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人力资源 - 培训业何时归位?

培训业何时归位?

   到目前为止,没有几家国内的培训机构有自己的核心力量,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缺少课程研发力量和专职培训师,培训机构实际上只起中介的作用。从客户那里得到了培训需求之后,到社会上去找培训师。培训师通常上课的时候来,下课的时候就走。课前培训师与企业的交流和课后的效果跟踪反馈都做不到位,还不能直接对话,以防"跑单"。这样的低投入导致低产出,培训的质量理所当然会变得越来越坏。而国外的一些培训咨询机构如出台一门课,则要花费巨额的研发资金。这样,真到了国内外培训大比拼的时候,“激情与梦想”只能使本土的培训机构败下阵时多了些“可歌可泣”的成分。培训公司扮演的“培训中介”的角色,这显然和培训的发展不相融合!

    目前国内的培训机构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专业学术性的培训机构,主要以大学为依托,这类培训机构权威性强,有自己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培训师,知名度较高,但是缺陷在于要价高,理论性太强,企业的的实用性差。如人大工商管理研修中心代理的《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的课程,有权威性,但实用性还有待观察;第二类是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培训师单独或者多个合伙开办的培训公司,他们当中大多人曾经在一些大型企业或知名外企服务过,有管理和培训经历。这类培训公司有一批稳定的市场客户群,课程研发能力较强,对所在行业认识比较深刻。本人认识的几位从华为、宝洁、惠普等大型企业出来的HRM、培训师自立门户,实力是有目共睹;第三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培训中介”,也成为“培训经纪”公司,它们占国内培训机构70%以上,这类培训机构只是纯粹的业务拓展机构--搜寻需要培训的企业客户并为其安排培训讲师,当然这些培训讲师大多由培训机构临时从外部聘请。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这些培训机构自身没有任何学术力量,更谈不上学术深度,自身内功虚弱,在培训的"学术形象"上只能完全依赖那些临时外聘讲师的所谓"背景",在业务拓展上只能受到客户和讲师的双重制约。随着培训机构的数量超过市场的承受力,这种双重制约必然大大地加剧培训机构的生存压力。在生存压力之下,"圈钱"更加心切,各种缺乏学术修为的"短平快"招法纷纷出笼,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我曾经接到广州一家培训公司的邀请为他们的客户做培训,当我到达他们公司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公司楼下的一层写字楼里居然有大大小小八家挂牌的培训咨询公司,很难想象这样的公司提供的培训服务的品质靠什么保障。

    由于培训市场巨大,需求旺盛,造成大规模的人涌进这个行业来“掘金”。而行业起点低,运营成本低,利润高更是驱使很多根本没有任何资源的机构经过包装以后“上市”经营。由于先天的不足,实力和规模都自然无法与那些实力强大的专业培训机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以只能用一些旁门左道的功夫来获取业务,例如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主管勾结,提高培训费用,暗地里却大搞"暗箱操作",培训的效果当然差强人意。这是培训业界最为显著、最为普遍的问题。我们也承认,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培训机构及讲师的素质、诚信及其合作关系等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恰恰是这些问题,严重混淆了企业客户对培训市场的正确认识,干扰了企业客户对自身培训的有效管理,由此也进一步削弱了培训的效果。有一些培训机构曾经也自己培养过一些专业讲师,但由于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失,使的这些培养出来的“金孔雀”都作“东南飞”。有些自立门户变成自己的竞争对手,真是“赔了夫人有损兵”。有了这些教训以后,那些中小型的培训机构干脆放弃培养专业培训讲师,只拼价格,甘当中介。

    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与那些大型的实力培训机构的高价位也有关系,因为文化这种产品的价值不是简单的可以用多少钱来衡量的,而培训行业又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大机构的培训费开价太高,令到很多小企业望而止步。一些公司高层往往关注那些"拿来就能用"的快餐式培训,自然会找到一些“物美价廉”的培训,由于企业对培训认识问题,再加上培训机构那些"饮鸩止渴"的行为,最终导致培训"庸俗化"。

