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商机 - 十大行业的十大发展趋势

十大行业的十大发展趋势


    
    证券业-跟著利率走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就像太阳月亮的运动主宰著地球上的潮涨潮落一样,金融市场的动向也决定了华尔街的趋势。以下就是对华尔街未来趋势的一些分析。
    
     1.债券将强于股票
    
     自从2000年3月互联网泡沫破灭、并拖累整个股市陷入低迷以来,金融市场就一直被固定收入证券所主宰,简而言之就是被债券所统治。规模最大的一只股票指数共同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平均每年下跌了2.1%,而与之相应的债券市场基金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index的年平均回报率却达到了6.4%。
    
     在顶级证券公司中,债券部门的管理人士平步青云、步步高升,而股票市场部门的一些元老却不得不卷铺盖走人。同时那些在债券市场优势最强的公司表现也会好于其他同行。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fed)为保护经济少受冲击而采取了一系列的降息措施,由此点燃了债券市场的火爆行情。然而现在的fed早已改弦更张,举起了加息的大旗,自2004年6月份以来,fed已经连续12次调高目标利率,前景到底如何尚不得而知。
    
     2.出现更多的私人资本交易
    
     投资者(主要是公共退休基金和公司退休基金)向私人资本投入了更多的资金,用它来取代传统的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希望能由此获得更多的回报。虽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从投资者那里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但这些公司用于收购的资金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现金,其他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借贷。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些公司能否继续完成大规模的收购交易,取决于他们能否承受借贷成本的压力。如果利率上升至过高的水平,并购交易的强劲势头恐怕就要随之消散了。
    
     3.并购的热浪
    
     今年截至10月底,全球市场的并购金额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明年预计也将会是并购活动颇为活跃的一年,虽然经济的整体滑坡有可能会抑制企业的大规模支出行为,不过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当收购方无法管理好自己的债务负担时,高杠杆效应的私人资本交易将难以达成,借贷方和公司管理层由此将会对收购交易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4.股票交易所通力合作
    
     为了尽量满足客户对快速、经济地交易各类股票和期权等衍生品的要求,全球各地的股票交易所正在酝酿著新一轮的并购活动。客户们对于组建大型交易所的想法表示欢迎,因为这样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成本。不过让他们担心的是,新的交易所巨头可能会减少创新,并且获得垄断性的定价优势。近来许多交易所都变成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在增大公司规模、增加盈利方面的压力随之增大。一些股票交易所和股票期权交易所相互进行了合并,行业观察人士预计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此类合并。
    
     5.监管问题
    
     在一连串金融欺诈案催生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的三年之后,企业方面正促使监管者减少采取激进的措施。虽然没有迹象表明严格监管的氛围会消失,但监管者开始倾听企业的意见,并且出现了一些监管环境正在放松的信号。
    
     6.etf起飞
    
     如今etf持有的资金总量达到2,590亿美元,其中许多资金还是来自于小投资者。近期etf的增速更是迅猛:今年etf持有的资产已经增长了15%,增幅是传统基金的两倍多。etf和股票一样在交易所进行全天交易,而传统的共同基金每天只报价一次。不过,真正吸引投资者的是etf成本较低,持有etf的成本只有持有传统共同基金的几分之一。即便是那些不发行etf的基金公司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fidelity investments近期削减了其指数基金的费用,原因之一就是要更有效地与etf展开竞争。
    
     7.火热的商品市场
    
     由于股票市场止步不前,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公司增加了自然资源方面的交易业务,三年多来,自然资源的价格一直在普遍上扬。比如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就在原油和其他能源市场用自有资金进行交易,而且收益颇丰。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及其竞争对手芝加哥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均股价猛涨。
    
