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企业营销 - 从战略高度看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

从战略高度看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

浙江经济发展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全面转型,正是商贸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流通功能有效发挥的有利时机。浙江要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流通领域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多元经济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各类经济主体基本形成,流通产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商贸流通产业已成为市场化资源配置程度高、活力强、发展快、特色鲜明的重要产业。2003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7.1亿元,同比增长10.9%,居全国各省市第4位;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159.3亿元,占GDP12.3%,是服务业中最大的产业部门,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协调发展。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浙江商贸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流通产业总体竞争力不高,商品流通产业化的水平较低。一是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虽大不强。2003年,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5591亿元,其中,前十大市场就占了26.4%;大部分市场还处于摊位经营的初级流通形态,组织化程度低,在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的冲击下,其功能和作用将受到更大的制约,竞争力逐步衰减。二是传统百货业不大不强。除了杭州大厦购物中心等少数几家百货商场外,省内其它的百货企业销售规模和赢利能力都增长不快。2003年,浙江限额以上百货商店的数量和销售额占限额以上零售贸易法人总数和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7.4%和23.8%,比上年分别下降了4.4%和7.9%。三是连锁经营企业又小又散。全省有超市门店近3000个,分布在1300多个乡镇,但普遍规模较小。2003年浙江规模最大的连锁企业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销售总额为16亿元,仅为全国最大的连锁企业上海百联集团连锁销售额485.2亿元的3.3%。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引导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认识流通,发展流通业,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协调,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和发展商贸流通业。

  一、从全局、战略层面审视浙江商贸流通业的现状

  浙江作为经济强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900美元,正是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的大好时机。随着浙江城市化战略的不断深入、浙江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及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零售业市场的全面开放,浙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目前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已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

  (一)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调整不适应。消费需求量和需求结构通过流通的功能发挥,引导并决定着生产量和生产结构。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流通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浙江正面临着经济结构全面调整优化的重要时期,但流通产业仍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产业构成比例来看,2003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7%,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低12.9个百分点。其中,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占GDP12.3%。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已高达70%左右,商贸流通业已占到整个GDP的16%左右。就发展趋势来看,包括商贸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比率,已从1995年的37.6%下降到2003年的33.6%;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1995年的13.4%下降到2003年的12.3%。2003年,商贸流通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1.1%,比1995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这种趋势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趋势极不协调。就“浙商经济”而言,目前浙江在外经商人数达500多万人,总投资达6000多亿元;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达30多万户,产值8270亿元,出口创汇1211亿元,一些重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商占了188席,其中10强,浙商就占据了4席,最具竞争力的50强中,浙商占了28强。与之相比,浙江的现代流通业就相形见拙。2003年,全国连锁企业前10强中,上海占4家,北京2家,江苏、广东、山东、辽宁各占1家。浙江最大的连锁企业宁波三江排第53位;其他5家在连锁100强的位置是:温州人本第60位,余姚华联商厦第68位,慈溪慈客隆第71,浙江高邦服装连锁第86位,绍兴供销超市第95位。2003年零售100强中,浙江零售企业仅占4家,分别是杭州大厦购物中心第65位,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第67位,杭州解百集团第77位,百大集团第83,较2002年排名分别下降了9、5、14、13位。由此可见,浙江流通产业发展与浙江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二)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加快经济循环不适应。流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加快生产企业的商品向消费过程的转化。加快流通速度,有利于节约时间,降低交易成本。但是,浙江社会物流成本较高,物流水平滞后于制造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制约提升浙江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2003年浙江社会物流总成本为1918.6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0.4%,略高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日本1997年,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已降到9.6%,美国2000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也低于10%,欧洲为10%左右。就商品流转速度来说,浙江流通环节的商品周转慢、库存率高,流通效能较低。2003年浙江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次数为3.26次,而日本达到15左右次,沃尔玛等大型连锁企业甚至可以达到20-30次。从库存率看,浙江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库存率为3.6%,与美、德、日(大约为1.14%-1.29%)相比高出近3倍。从流通方式来看,浙江商品流通很大程度上依托商品交易市场,由于商品交易市场属于商品流通的初级交易方式,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交易行为不规范、缺乏创新意识的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浙江,应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来与之相适应。

  (三)与提高消费率、扩大内需的要求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不适应。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有着强劲的作用,据专家估算,目前投资每增加1%,可拉动我国GDP上涨0.2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拉动GDP上涨0.87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而消费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与1991年相比,2003年浙江投资贡献率由31.1%上升到49.4%,消费贡献率由56.7%下降到46.5%,这种投资与消费的失衡状况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宏观调控,加上浙江经济发展受能源、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制约,固定资产投入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更加重要和紧迫。这就需要扩大市场,需要采取现代流通方式。而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从以满足基本生活保障为主,逐步向追求环保和安全,满足个性化、时尚化、舒适化消费等方向转变;消费行为从单纯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向追求质量、品牌、服务等商品的延伸价值转变;消费场所从满足基本购物功能,向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转变。而浙江商贸流通现代化程度不够,大多数流通企业处于“小、散”状态,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企业营销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企业营销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