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职场人生 - 你“停滞”了吗?职场如何突破停滞

你“停滞”了吗?职场如何突破停滞

   一、什么是“停滞期”

    “停滞期”这个概念是由Ference提出的,他认为所谓的停滞期就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某一个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里,个体所能够获得的进一步晋升机会的可能性非常小,此时职业生涯即进入一个相当长时期里无法提升的状态。

     随着对停滞期的不断深入,停滞期的定义也在被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美国学者朱迪丝•巴德威克按照停滞的不同形态,把停滞状态分为结构型、满足型和生活型三类。当代社会所指的“职业高原”被定义为“结构型停滞”,主要表现为晋升的停止,内容包括:

    1、 个体在职业发展上接受进一步挑战、增加和承担进一步的任务和挑战的可能性很小;

    2、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上处于一个职业变动相对缺失的时期,并且与个体的工作晋升和变动密切相关;

    2、 职业高原一般被视作个体在职业生涯的峰点,是职业发展“向上运动”中工作内容、责任、挑战、压力的相对静止或者终止,是职业生涯发展上的一种“停滞期”;

    如果处于职业生涯发展上的“职业高原期”的时间过长,对于个体来讲就势必会出现许多负面的问题,例如对于工作,特别是对于工作的前景丧失信心、对于工作内容和成果缺乏激情、工作效率的显著降低、产生离职的念头等。

    造成结构型停滞的原因是由组织的阶层或结构所造成的。表现为晋升的停止。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越向上职位越少,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努力向顶端爬升时,更进一步机会也越来越小。但是即使我们都清楚这个原则,我们仍希望能突破各种障碍,去成为那些为数极少的高层领导之一。在一个大型的组织里,管理者和专业人员难免受到触动而想不断地向上爬,一方面许多利益诱惑摆在面前,另一方面是彼此间的竞争使然。

     结构型停滞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同的是,由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在转型的过程中的政策因素,在今天或未来人们会比预期的时间更早地陷入结构型停滞。时下结构型停滞在党政干部和国有企业管理者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未来中国10-20年内结构型停滞会给组织带来大量的问题。

     满足性停滞多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身上,尤其是业务稔熟的专家水准的人,他们通常觉得没什么好学的了,因此感到非常乏味。从事技术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也会频繁出现停滞情形,举例来说,当一个具有高超技术才能的人被提升为技术主管以后,除非他学过管理方面的技能或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否则就不会升到更高的职位。还有市场和技术的迅速变化也把经理们送入停滞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技能会逐渐偏离公司的核心目标。

    满足型停滞几乎是小型机构或家庭企业中员工的“必由之路”。 对他们来说,结构型停滞永远不会出现,因为晋升对他们可能没有太大意义。在大型组织中,结构型停滞往往在所难免,但满足型停滞则不然。组织可以通过轮岗和培训,改变他们的工作内容,使他们接受新任务和新挑战的机会,保持工作的新鲜感。

    组织中的员工除了过职业生活外同时还要有个人的生活,工作与生活间的潜在冲突对职业的影响甚至超过个人发展目标对职业的影响。正象诗人卞之琳的名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所描述的迷茫,在生活中赶路的人常常没有时间看风景,因而缺了一份从容与适意;看风景的人常常无需赶路,因而少了一份紧迫与热切。在拼命工作与享受生活之间,人们很难找到一种平衡。如果工作成了生活的重心,只要他们工作春风得意,工作即是他们自尊和自我肯定的基础。可是工作的压力,失败的沮丧和挫折感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每天朝九晚五,周而复始,千篇一律人们就极易陷入生活型停滞。

