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SOHO创业 - 微型小说十问十答(上)

微型小说十问十答(上)

微型小说十问十答----东瑞与刘海涛的对话(上)

    东  瑞:香港《青果》编辑总编辑,著名香港作家,出版家。

    刘海涛:广东湛江师范学院教授、副院长,微型小说理论家。

    东  瑞:刘教授,我们非常高兴和荣幸,有机会对您进行访问,先向您致谢!记得新加坡曾破例为他们国外作家学者出书,您就是那第一个作家、学者。《青果》创刊迄今四年,访问了近十人,全都是香港的作家和学者,中国大陆您也是第一人!我们觉得您在微型小说理论的建设和研究方面,著作等身,对于推动新文类微型小说的创作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且影响深远。非常了不起!是什么动力和热情造成您献身这种研究的?在研究上,今后还有什么计划?

    刘海涛:我选定微型小说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很多因素在同时起作用的结果。我的职业是教师,但要做一个合格的或者说优秀的老师就必须首先具备研究型教师的品格。一个研究型教师就应该有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我供职的单位湛江师范学院远离北京、广州等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这使我在获取科研信息、科研课题方面遇到较大的困难。做传统的、基础性学科的课题,我没有优势;做新兴的、交叉学科的课题,我又无法和中大、暨大的老师们竞争。处于这么一个学术边缘位置而又想有所作为的话,我必须选一些学术中心的老师们不太注意的新一点的难度又不是太大的研究课题。我的微型小说研究就这样“浮出水面了”。十几年来,我研究微型小说经历了三个转型---我最初是用写作学的方法来研究微型小说,主要是研究、归纳微型小说具体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接下来我又转用文艺学的方法来探讨微型小说的文体创作理论和文本叙述理论;进入新千年以来,我想从文化学这个角度来开展研究工作,把许多微型小说精品改造为研究人生、研究历史、研究社会的案例……这几个转型实际上是不断地拓宽、拓深研究课题,使微型小说研究能常做常新,不断涌现一些激励自己前进的创新热情。从研究主体来说,我也经历了三个转型。开始是一个人单干(当然也争取了一些国内研究微型小说名家的指导和支持);后来和国内多所高校的多名志同道合的老师联成了一个研究群体;再后来我的教研观念有了变化,我通过高校“导师制”的实施开始带本科学生做研究,并将研究工作向中学推广,邀请了中学的师生也加盟,研究队伍扩大了许多。我未来的研究计划是做一个大、中学校共用的微型小说研究网站,出一套《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评鉴丛书》,每年带十几个本科同学做学位论文(论题都是有关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的);同时在几十所中学开设研究型课程《微型小说的鉴赏与研究》;通过网站征集若干部关于微型小说的中学研究型课程的校本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东  瑞:在您对微型小说的研究工作中,您最高兴最有满足感的事是什么?感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刘海涛:最有满足感的事是通过研究微型小说,我实现了一个当作家、当教授的人生目标。我在微型小说研究中发现了我自己,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有些人看来,微型小说学术价值太小,不值得人们投入太多的激情和精力。但十几年来,我把微型小说研究与写作教育、与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与教师教育、与创新教育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我发现了这里面有着太多的、甚至是穷尽我的一生都做不完的课题。政府和学界认可了我的研究——我研究微型小说得到了政府的资助,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全国优秀教师,研究成果获得了省和全国的奖励,个人又因此破格晋升为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一位前辈在与他的博士生讨论研究文学的方法时曾说:湛江有个刘海涛,他研究微型小说值得注意,他是通过研究一个人们不太注意但又非常有生长点的东西来获得了成功。当我从一些不同渠道听到了先生的这番话后感悟到——学术研究的价值不一定在于研究对象本身的价值,而在于研究工作所产生的创新成果。
研究微型小说感到最大的困难是研究水平不容易得到真正的突破和真正的提高。从主观方面讲,是个人因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切实提高个人的研究能力的机会和因素;从客观的文学环境和学术环境来讲,是微型小说创作界要出真正的大家和精品,使研究对象的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让人不可低估。这主观的和客观的困难在一个动态发展中可以逐步得到克服,相信在未来的文学发展和学术发展中,大家都会关注并议论到这些困难。

    东  瑞:“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总共开了四届,在新加坡、曼谷、吉隆坡和马尼拉,第五届也已定在2004年年底于印尼的万隆。您认为此类国际性的研讨会有无作用?其最大的成绩是什么?有无需改善之处?有何建议?

