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SOHO创业 - 精华糟粕谁来分?

精华糟粕谁来分?

  我注意到几十位名人发出的《甲申文化宣言》,用了中国人的传统纪年,甲申年,而不光是国际上通用的公元纪年。那个公元纪年多多少少和西方人的宗教有点瓜葛。我觉得自己大概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宣言的深意,只是粗枝大叶地从题目上约摸出,他们的态度是,中国人还是要走自己的路。ad_dst = 0;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这个态度自然不错,不过对普通人来说,更有意义的是怎么做,也就是操作性的问题。宣言大概限于篇幅,没有涉及操作性,大致上是一个表态,点到为止。既是前辈名人,又不涉操作性,别人就难免猜测。在中国,凡需要猜测的,就难免猜到政治上去。好在现在和过去不同,是可以批评争论的。袁伟时先生提的批评很到位,问了一个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问题。在民间,有年轻一点的人,提倡读经,提倡穿民族服装。这一提倡就不仅仅是表态,而是操作了。反对者说,这种做法是蒙昧,是误人子弟。如此泾渭分明的对立意见之共存,是最近二十多年来的最大进步,说明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开明的社会。普通人在听了两边的意见困惑莫解的同时,至少知道自己是有得选择的,并不是非做什么不可,也没有什么是决不可做的。

  有一个我们大家长期来都接受的不证自明的道理: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糟粕和精华,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道理,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道理,说了等于没说,所以我们一说再说。如果说,探索是人的天性,那么懒惰和苟活也是人的天性。如果环境不让探索,那么人们只好懒惰。这就是我们说了几十年的精华糟粕,结果回头看看,老是要吃后悔药的原因。我们是不是可以为自己问这么个问题:谁来给我区分精华糟粕?怎么区分精华糟粕?如果我认为是精华的,他认为是糟粕,我该怎么办?

  我想,这个问题是对普通人来说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问题。

  过去,这个问题是由领袖来解决的。领袖说是精华,那就是精华,你放心吸收吧。有了精华,其他既没必要,而且有害,所以你也只有这种精华可以吸收,其他你想要也是没有的。而领袖说是糟粕的,你若偷偷吸收,那就不好了,后果有时候很严重。我们这一代,是靠领袖区分精华糟粕而长大的。其结果就是普遍的营养不良。

  后来,我们听说,区分精华糟粕是要学问的,所以把专家学者请来回答这个问题。专家学者说,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允许对精华也罢,糟粕也罢,进行一番探究。这个道理好理解,你只有探究了,才可能知道它是精华还是糟粕。梨子的滋味不是得吃上一口才知道吗?所以,二十多年前,有些专家学者喊出了“读书无禁区”的口号。我认为,文化人的这个口号,是真正可操作的有用的文化宣言。

  后来我们发现,如果让专家学者来区分精华糟粕,出现的问题是,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往往不一致。这和领袖时期不一样。领袖时期我们得到的文化营养是计划经济方式的,而专家学者提供的文化营养是市场经济方式的。这时候我们发现,选择多了也有选择多的苦恼,那就是得自己动脑子,懒惰不得了。自己得作出判断,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自己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很快发现,精华糟粕之分,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并没有单一标准。就说读经吧,如果读经能救国救民,中国人读了上千年了,怎么没有读出一个强国来?如果不读经能救国,其实不读经也至少半个世纪了,不见得比读经时代好多少。反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入侵,更是一笔难算的帐。不信你试试,早晨起来看看你眼前的一样一样物件,如果是洋人发明出来的,你看看哪样是可以排斥不用的。把你觉得可以排斥应该排斥的都排掉后,你看看你的生活会不会更好一点,中华文化是不是会因此广大一点。至于民主,科学,理性这样的概念,听起来似乎简单,做起来却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允许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看法并存,不是单一的,不是统一的。只有把他们束之高阁当神供起来的时候,它们才是统一的。

  可见,宣言也罢,读经也罢,学科学也罢,都是专家学者们给出的不同答案,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自己给自己作出判断,将是不可避免的个人责任。三十年前我们学会了不再依赖领袖,现在我们得学会依赖自己。而为了自己做出好的判断和选择,一个必需的条件是,我们需要开敞的信息渠道,开放的精神状态。今天的普通人,信息来自一种叫作媒体的东西。任何一个诚实的人都敢承认,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弱势是,我们的媒体还有一些红线,这种红线阻挡了信息的流动,窒息了思想的活跃,窒息了人的创新能力。我们的文化由于这种原因在走向衰落。所以,与其发出振聋发聩的文化宣言,不如更实在一点,少一点红线,少一点禁忌,喊一声“思想无禁区”。

  


SOHO创业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SOHO创业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