伟提议不再担任董事的股东)威胁要撤走资金,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我们还没有迈出社会,我们却不得不面对社会化的生存方式”。“生意就是生意,没有谁会给谁面子。”学生创业通常都是一个创业团队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创业初期往往依托“同学”、“朋友”、“老乡”,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关系走到一起的。彼此之间都是熟人,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往往借助于一种非正式的自治。这个过程是对团队成员管理能力、控制能力、洞察能力等能力的诸多考验,但是一个未经世事的青年大学生能够有多少力挽狂澜的“政治能力”呢?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谁不希望能拥有更多的资金援助呢?但是社团式的企业文化却没有能力消化更多的创业资本。一种缺少层级的,或者说是超民主的组织未必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或许这就注定了某些事是必然的。这种经营理念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俞林伟和他一起的创业元老们能够承受市场的考验,却承受不了这股挑战。     作为公司的最重要的创始人,或许是出于对公司的感情,对理想的执著。俞林伟是顽固的。他决定的事是难以改变的。俞林伟通过反复的运作终于通过了业务上的动议,由公司最原始的三名创业伙伴也是最支持俞林伟的3名股东以个人名义出资在香港注册HONGKANG HOLDE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GT CO.,LTD.,单独注册《中国制造》杂志,然后以承包租赁的方式交给杭州汇融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来经营。作为朋友,我可以理解他,但是投资伙伴未必可以理解。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也是自私的。或许是为了有更大的事业机会,或许是俞林伟已经觉察到公司的不和谐,并且已经开始在为此做一些准备,或许是他有什么其他想法。俞林伟个人我反复追问他当时为什么有这个决定,俞林伟始终都没有正面回答。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个别言语中找到答案。“我在年度会议上把公司2003年的主题确定为‘成长,成长再成长’,一方面希望公司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希望自己也可以在2003年得到更大的成长与进步。”“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找到一份还算满意的工作就是目标,但是我的压力好大,我放弃了许多机会,我推迟了出国的时间、我放弃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我推调了联合利华等著名企业的工作机会。”     虽然俞林伟依托其在公司的影响力,他可以强行通过业务上的动议,但是一开始就不一致、不统一的业务动议可以得到整个创业团队的支持吗?《中国制造》杂志以亏损的状态惨淡经营,公司更加不和谐、不统一。当时的心理活动,或许只有俞林伟自己知道,但是从现在来看当时,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痕迹。他当时力排众议,甚至自己出钱包装《中国制造》杂志,许多人认为俞林伟实在是太执著、太顽固、太偏执,其实他已经开始为退出公司作准备。不得不承认俞林伟之所以成功,有他的智慧、勇气和才华,也有他的“狡猾”,他善于策划、善于包装、善于推广,他的《中国制造》很快获得深圳一家广告公司的认同,他卖掉了杂志。7月5日,他参加完公司董事会会议,作出了惊人的决定,他决定保留公司股份,辞去总经理职务,暂时离开公司到上海担任某大型地产、海运投资集团公司任职。     离开是痛苦的。他在上海期间经常打电话回来询问公司的一些情况,但是公司并没有朝着他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俞林伟是公司最重要的的创始人,也是公司中最为媒体和社会所熟悉的一员,但是他只是公司里一个普通的股东,只占有20%左右的股份。公司在他离开的一个多月里,公司投资了多个新项目,也引进了新的股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取得了新发展。但是俞林伟所担忧的局面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有丝毫的好转,反而愈演愈烈。“无论如何,我都感激我的创业伙伴们,我们彼此之间的经营理念不同”。对此,俞林伟没有发表深入的评论,表达得非常“客套”。     俞林伟选择离开。     “最为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家精神’”     俞林伟离开公司、离开杭州以后,我们一直没有联系。我再次见到俞林伟已经是04年10月。10月20日,我已经走出校门,在解放日报集团担任记者,我参加搜房网举办的“长三角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投资项目高峰论坛”,我坐在记者席上,远远地看到嘉宾席上的他。我们再次相逢,话题不免提到杭州。我们在相隔一年多以后,再次提起俞林伟的创业梦想和创业故事。     作为一名大学生,俞林伟高举大学生创业的旗帜,风风火火干了两年。鲜花、荣誉、掌声;成功、坎坷、成就都已经随着时间成为过去。“我曾以开放的姿态和胸怀,引进创业伙伴,希望共同开拓我们的领地,开创我们的传奇,期间经历了那么多事,我不后悔。”“我感谢这段经历,我也感谢我的伙伴们。从心底里感谢他们,我觉得只是我们之间做事的方法和追求有所不同。     凭借在大学期间的历练。俞林伟的职业生涯如鱼得水。他在上海的大型投资集团,先后担任地产公司前期主管、集团公司总裁秘书,现在又全面负责集团的广告媒体业务,主持新闻中心的工作。虽然在许多人看来俞林伟的职业生涯,前途美好。但是俞林伟似乎还是蛮怀念过去的。“我虽然离开了,但是我还是蛮怀念以前的公司。毕竟他曾经代表着我的梦想和追求,他是我追求理想的第一次勇敢的行动,他也带给我很多的荣誉和机会。”但是其对创业精神的执著追求一直保存了下来,如同俞林伟所言:“这是那段经历给他带来的最大财富,创业过程就是不断遇到困难,然后不断地去克服的过程,是一个追求梦想的过程。虽然环境已经变化但是对梦想的追求和执著依然保留了下来。而且现在我处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我有条件能够更好地反思过去的一些事情。我觉得我们创业之所以当初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因为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我们对商业精神、商业环境的理解不同。我们应该向第一代的农民企业家学习,学习他们敢于从零开始,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俞林伟应邀担任《科技创业》的顾问,在杂志上开辟了专栏。其发表的《如何有效保护商业创意的资本属性》、《“我”需要合伙人吗?》等文章得到了许多创业者的好评。俞林伟经常收到读者邮件,称呼俞林伟老师,请教俞林伟关于创业管理中的种种问题。俞林伟准备把与创业者之间的对话,写成一本书。取名为《一开始就做对》,也寄托着对创业者的期望。在俞林伟看来,创业最重要的是方法和精神的完美结合,一开始就做对,就是创业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企业家精神”。“许多大学生对商业的理解仅仅是对利益的追逐,他们想成功,想发财,不想寄人篱下,如此而已。所以我认为,大学生急需补课,补企业家精神的课。”“企业正在成为社会演进的重要参与力量,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精神改变着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足迹。不仅仅创业需要企业家精神,即使是工作,为人打工也需要有企业家精神。”俞林伟又谈起他正在写的一本书《一开始就做对》,书中描述一个理想化的精英群体以及他们的创业故事,他们聪明、乐观、努力学习、拥有令人羡慕的职业素养,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眼界开阔,是行业中的翘楚和精英;他们热爱朋友和家人,关注社会进步,富有社会责任心,他们是新社会的栋梁。     俞林伟说,创业精神是帮助这样一个群体“破壳而出”。俞林伟离开杭州以后,很少面对媒体,他说:之所以愿意来谈谈自己的创业故事,是希望他的思考和行动对于一部分人,希望是一份激励。      来源:新浪 作者:LEO
[网上收集]
白手起家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白手起家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