     8.对冲基金增长放缓
    
     投资者对于对冲基金的热爱可能正在降温。
    
     目前对冲基金维持了不错的业绩。然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对冲基金的表现仅仅略微好于股市大盘,而去年它们的平均回报为9.6%,也低于标准普尔500接近11%的回报率水平。它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由于近来股市和债市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特别是股价既不是特别高也不是特别低,这让最擅长从市场波动和股价异动中获利的对冲基金束手无策。
    
    
     9.交易佣金下跌
    
     市场交易正日益变得自动化和大宗化,交易佣金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往,研究报告成本都是纳入交易佣金中,而此次fidelity将两者的费用分开计算,由此降低了交易佣金成本,这也表明华尔街的佣金收入正在受到挤压。而在fidelity之前,一些公司已经退出了经纪业务。今年8月份,富国银行(wells fargo co.)取消了针对机构投资者的股票交易业务,“华尔街的机构股票业务正面临困境”,sanford bernstein co.分析师欣茨(brad hintz)在8月份曾这样写道。
    
     10.用自己的钱冒险
    
     营交易员(proprietary trader)为公司赚回了大笔的钞票,他们利用公司自有的资金在股票、债券、商品以及货币市场上进行交易。眼下证券公司这方面的境况还算不错,部分原因就是它们的风险控制水平有所提高。这其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风险:一旦出现了有关利率或美元的负面消息,就有可能带来巨额的亏损。持怀疑意见的人士担心,华尔街可能在这种危险的业务上正越陷越深。
    
     地产业-繁荣的背后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几年,地产业的发展环境真可以用“完美”二字来形容。住宅价格较5年前平均上涨了53%。大家都认为如此迅猛的价格涨势难以持久。但分歧在于这场繁荣是会缓慢温和地、以价格增幅逐渐收缩的方式结束,还是某些市场的价格率先暴跌、令买方经受梦想破灭之痛,然后再慢慢恢复信心呢?无论结局如何,具有长期影响力的种种因素正在重塑地产业的格局,在此我们略作分析。
    
     1.空地有限
    
     广袤的美国国土上仍有大量空旷的领地,但很多地方并不能吸引人们前去居住。而在某些经济活力充沛的都市地区,尤其是东海岸和西海岸市场,建房企业却发现获得新屋建筑许可越来越难了。住房供应受到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政府条例,而非地理局限。另外业主们越来越精明,纷纷组织起来阻挠那些将在自家周围新增更紧凑住房的规划,担心这会让他们现有房屋的价值下降。在某些拥挤的地产市场上,房屋价值已经与建房成本关系不大了。在旧金山,一套住宅的结构本身往往只占住宅价值的不到30%;其余部分则是购地和获得政府审批的成本。
    
     2.预算有限
    
     地产业的繁荣兴旺让很多美国人富裕起来,他们的房产不断升值。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分享到这块蛋糕。哈佛大学住房研究联合中心(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的数据显示,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国家庭将收入的逾30%用于房产,八分之一以上的家庭这项开支超过了50%。对某些地区的中等收入人群来说,房屋价格的上涨已经令他们力所不及。
    
     3.人均住房面积有望减少
    
     但有些专家和业内人士相信,美国人会喜欢更小、更接近市区的住房,避免长途通勤之累。位于加州圣拉斐尔的hearthstone inc.为住宅开发项目提供融资,公司首席执行长普加什(jamesz.pugash)预测,美国各大城市会逐渐向欧洲城市靠拢,兴建更多中层楼宇,人均住房成本上升,住房面积下降。人们对综合了住宅、娱乐及办公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环境的期盼有所增加。对市区居住环境的渴望──预计还会不断升级──已经推动了分户出售的公寓的蓬勃发展。
    
     4.风险重重
    
     面对房价有增无减的上涨势头,贷款人一直在积极放贷,帮助人们购买他们不贷款就无力承担的住房。这些“量力而为”的贷款安排可以压低最初几年的月供,但后期月供会高出很多。银行监管机构已经对所有这些行为提出了质疑。他们担心有些申请人夸大了自己的收入水平,或者等到该偿付高额月供时无力偿付。他们还担心,这些“量力而为”的贷款使得人们可以购买长期来看超出其支付能力的房产,已经人为抬高了房价。
    