    陷于生活型停滞的人,常常觉得自己就象掉进陷井一样进退维谷。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突破这种近乎绝望的桎梏,他们害怕尝试。除非生活发生了出乎意料的变化。你被解雇了,于是你的整个事业毁于一旦;孩子们纷纷成家立业,你感到孤单寂寞,更糟的是你失业了;你退休在家,你会无事可做,但你的个性使你忍受不了这种无所事事,或是入不敷出;你离婚、丧偶,你的爱侣身患重病;也可能你一夜之间成了孤家寡人,既当爹又当妈,独力拉扯孩子,用一半的收入应付双倍的责任。其实有很多事都会使生活重新开始,也许一笔飞来横财就会给你带来巨大的、适应不了的变化。你继承了一笔遗产或买彩票中了头奖,但仔细想一下,你就会觉得这笔财产更像是一场灾难,突然,你面前摆着一大堆选择--实际上是全新的生活。这些变化不仅是可能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当事情真的发生,全盘皆变的时候,你必须重新开始生活。

    生活型停滞的影响比较其它类型更加深远、广泛。从中年开始,有人安于现状,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己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大多数人都会感受到生活型停滞,而要突破这个障碍,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己到达了某一点后,会不会快乐。

    每一个人都会陷于停滞,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处理的方法。处理问题的第一步都一样,对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要面对事实 。停滞现象必须被确认,它所产生的问题也必须被提出。由于生活中的停滞不可避免,故此在心理上加以接受极其必要。但是当停滞造成工作、人际关系或生活失去平衡时,空虚情绪就会使人们丧失活力,剩下的只是一些责任而己。

    二、你遭遇“停滞期”了吗?

    对于所有渴望事业发展或晋升的人而言,"停滞期"是一个需要特别重视的时期。当人们认识到事业的攀登已经到达终点时,会感觉非常沮丧。当他们把青春和身心奉献给工作时,他们会觉得组织的这种行为是一种背叛,一种对诺言的背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随停滞而来的严重失望,常常是由我们对生活的看法过于乐观所导致的。

    “停滞期通常是针对领导重视却又没有升迁发展前景的管理者(或者其他任何员工)而言。”“几乎所有人早晚都会自然走上结构性的停滞期,因为升得越高,职位越有限,这种现象在层级式的组织中尤其明显……20年前,结构性的高原期或许发生在四五十岁的人身上,今日这种事情却冲击着三十来岁的人们……许多人未到达其能胜任的层级就停滞不前了。”

    我们都深深地懂得,完成一件工作所能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从20岁到40岁,我们处在一个不懈奋斗的时期,希望抓住长远的机会。每一个成功阶段带来的是更多的责任和更深的认识,它不过是下一次成功的准备阶段而己。到了40岁,少数意志顽强的人将获得进入高阶层的机会,而其余的人则陷入停滞。他们不再得到重要的晋升。50岁之后,少数人的野心更大,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是个“知天命”的时期。“瓶颈”(BOTTLENECK)一般用来形容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个阶段就像瓶子的颈部一样是一个关口,再往上便是出口,但是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也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瓶颈处。

    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把成功定义为得到更多的东西:更多的权力、更多的金钱、更多的责任和更高的名声。许多人认为可以不断地获得成功,而当这种成功的期望不断实现时,我们也萌生了更多的期望。

    一个未成年的人,天天盼长呀,长呀,快快长大成人。这短短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仿佛是一生中最长的,也是最富有幻想和期盼的年月。离开校园生活,踏上工作岗位的最初几年也许是一生中最自由、最浪漫蒂克的时期,因为那是经过十几年,乃至二十年的努力才换来的终于摆脱了成人家庭束缚的完全独立和自由的生活。这也是个繁忙的“季节”,要在新单位与领导、与同事处好关系;要尽快熟悉业务,为事业奠定基础;要择偶、要结婚,要安排筹备新家庭、新生活;要迎接新生命的诞生,要学习当父亲和母亲......在经过了若干年和繁忙和紧张之后,生活已被梳理得有条不紊,一切都变得那么准确、有板有眼。换言之,中年人在这个时期陷入了这种业已形成的生活惯例,陷入了中年期的困惑之中。鲍伯•班福德(Bob Buford,2002)在《下半场赢家》中指出,所谓的“停滞期”就是既没有成长也没有衰退,只是存在于一个不满足的环境中。