    刘海涛:“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国际研讨会”已开过四届了,从开过的四届会议和出版的研究成果看,这类会议对推动华文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很有必要。“微型小说”成为了“整合”世界华文文学和华文出版的很合适的文学文体。华人经济、华文文学、华文教育这几个专门术语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都在讲“整合”问题,但华文文学、华文教育究竟该怎么“整合”?“整合”不是很空泛地讲讲而已,它需要有实质性的操作。“微型小说”这个新兴文体,就把世界华文的各国作家都聚集在一起,大家就这种文体交流经验,共同切磋,总结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这种“整合”就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也就是四届研讨会的最大成绩。对于大陆微型小说作家来说,他们能通过这样的国际会议与各国华文作协的领导人及知名作家共聚一堂,互相讨论华文文学创作技艺,可以说是极大地鼓舞了大陆微型小说作家的创作士气。这种国际研讨会需要改进的地方是要尽可能扩大微型小说作家的代表面。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世界各国的许多优秀的微型小说作家还未联系到,还未能“整合”在一起,这是会议需要改善的地方。

    东  瑞:微型创作的数量,以中国大陆排前;但我们很需要知道,各国各地的质量差异。能否用较为简谏的、印象式的语言,谈谈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一些国家(地区)微型小说的质量水平和不同的艺术特征?

    刘海涛:这个题目比较难答,只能说些纯粹个人的感觉,仅仅是一家之言。在我的印象中,中国台湾的微型小说作家队伍比较专业,他们当中很多人是学历较高、经历较丰富的知名作家,他们把微型小说当作纯文学来看待,微型小说在他们的手里成了抒发性灵和渲泄情感的一种文体,这样,台湾的微型小说纯文学的色彩较浓。香港的微型小说现代感最强,现代生活的“万花筒”在香港作家手里有最迅捷的反映。新加坡的微型小说创新意识最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作家受现代和后现代文学的影响,在艺术创新上比较突出,那种超出微型小说文体规范、让微型小说理论家头痛的新样式作品最多。相比之下,泰国、菲律宾、印尼的微型小说比较生活化,他们当中的许多微型小说作家同时也是知名的散文家。他们的微型小说选材和艺术处理比较朴素、朴实,相当地贴近生活。中国大陆目前的微型小说创作有多元化趋势,有的努力向纯文学进军,有的更加靠近故事体,一些杂文式的、魔幻式的、武侠式的、科幻式的各种微型小说都有人尝试;过去传统的写实型作品主要出自文学青年之手,现在一批追求现代写意型作品的成熟作家相当活跃了。但不论各国、各地的情况怎样,追求微型小说的精品,渴望涌现微型小说大家已成为现今微型小说创作的主潮。

    东  瑞:刘教授,您的大名广为人知(海内外),跟您研究微型有关。不过,惯见的是,一些文学理论家通常因其理论的深奥,普通读者未必知道和有印象,作家们也未必有兴趣。而您不同,您受到欢迎,您的理论结合了实际,有其实践性和普及性,人们感到亲切。也常为一些评论所运用。请问,这种特征和风格是如何造成的?从您的自述中得知,像《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技巧》就反应热烈,邮购者多,供不应求。您个人有何体验?

    刘海涛:“理论联系实际,不发‘空对空’的议论”——这确实是我的研究与写作追求的一种风格和个性。这可能与我在中学时代就喜欢文学,又做过很长时间的文学青年有相当的关系。客观讲,我在文学创作上经历的失败比文学研究要多。在我做文学青年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看一些作家的创作谈,非常喜欢读一些辅导青年写作的指导书。我是在这些书里逐步体验到文学创作并不是高不可攀、神秘莫测的,逐步地培养了自己的一些文学感觉。等到我成为一个文学老师、要辅导比我年龄更小的文学青年的时候,我就非常自然地把我很多的文学感觉、文学体验全部带出来了。作为一个文学老师,他肯定要讲成套成套的文学理论,但一个没有做过文学青年,没有体验过创作的酸甜苦辣的文学老师就不可能再向前多走一步——这些理论怎样通过方法和技巧去实现它呢?而当过文学青年、有过写作甘苦的文学老师就可能进一步结合自己的文学体验来讲文学理论的实现过程。因为这个经历和因素,我在研究和教学中比较注重归纳法——我是在大量实证的微型小说作家研究的基础上来总结和归纳微型小说创作理论。而有一些文学老师多采用的是演绎法和例证法——他常常是根据某一种创作定论来推导出一些创作规则;或者通过举例分析来印证那个创作定论。演绎法和例证法不是说不能用,我只是感觉到,用归纳法来作微型小说研究,它的结论因带上了许多创作实际而更易为文学青年及大中学生接受;演绎法和例证法则是“学院派”研究的看家本领。




SOHO创业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SOHO创业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