    同时在培训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未能扮演好自身的角色。虽说政府的"学习型政府"推动了培训行业表面的繁荣,但也为培训行业持久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一些政府部门打着"规范行业行为"的大旗,却干着"圈钱分羹" 的买卖,能琢磨出个什么职业资格认证、专业水平认证等诸如此类认证的,就亲自操刀或与其它单位合作面向社会推出收费、培训、发证的系列服务。管理上又交叉重复,反而降低了其权威性,不利于正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培训机构有课时才临时聘请讲师,而往往由于客户压的价格太低,除了必要的开支,为了节约成本自然会请一些三四流的培训讲师授课,结果是水份十足,差强人意,甚至有的客户接受完培训以后要求退款,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从而造成客户对培训机构难以改变的蔑视。而这样的培训机构终究会成为竞争中"坐冷板凳"的替补角色,甚至被市场遗弃。培训机构与培训讲师双方的合作大都是临时合作,讲师讲完一天的课就收一天的讲课费,讲完课、收完钱讲师就走人,一般都不会再与培训机构坐下来就这期培训课程的改进加以探讨。而一些培训师在一段时期内往往接受多家培训机构的邀请,每个月的行程排的满满的,这种疲于奔命会造成培训师缺乏进取精神和发展动力,由于群体严重封闭,吐故纳新明显不足,自身没有了沉淀,讲课自然大打折扣,同时很多培训师为了迎合培训机构的宣传需要,大肆夸大自身的背景,而这些公开的诱人"背景"与其讲台上的表现大相径庭,要么基本功不扎实以至常常出现低级错误,要么以互动、体验为借口用一些浅显的、不必要的游戏和分组讨论消磨培训时间,要么以不同的包装重复大量相同的内容。使得受训者不仅没有学到着实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长此以往会滋生培训“恐惧症”、“厌恶症”,对企业和个人都非常不利。我的学生所在的企业请过一位老师上课,这个老师有个打响指的习惯,说两句话就重复这个动作,害得做在前排的学员,只要看到这个老师上课就害怕。

    目前在国内除去屈指可数的几家规模较大的培训机构外,其它培训机构的日子大都不好过。从宏观角度说,这也是培训机构过多的必然,从微观的角度说,很多培训机构在自身的经营思路上普遍存在问题。为此,首先要规范和整顿培训市场秩序,成立民间培训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则、高效整合行业资源。构建被广泛认同的、规范行业行为的行业标准,从培训机构、培训讲师、培训课程等方面建立系统而权威的评价体系。提高培训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慎重筛选培训课程。培训机构要经常扪心自问:假设自己是客户,会满意这个培训课程吗?直到做出并非自欺欺人的回答。这样不仅有利于培训课程的筛选,更有利于培训课程的完善和创新。培训机构筛选讲师不能只看讲师的所谓"背景",而是应该找机会观摩讲师在讲台上的表现。培训机构筛选讲师时应注意讲师在"表演"和"思想"两个方面的素质倾向,"表演"是培训的包装,强调培训课堂上的表面效果;"思想"才是培训最有价值的内容,强调培训结束后的持久效果。对于社会接触层面不高的学员,讲师更要强调"表演"的当场效果,对于社会接触层面较高的学员,讲师则更要培训的"思想"价值

    大部分的培训中介无论从资金实力、讲师的综合实力、课程研发能力以及市场推广都无法与知名的培训机构相比。这正是制约培训中介回归培训实质的最大的困难,在目前的环境下,要改变这种格局还任重道远。本人曾经在证券行业工作多年,象证券咨询机构设立的必备条件,最低自有资金限额、若干名持证的注册分析师,我觉得培训咨询机构的设立也应该可以借鉴以上条件,也正是结束培训中介让培训归位的一个突破口。所幸的是,今年下半年,上海作为全国试点,将率先举行国家培训师资格考试。这次考试分助理培训师、培训师和高级培训师三个等级,对应试者设有学历、教学经验等要求。培训师考试的市场导向作用,值得肯定。通过考试,给培训师定级冠"冕",能够提升培训师素质,完善培训师队伍,促使培训市场走向成熟。

   (德隆,职业培训师、证券分析师。拥有8年的大客户营销和管理经验,在金融证券投资方面有着丰富的实战操盘和市场研判能力,已在营销管理专业杂志发表文章30多篇,擅长潜能开发、专业推销、营销渠道、分销和市场策略管理的培训。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email protected]



人力资源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人力资源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