    很显然,这种感觉必然会反映在工作效率上,“无为怠惰”正在扼杀你的生命,你的创造力、进取心和希望都会枯竭,从而也影响了整个组织。加之公司无法坦诚地让员工们了解,停滞己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问题变得日益尖锐。组织不能永远愚弄所有的人,必须把环境的变化真实地讲出来,如果存心侥幸,反而会造成员工的忿怒。如此生产效率肯定会降低,许多人将不再工作,但仍占着位子。

    我们有时候就象被现实驾驭的驴子,欲望就象吊在现实鞭子下的胡萝卜,现实的鞭子却又在我们头高悬,不管我们跑得多快,我们永远也吃不到胡萝卜。可一旦我们放弃幻想,我们就会发现那根从未注意到的鞭子。大多数人首先看到的是他们做不到的事情,他们永远无法获得的地位。他们应该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及,这是认清自己的第一步。

    停滞带来的困惑每个人身上都有。只是程度的不同罢了。对自己期望高、要求严格的人会反应更明显。

     停滞的征兆:

⑴. 逃避作决定。
⑵. 不愿冒险或尝试新事物。
⑶. 谈论你即将要做的事,却从来没有去做或认真的完成。
⑷. 同一件事跟朋友说了好几个礼拜。
⑸. 停止成长,也没有学习的欲望。
⑹. 失眠。
⑺. 经常为小事感到愤怒。
⑻. 生活方式支离破碎。
⑼. 老想着提早退休。
⑽. 不愿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容许环境或其它人左右你的生命、决定和方向。
⑾. 失去对将来的热切和期待。
⑿. 莫名的焦虑。

    当我们考虑停滞现象时,我们通常着眼于结构型停滞,也就是晋升的停止。晋升总会停止,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量成功的涵义。成功的涵义必须扩大,除了那些能排除万难进入高阶层的少数成功人士,它还应该包括那些持续求知的人,保持产出的人和不断改进生活的人。我们的成功观念必须转变,应该让人们能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感到“成功”。

    认清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个人和组织如何面对停滞期,如何适应,需要有哪些实质性的改变。朱迪丝•巴德威克这方面提出许多建议,中心思想是:

    组织必须改变它的文化,以使不再晋升的人能够通新的挑战来获得新的尊重和成功。

    管理者必须真诚和表示支持,以使停滞的员工了解他们的处境,并且能感到自身的价值,继续受到激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式的优胜劣汰的机制,看似科学实不足取。

    个人必须直面问题,放弃不切实际的雄心,并以积极的态度树立切实的目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固然可嘉,然只有可行才更可贵。

    陷于停滞的人必须寻找或创造合适的新的机会,以从中建立自尊。因为当人们无法从奉献中获得满足和刺激时,就会感觉到停滞。他们必须重新审视从奉献中得到的东西,只有内心拥有新的动机,未来才会充满新的希望。如果我们在停滞的征兆初现时,就能试着“动起来”,给自己一颗年轻的心,我们都将跨过这个高原的困扰,在下半场赢得更精彩,让人生各个阶段都过得更有活力,更有意义。

    三、晋升停滞并非全是彼得原理

    我们暂抛开企业政治,人际关系等复杂的社会因素,客观上说造成个人晋升停滞原因有两个。一是个人能力有限,无法胜任更高层或性质不同的工作;二是没有可供晋升的职位,这是最重要的因素。许多优秀的人才升了一个阶层之后,不管他如何努力最终还是发现晋升无门,也只好就此打住了。