     5.房产好比存钱罐
    
     购房者通常的目的都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早在退休前偿清贷款。但现在,很多美国人似乎早就忘了这一点。
     为了乘上低利率的东风,美国人定期将贷款进行再融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拆借更多──实际上是将房产变换成现金,用于其它支出。看来这一代人相信房产价格会永远持续上涨,所以根本用不著偿还本金。这种乐观态度推动了消费者支出的不断增长。
    
    
    
    
    
    
    
     6.外资狂热
    
     在这种风险偏高的抵押贷款方式日渐流行之际,外国投资者在美国住房市场融资领域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国人对美国抵押证券的投资总额一直没有可靠数据,因为很多购买行为都是通过美国的实体间接完成的。但是,资金流向很明确。外国人持有的不经房利美或freddie担保的抵押债券激增至400亿美元,此前6个月的总额为300亿美元。
    
     7.地产经纪商压低费率
    
     在住宅地产交易领域,互联网未能像在机票预订等领域那样成功削减交易成本。业内人士估算,房产中介的平均佣金仍然能超过5%,有时还高达7%。一些传统的经纪机构虽然通过对制定最低服务费标准的州法律的大力支持来力求保住全额佣金的业务,但也纷纷尝试著成立了自己的折扣服务机构。美国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和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的反垄断执法机构都在向地产行业施加强大压力,要求他们给新的业务模式提供尝试的机会。
    
     8.大者愈大
    
     一直以来,房建项目大多数都是由本地公司承接的,目前全美国仍有大约80,000家房建公司,绝大部分都是小型公司。但规模最大的那几家正在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大型公司之所以能够占据上风,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资金雄厚,能够获得黄金地段。
    
     9.需求更多
    
     美国人已经在房产上赚了这么多钱,因此忍不住想买更多房产。fed表示,投资性物业和度假屋已经占到去年新增按揭的14%,而2000年只有7%。在这些购房交易助长了近期房产市场强劲升势的同时,它们也可能带来更大的动荡。因为第二套房产和以出租为目的的物业与第一套住宅大有不同,如果房主失去信心,或者找不到合适的租户,马上就会把房子卖掉。
    
     10.关注评分
    
     以汽车质量调查而著称的咨询和研究机构j.d.power associates也对新屋购买群体展开调查。这项调查始于1997年,现在已经涵盖了30个大都会地区。在调查中表现不错的公司,例如pulte homes inc.和centex corp.等,都以此自夸。这也迫使其他同行竞相争取评分。但是,地产行业的一大难题是,完成一个地产开发项目要依靠一系列的分包商,从地基浇筑、供热管道安装,直到屋顶射钉,都是由分包商完成的。这就很难保证一个项目各方面都能达标。
    
     零售业:提升品位降低价格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零售商们正在争相打造高尚品位的形象──或者至少希望顾客们感觉是这样。他们将越来越多的精力倾注在吸引中产和富裕消费者方面。其举措包括提升形象、改装店面、调整货品以及放弃大卖场改建更时尚的购物环境等。但难题在于﹐购物环境可能变得越来越舒适﹐但消费者们对低价品的偏好却丝毫未减。
    
     下面来看看这一趋势的方方面面和零售业的其他趋势﹕
    
     1.形象至上:零售商正在针对希望在更豪华场所购物的消费者量身定制它们的广告、商品和店铺模式。因为“这种提升品位的现象背后存在情感和社会驱动力﹐”bath body works首席执行长尼尔·菲斯奇表示。
    
     2.强者更强:许多大零售商已经纷纷展开并购活动。
    
     理由很简单,许多公司遭受竞争打击﹐需要一个伙伴来扩大广告影响﹐并帮助它们增强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一些专家认为﹐这股并购风还将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该行业将出现进一步重组。
    
