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商机 - 求解长三角“十五一”7宗“最”(6)

求解长三角“十五一”7宗“最”(6)


     求解长三角“十一五”七宗“最”⑥
    
     产业同构一直是困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难题。长三角“十一五”规划能否解决好这一地区的产业同构问题?该地区的造船业、石化业、汽车业,能否在未来5年里很好地整合。
    
     新年伊始,长三角各地引资大战正酣。
    
     专家指出,由于沪苏浙三地缺乏一致的游戏规则,而面临重大内耗,所造成的产业同构问题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日益明显,并将成为三地进一步发展互动的瓶颈。
    
     让人一头雾水的宣传片
    
     长三角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业的有8个城市,有12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
    
     近日,记者参加一个有关长三角县域经济的活动时,观看到几个区县的宣传短片。短片本应宣传自己优势和特点,但记者看下来,发觉甚为雷同。比如不少区县将纺织业作为自己的优势产业,宣传片中均有纺机的画面出现。几部下来,反而让人一头雾水,分不清何处何地。
    
    
     依据2004年的数据,浙江、江苏、上海分别列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第1、3、4位,纺织服装出口总量约占全国的一半。
    
     然而,硕果之下亦有残红。近年专家学者屡有预警:“长三角产业同构比例过高。”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苏浙、苏沪、浙沪之间产业同构比例分别达到了92%、86%、78%。很多学者认为同质竞争是区域经济融合的最大障碍。
    
     同构之风并非只垂青纺织业一门,还涉及不少重头产业和热门产业。
    
     长三角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产业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产业的有8个城市,有12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苏南的苏锡常三市排名前五位的产业几乎一致。各地长期区域发展形成的产业同构,它所形成的竞争导致了内部的相互消耗。
    
     产业同构的趋势早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那时,上海曾经生产过彩电、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但最后依然无法在与长虹、海尔、小天鹅等企业的竞争中获胜。追究其原因:是上海同周边地区产业同构化严重。上海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必然竞争不过周边地区。
    
     此外,产业结构的雷同也导致城市定位分工不明。长三角内部,很多城市都不约而同地把“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然而是否每个城市都具备这样的禀赋,“物流中心”是否拥有几条高速公路或者铁路便可担纲,尚值得再三斟酌。
    
     面对那么多画面雷同的宣传片,或许像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真要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在专家的眼中却还能辨得分明。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颢翰告诉记者,同是纺织产业,江苏和浙江的产业同构率在80%以上,产品同构率低于30%。“浙江的绍兴以服装面料生产为主,海宁以工业用布为主;江苏的无锡以高档面料为主,苏州以丝织品为主,产品结构差异性明显。”
    
     另又以汽车为例,上海以中高档轿车生产为主,江苏扬州以大型客车为主,浙江则以中档客车和特种行业用车为主。
    
     张颢翰表示,在产业同构的表象之下,是产品的优势互补。“各地均有分工,并非简单重复。有的地区还形成了零部件的分工专业生产,比如像汽车制造业,零部件归总在某装配基地,从而形成一种规模优势。”
    
    
    
    
    
    
    
    
     变“同构”为“集聚”
    
     不少经济学家指出,之所以形成这种产业同构现象,与行政区域间缺乏统一规划有着密切关系,长此以往,将失其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表示,长三角各城市在产业选择和布局上的雷同一直被业界诟病。“出现产业同构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各地政府产业规划的‘主导作用’,而在于国际竞争的内生化。因为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长三角很多城市的资源禀赋差异并不明显,各城市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本来就有限。”
    
     不少经济学家指出,之所以形成这种产业同构的现象,与行政区域间缺乏统一规划有着密切关系。另外,由于“行政区经济”的牵引,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也严重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
    
     各级政府当前最关心的依旧是招商引资。这是长三角各个行政区经济工作的重心。在招商引资的激烈竞争中,直接导致行政区间的不协调发展。
    
     一年之中,长三角所召开关于产业发展的大小论坛不下百场,其间常常能听闻专家们的呼吁,希望尽快制订整个长三角区域总体的产业发展规范。而且,种种原由之下,长三角产业整合规划至今未见踪影。
    
     有专家指出,若长此以往,不但将落后于因规划理念超前而获长足发展的珠三角,更严重的是,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产业梯度转移中,长三角有可能因此而失其优势,难觅商机。
    
     现代技术经济理论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就越大。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著文说明,长三角的产业同构和该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有关。
    
     陈建军分析,在世界其他城市群中,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甚至比长三角还要高。按照《国际统计年鉴》(1999)提供的数据,美国/德国、美国/法国、德国/法国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93、0.95和0.94。即便在长三角内部我们也不难发现,发展水平更为接近的浙江和江苏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性高于它们各自和上海的水平。
    