    我曾经和一位在清华读EMBA的人聊过,问他为什么要在三十几岁的“高龄”来读这么辛苦的书。他坦言,“是为了越过一些层级”。他原来的单位很保守,论资排辈,他工作了十几年,却仍然只是个小科员,参与不了任何重要的事情,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而对自己比较适合的中高级管理位置又是那样遥不可及。他的许多同龄人都逐渐变得懈怠和颓废起来,但他却绕过一些也许是永远都越过的层级,直奔“主题”。虽然MBA的课程读起来很辛苦,但他却乐在其中,因为他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不久前,我得知他离开了原单位现在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年薪超过20万,而他原来的年薪只有不足2万。他表示他并非完全为了薪资才离职,更重要的是,他虽然辛辛苦苦地读完了MBA,他在原单位依然故我,无法得到重视和提拔。

    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彼得原理晋升到无法胜任的地步,而是根本就无法晋升,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人从完成教育进入就业市场开始,停滞于某个职位很长时间,许多人经济极其富裕,可就是无法晋升,这种人在未来会越来越多。

    虽然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繁荣,丝毫没有停滞的迹象,但与二十年前已大为不同。二十年来,由于急需决策和管理人才,许多人晋升很快,有的简直平步青云。组织增长过于迅速使得管理阶层的工作与中层主管产生了极不正常的扩张。除了规模的膨胀外,随着国内企业与国际的逐步接轨,以及国内政策和法律环境和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高阶层岗位,如人力资源总监,网络主管,财务总监,首席执行官等等。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外围事务如战略规划、法律顾问、公共关系、营销策划这些在七八十年代国内闻所未闻的事也纳入了组织内部,各种相应的的部门纷纷设立,提供了许多全新的主管和经理职位,一些有学历背景的青年因而得以直线上升成为“白领”阶层。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这种不太正常的快速晋升持续了将近15年的时间,因而反被大家认为相当正常。许多人刚获提拔就想着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表现在党政干部就是“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把是否做官,官阶大小,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尺度,把升官晋级当作自己从政的唯一追求。一旦当官就不愿“为民”,一旦上去就不想下来。有消息说,在不少“下”的干部中,轻者无休止地要求组织说明缘由,解决实际问题;重者无理取闹,滋事生非。某县一县长被降职为局长后,半年不曾露面,最后被开除公职。

    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组织金字塔结构因中级主管的膨胀而变了形,各个机构人满为患,效率低下,政府臃员充斥,人浮于事。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平级调动已经是很不简单了,弄不好就有被降职的危险。许多人可能遭遇过多次短暂的停滞,但最后还是落入永久的停滞。只要他们仍在原来的组织,尽管负责的工作有所变动,但是责任、地位、金钱和权力都没有增加。

    文凭贬值还有中关村某软件公司招聘一基层项目主管,月薪不到3000元竟引来5位“海龟”角逐这一职位。(注:海龟“海外归来”简称的谐音词,用于指在国外留学或工作,拥有高学历或资深工作背景的回国工作或创业的人员,这些人被统称为海龟派,与之相对应国内本土成长起来的,没有留洋经历的专家学者或有一定成就的人被统称为“土鳖”。国内某经济学家曾预言“海龟上岸,土鳖完蛋”,在这里我对这句话理解为:由于“海龟们”具有竞争优势,“土鳖们”都将陷入结构型停滞。但上述消息也意味着海龟们同样好景不长,难逃停滞的厄运。)这些现象说明了彼得原理所谓人一直可以上升到他不能胜任为止的直线晋升已经不存在了,更多的是与之截然相反是许多人无法晋升到他足以胜任的职位就停止不前了。

    “彼得原理”早已人人耳熟能详,彼得公式的基本表述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一个人总趋向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一个人被提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后,如果他们继续胜任,将进一步提升,直至达到他们所不能胜任的位置。结果本来可以在低一级职位施展优秀才华的人,却不得不处在一个自己所不能胜任,但是级别却较高的职位上。并且要在这个职位上一直耗到退休。这种状况对于员工和组织双方来说,无疑都没有好处。

    这个曾被西方人评价为可以和科学史上牛顿、哥白尼发现相媲美的、最深刻的社会和心理学发现,成立的前提是组织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层级和职位。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组织能够作到每个有工作业绩的人都能得到与其相应的职位。