     3.构筑更美好生活:户外步行街、几十个小店、没有大型的主力店。地产商正在用这种“生活时尚中心”的模式替代传统的封闭的购物中心。
    
    
     4.提供增值服务:为了不断追求更高的单位面积销售额和利润,零售商们开始在出售商品的同时提供更多附加服务。
    
     5.面向所有人群:由于购物者越来越没有耐心﹐而且对某一店铺或服装潮流的忠诚度下降﹐更多零售商开始推出一系列多样化的店铺和商品。如果你迎合各种购物类型的人群﹐至少你的其中一种风格会在某一时间赢得青睐。
    
     6.开辟自营品牌:零售商的自营品牌商品将会继续占据更大的市场。
    
     这部分商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是零售商整合的产物﹐另外也因为其能够对自营品牌商品制定低价同时保证高额利润。此外﹐还可以在与其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中有更多的筹码。
    
     7.寓购物于乐:人们逛商店不仅为了购物﹐这也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如今﹐这种娱乐方式的品质和程度正在不断提升。
    
     8.进军媒体:零售商们正在通过资助、发起和拥有各种媒体渠道来拓展它们的营销范围。其中一些公司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杂志。
    
     9.开设独立店铺:随着零售商们逐渐发现它们离开大卖场也能很好地生存﹐它们开始争相进驻生活时尚中心或者规模更小的户外购物场所﹐甚至完全开设独立店铺。
    
     10.充分利用顾客信息:许多零售商﹐尤其是食品杂货零售商﹐正在改进追踪顾客购买纪录以及如何回馈他们的方式。
    
     食品业-新食品新面貌
    
     食品零售店纷纷旧貌换新颜。
    
     几十年来﹐年销售额高达6,240亿美元的食品销售业一直由传统的超级市场占领。但是,自从沃尔玛在2001年登上美国第一大食品销售商的宝座﹐其他零售商也纷纷新增食品柜台以来﹐食品零售业出现了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改观。
    
     但是,现在还很难说这些做法能否提振食品零售业走出低谷。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食品零售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吧。
    
     1放弃中端市场
    
     超级市场有些瞄准高端﹐有些放低身段﹐目的都是将自己与那些尽力争取中层顾客的同行区分开来。
    
     2食品随处可见
    
     药店、批发折扣店﹐甚至五金店都先后增加了食品柜台﹐尤其是生鲜食品。传统的食品零售企业保住自己领地的压力与日俱增。食品的利润率较低﹐但零售商们都喜欢增添食品种类﹐因为这会吸引顾客更频繁地光顾。公司希望他们能顺带买些高价格的商品。
    
     3离开中心货架
    
     近几年来﹐零售食品的销售额一直是店铺中心货架商品中表现最差的一类。这些货架上往往堆满了洗涤剂、牙膏、垃圾袋和烹调用品。导致食品销售下降的主要原因:折扣店的兴起和烹饪习惯的改变。
    
     对此﹐食品零售店开始压缩店铺中心的货物陈列面积﹐加宽四周货台的面积。方便食品和生鲜食品一般总是放在货场四周﹐现在消费者们发现这里不但更宽大了﹐方便食品种类更多了﹐品质也更好了。
    
     4不做特价
    
     以前﹐消费者总是照着零售商派发的特价广告来计划购物清单﹐这就促使超级市场每个月都组织几次新活动。但沃尔玛、target和costco wholesale corp.等公司以持续低价吸引了不少顾客﹐超市的这一招越来越不灵了。
    
     5快速结帐
    
     高科技支付系统在食品零售连锁店里日益普及﹐消费者用一个身份号码并按一下指印就可以轻松结账。
    
     6货架占用费下降?
    