     此外,陈建军认为广域的产业集聚也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产生了正面的作用。他分析说,长三角地区的资源结构的相似性,内部经济联系的紧密化,以及这一地区相比中国其他地区所具有的整体性的区位优势和成为产业集聚诱因的先发优势,无疑构成了一个产业集聚的无差异平台。而这一地区的各次区域间“同构”的特定产业,实际上就是长三角地区的特征产业,正是这些产业具备了产业集聚的自增强属性,吸引全球的相关产业向长三角地区集聚。
    
     错位发展是关键
    
     区域经济相融合中产业布局的一体化,要靠市场慢慢调整,来形成产业合理分工的局面。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的产业布局已经有了较大的调整,现在,上海集成电路产品在全国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50%,压缩机产品的占有率达到22%。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相融合中产业布局的一体化,要靠市场慢慢调整,来形成产业合理分工的局面。
    
     对于产业同构这样跨区域的问题,应该立足长三角整体的布局,把握全局。纵观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阵型,雁头上海深入东海,北翼江苏和南翼浙江齐举。上海头雁领飞,苏浙两翼紧跟的态势依然不变。为缓解甚至解决产业同构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规划长三角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是关键。
    
    
    
    
    
    
    
    
     长三角各级地方政府均意识到错位发展的必要性,合作态势明显。在敏感的产业分工问题上,三地也开始了讨论。以期在市场推动下,政府利用行政助推,从而建立合理的产业布局。
    
     对此,江苏省省委书记李源潮曾建议,以上海为主导,共同从产业方面进行整合,加大推进力度。去年,长三角15个城市实现的6000亿元工业增加值中,上海占32.7%,江苏8市占46.7%,浙江6市占20.6%。在这样大的产出能力下,如果把各自的优势更好地组合起来,可以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具有国际规模的产业集聚区。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区域经济规划,长三角区域规划即将于2006年3月新鲜出炉。而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宏观层面获得解决路径之前,长三角16个城市已经开始悄悄改变产业布局,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上海在闸北区正式启动中心城区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上海放弃对低端制造业的争夺,改为主修高端生产、金融服务,为长三角世界级制造基地提供服务支持。这是长期以来,周边地区对上海的要求。
    
     闸北区是上海老牌工业区,传统工业厂房众多。利用原有厂区和工业基础,引进相关产业的研发、采购、设计、创意中心,将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的转变。
    
     这个总建筑面积达390万平方米的集聚区,只是上海即将打造的八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中的一个。
    
     城市定位需明确
    
     各个城市没有在区域经济中形成明确、合理的功能定位,才会形成产业同构竞争的局面。
    
     长三角的主要城市都围绕在上海周围,支撑着上海大都市圈的形成。然而同时,各城市间在产业方面的同构竞争也从未停止过。
    
     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指出,“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将通过城市本身的差异化发展,带动各地产业形成差异。因此。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将是“十一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要避免由产业同构造成的同质竞争,如果完全靠市场淘汰的大浪淘沙,所牺牲的成本太高;若完全依靠行政手段,又无法避免不良现象的产生。“各个城市没有在区域经济中形成明确、合理的功能定位,大家都是什么对地方经济有利就做什么,城市之间就是同构化竞争,因此才会形成产业同构竞争的局面。”
    
     致力于长三角“十一五”规划的制订,郁鸿胜深知产业规划和城市定位的难度。他指出,产业规划是一个多方关注的焦点问题。“各地方政府都想得很明白,长三角整体上也想得很明白,但做起来很难。”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打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但是招商的压力使得各地往往不惜血本恶性竞争,最终的结果是外资得益。
    
     郁鸿胜认为,在长三角区域规划中应当明确,长三角地区的利益主体是国家,各地在经济发展中碰到任何利益冲突,应该首先服从于国家利益。因此,郁鸿胜主张把长三角城市群划分为上海、南京和杭州这三大重量级的次城市群。
    
     对三大次城市群的设想,有助于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上海城市群的内层是上海市域城市群包括19个区县。外层则可以考虑江苏省的苏、锡等市;南京城市群除了扬州、镇江等长三角的城市,还包括苏北和皖南的部分城市;杭州城市群则由环杭州湾沿岸城市组成,西至宁波。
    
     用长远的眼光看,在当前国际国内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同构已经趋于弱化。张颢翰表示,当前国际制造业向长三角的转移已进入中后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拉动长三角地区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将从制造业外资转向服务业外资。从这个意义上说,导致制造业结构雷同愈演愈烈的前提已经弱化了。他认为,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出台,长三角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将进一步明确,各地产业也将逐步实现差异化发展。有理由相信,长期困扰该区域的产业同构现象将得以缓解。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商机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商机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