    在现实的层级组织中,彼得公式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停滞的人都想知道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是不是认为他已经升到了难以胜任的位置。我们也常用“到头了”、“占着茅坑不拉屎”、“不劳而获”来描述他们,这些语言都隐含着彼得原理的观点。而事实上许多陷于停滞的人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成绩都很肯定,而且相信有能力担当重任。很多人由于太相信彼得原理的鬼话,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我真的陷入彼得公式吗?”仿佛自己头顶上真有一个玻璃屋顶,有光明,没前途。

    每个组织都有杰出人物,平凡之辈和失败者,人群的枣核结构决定了成功者与失败者永远是处于两端的少数,平凡之辈却占人群的中间的绝大部分。彼得原理的可恶之处在于他把平凡的人都看成失败者,典型的停滞之所以危险在于许多原本具有创造力和产出的人觉得自己不被重视,遂变的不再积极进取,而其它人也认为他们不能再创造价值。这些人被其它人孤立起来,不委以重任,不征询其意见,他们渐渐的下滑到失败者的行列。

    与彼得原理完全不同,我们认为如果停滞者如果没有受到人为压制,无情打击,他们仍能保持产出和活力,依然能够胜任工作。因为他们还受人尊敬,拥有自尊。停滞期是个人生涯中的正常阶段,它是竞争的结果,每个人迟早都会碰到。今天能升到中级主管的人大多数有能力承担重任,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当然彼得原理有时候也对,那就是这个组织的文化有问题,例如任人唯亲或拉帮结派。要不就是领导有时候难免犯错误,提升了庸才或蠢材,这种事例在当前许多落马贪官的供词里不难找到。

     关于结构型停滞

    七个重要的观念:

    1) 它是无法避免的。

    2) 每个人都会遇到。

    3) 它是事业历程中的正常阶段。

    4) 停滞者的年龄将越来越年轻。

    5) 组织的结构是造成晋升停滞的根本原因。

    6) 停滞人口的比例决定于全体人口的素质和经济因素,个人无法改变。

    7) 除非晋升成为组织或个人生活中最主要的激励因素和目标,否则结构型停滞不至于造成严重问题。

    两个对策:

    其一,对于个人,他给自己提出一个座右铭:“身为人类家庭中的一名优秀成员,我发誓要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并透过言语或行动实践我的主张。我发誓我个人的一举一动或所有决定,都将朝着提高生活品质的目标迈进,而不是向上攀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地位。”

    其二,组织要为个人提供创意性工作,使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保持一个平衡,组织环境能给员工提供足以使之愿意留在胜任的职位上的条件。这样,员工才能够选择根据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兴趣来工作,而不是为了追求提升而工作。

    三种选择:

    一、 放弃。留在原地或平级调动,跳槽另谋出路;

    二、 自得,其结果必是陷入满足型停滞,干一些自认为聪明的蠢事;如彼得所讽刺的:把撞死的狗漆成黄色,作为交通警告标志。

    三、 努力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结果势必在愿望不能实现时陷于沮丧和郁闷之中。 不幸的是,人们的选择多是最后一种。

    四、改变自我,突破停滞的关键

    人,一旦降临这个世界,便陷入动荡不安的境遇之中。悲哀、愤怒、忧虑、愧疚和烦恼可能会不间断地困扰着每个人,给人们的精神套上沉重的枷锁。面对现实的挑战,您能抵御消极情绪的袭击吗?您能征服烦恼吗?您能够主宰自己吗?回答是肯定的,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您的认知评价系统。

     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外界刺激的大小。刺激大,烦恼大;刺激小,烦恼小。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中间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您自己头脑的加工。例如,面对火车晚点这一不良刺激,有的人大发雷霆,急得团团转,焦躁上火;有的人到服务部买点东西吃,坦然等待;有的人坐在候车室给朋友写封信,充分利用时间。很明显,这三种不同的反应,绝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他们对同一刺激的不同态度决定的。火车晚点绝不会因为你大发雷霆而改变。可见,仅仅是环境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而是我们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应的选择。也就是说,事件本身没有压力----它们是否使我们感到紧张、有压力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看待它们。