    
    
    
    
    
    
     食品零售商正在慢慢放弃以前常用的业内通行做法:向生产商收取货架占用空间的费用﹐还征收其他促销性费用。沃尔玛率先砍掉了货架费。
    
     7自有品牌日益受宠
    
     自有品牌的产品继续占据更多的货架面积﹐也日益受到消费者欢迎。食品零售商乐于摆放自有品牌的商品﹐因为它们的利润率更高。牛奶、奶酪、纸制品和鸡蛋是最畅销的几类自有品牌商品。
     8着重降低劳动力成本
    
     传统食品零售商一直在努力削减劳动力成本﹐以便与越来越多没有工会之累的同行展开竞争。食品零售商还设法增加顾客自助结账通道﹐减少所需的收银员人数。
    
     9一元商品
    
     1元店的兴盛促使零售商们增加更多1元商品。
    
     10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大行其道﹐促使传统零售商们出售更多新鲜食品以及包装的天然和有机食品。研究机构datamonitor的数据显示﹐2004年美欧两地有机和天然食品的销售额达到350亿美元﹐预计2009年前增至592亿。专营有机食品的whole foods之所以成为业内最成功的食品连锁企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风险资本:放眼全球钱投向何处?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根据道琼斯公司旗下风险资本研究机构venture one的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美国风险投资交易总计达到1,605宗﹐涉及金额162亿美元。
    
     下面我们来看看风险资本领域的一些新的趋势。
    
     1.中国战略
    
     中国版google百度的成功上市唤醒了沉睡中的风险资本家。这家中国搜索引擎公司今年夏天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股票首日上市交易价格就飙升了三倍以上。这种情形明确表明﹐尽管还存在风险相当大、市场不成熟、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但是投资中国初创企业的巨大潜在机遇不容忽视﹐尤其是考虑到目前这种在美学有所成的中国企业家纷纷回国创业的潮流﹐情况更是如此。
    
     因此﹐许多以往只愿投资本国或周边地区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如今也开始在制订中国战略了。一些公司﹐如dcm-doll capital management﹐已与中国本地的风险投资公司展开合作﹐借助中国合作伙伴为其清除监管制度上的障碍并提供与上海、北京最炙手可热的企业家取得联系的路线图。另外一些公司﹐如accel partners﹐与类似idg venture investmentinc.这样精于亚洲业务的同类公司结成了伙伴。还有一些公司﹐如以前的矽谷风险投资公司gary rieschel﹐则直接将公司搬到了中国开展业务。
    
    
     2.清洁科技
    
     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加之政府决策者在不断努力探寻解决为石油问题的良方﹐新一代风险资本家走上了绿色环保之路。
    
     根据cleantech venture network发布的数字﹐到2009年﹐将有10%的风险投资进入替代能源技术领域﹐而四年前这个比率只有2%.这家研究公司称﹐预计该领域今年全年的风险投资总额有望达到15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25%.
    
     3.数字化起居室
    
     家庭网络技术的成熟以及大大加速音乐视频文件传输速度的宽带服务的迅猛发展成了推动这一趋势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两大重要因素。
    
     该领域首屈一指的风险投资机构当属一心再现其投资wi-fi网络辉煌业绩的intel capital.拥有一个2亿美元数字家庭投资基金的intel capital已经投资了十几家相关初创企业﹐这些初创企业研制开发的产品从数字电视晶片到家庭网络软件不一而足。投资类似初创企业的风险资本公司还有沃尔特-迪斯尼(walt disney co.)和摩托罗拉(motorola inc.)。
    
     4.新玩家
    
     根据venture one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仍在进行此类投资的公司只剩下了608家﹐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42%.
    
     然而这个行业同时也显现出不俗的造血功能。一批新的风险投资公司已经涌现出来﹐要在这个领域一试身手。甚至连哈佛(harvard)、斯坦福(standord)和耶鲁(yale)等着名大学的大型捐赠基金也跃跃欲试。由于迫切希望提振基金收益﹐那里的基金经理们如今正在为一些尝试新型投资战略的热门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它们投资的目标区域通常是诸如濒临太平洋的西北部等投资不足的地区。
    
     5.摇滚明星
    
     今年8月﹐矽谷着名风险投资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byers宣布鲍威尔以兼职合伙人的身份加盟该公司﹐当即引起了轩然大波。鲍威尔的加盟令kleiner公司更加星光璀璨﹐同时使该公司有了一位了解政府政策动向的行家里手﹐可以引领该公司将目标投向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热点。
    
     与此同时﹐而另一家矽谷公司elevationpartners则与波诺签了约。这家手中拥有18亿美元巨额基金的风险投资公司将目光瞄向了数字媒体业﹐波诺以顾问和合伙人的身份加盟实可谓适得其所。
    
     6.web2.0时代
    
     新一批互联网公司正在从诸如pets.com和webvan等老一代网络企业早已坍塌的废墟中崛起﹐而风险资本也是迫不及待地追逐着这类公司。今年前三个季度投入该领域的风险资本总计达到了7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亿美元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
    
     是什么使这些新的网站较之从前的同类有着更大的投资价值呢﹖一方面是因为网上广告终于出现了生机。如今该领域的初创公司可以利用广告收入支撑其所提供的诸如博客和社交网络等免费服务。
    
     facebook网站通过各学校社交网络的联网将全美所有大学生联系到了一起﹐而maniatv!则通过互联网播出自己的电视节目。这两个网站最近一下子就筹集到了1,200万美元的资金﹐这样的事情就在一年半前还是闻所未闻。
    
     7.越老越聪明
    
     曾因科技股泡沫破灭而受到重创的投资者如今更愿将手中的钱投向那些成功经受了行业衰退考验、如今已开发出新产品并有了新客户的那些相对成熟的科技公司身上。
    
     今年迄今为止﹐占风险投资总额78%的资金都进入了这一类公司﹐其中包括提供网络电话服务的vonage holdings corp.。这家公司已经获得了4亿美元风险资本投资。
    
     8.收养“孤儿”
    
     投资老手特里.加尼特(terry garnett)和戴维.赫尔弗里赫(david helfrich)创办了一家着眼企业收购的风险投资公司。他们的目标是寻找那些大公司开发出来后又抛弃掉的“孤儿”技术和产品──比如wyse technology inc.开发的电脑终端机──并将它们分拆到不同的公司中去。
    
     9.电信业卷土重来
    
     ebayinc.以大约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kype technologies sa的交易使得人们将目光重新聚集到了曾经遭受沉重打击的电信业。skype所提供的服务让人们可以使用一种叫做voip的技术通过互联网进行免费通话。如今订用这种服务的用户可谓络绎不绝。
    
     许多风险资本一度在电信业投资中损失惨重。由于电信企业未能兑现其先前的美好承诺﹐过去五年中共有150亿美元的风险资本付诸东流。但是随着一心要和有线和移动网络服务供应商一决高下的电信运营商资本支出的增加﹐这个领域的风险资本投资活动似乎也活跃了起来。
    
     总体来说﹐除了继续投资于那些它们曾经热衷的老牌公司外。风险资本同时也将voip技术、光缆宽带接入和视频技术的开发纳入了它们的投资重点。
    
     10.短期难以退出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总计有255家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被收购﹐交易金额总计达到210亿美元﹐而2004年全年的收购总额是230亿美元。由风险资本投资的公司进行公开募股的情况还不多﹐不过已经开始显现出生机。在今年艰难的前6个月之后﹐第三季度有16家此类初创公司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而前6个月总共才有13家。
    
     风险资本家面临的坏消息是﹐要找到满意的“退出”途径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根据venture one的数据﹐一般而言﹐上面提到的那些被收购的公司都经历过科技低潮期﹐所以这些公司的平均年龄是5年零5个月──这是十年来的最高纪录。而那些在三季度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的初创公司的平均年龄是5年零8个月──这比2004年平均6年的水平有所下降。
    
    
    
    



商机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商机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