    如果您选择悲伤的事,浑身会充满凄凉的感觉;如果您选择恐惧的事,您会感到毛骨悚然,浑身冒冷汗;如果您选择生病的事情来思考,自然会愁容满面:如果您选择令人喜说的事情来思考,定是眉飞色舞;如果您毫无信心,失败会接踵而来……总之,我们必须运用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作为自己生活的“上帝”,你每天、每个小时都可作出自由的选择。停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努力调整,就能摆脱困境。相反,如果消极逃避、拒绝承认,只能使情况越变越糟。

    世事万物处在不确定的永恒的变化之中,而改变则是对应这种不确定性所做的最好的反应。有些人认为不能克服环境的局限性而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或惧怕接触不熟悉的事务,或为责任感所麻痹,或因缺乏自信而被动认命,不肯做应有的变革。因为他们发现照原样生活舒适宁静。他们偏好的生活是建立在重复而可预期的安全感之上的,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完全掌握了生活。这种生活不会让人进步,因为它的本质就是重复。

    大多数人需要某种程度的安全感,但同时也需要一点风险,稳定与挑战是人生的基调,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二者各自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我们寻求稳定,以使我们充满勇气接受生活中的挑战。这样既能知道自己如何生存,又能感受到个人的成长。

    不论我们的工作多么成功,它的重要性与我们倾注的精力都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作些调整。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来视为重要的东西己不再重要了,成功的机会也逐渐地减少,所以我们应该建立新的成功观念。如果我们沉迷于事业第一而不调整价值观,最后终将失意地僵死在过去的时光里,就此停滞。

    人生并非永无止息的高潮迭起,虽然我们可以达到高峰,可一旦目的达到,就难以为继。而成功后的安全感将原有的兴奋与刺激化为了满足现状的安逸。正如结构型停滞需要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同,生活型停滞则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机会有所抉择。

    由于我们通常以角色来衡量自己,因而认为换个角色就可以摆脱停滞。但换个角色并非唯一的选择,我们不是角色的组合。当我们处于停滞时,必须视之为价值转换期,认为这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它能把我们带向人生的新阶段。处于停滞,就象登山者处在半山腰时,面临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通往山顶但无法走通,一条通向另一地方。根据这一观念,停滞正是我们深思、反省、变化的机会,是人生的休耕期。它让我们趁机自我检讨,使我们有机会以想象不到的方式再成长。

    持续的改变促使我们的心理成长起来,只有不断地面对问题与冲突,才能使我们日益成熟。不盲目地把自己同别人做比较,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觉。常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鼓励自己,从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所有人都需要过一种有意义、有目的的生活,当人们知道了目的所在,人生就有了方向和意义,对这些人来说,人生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空白,也没有停滞。

     突破停滞的关键是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责任感需要灵活和适应性的策略来辅佐。这些策略包括:

    1. 让目标合理起来。

    有位因车祸而致残的年轻人问心理学家:“你认为我还有前途吗?”心理学家回答道:“如果你想当个跳高运动员的话,那是没有前途了;如果你想做个有作为的人话,那就还大有前途。”就这位不幸的年轻人而言,他合理的生活目标,已经在意外中突然改变了。如果他以当运动员为生活目标的话,那他一定会非常的忧虑,因为他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的运动了。所以对这样的人而言,重新建立合理的生活目标,找一个适合自己而又喜欢的工作,会增加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会因看到希望和前途而重新振作起来。

    2.把事物看成是非黑即白。

    遇到不愉快的事,要从好处和积极方面着想,以微笑面对痛苦,以乐观战胜困难。

    3.不要拘泥于自我这个小天地里,应该置身于集体之中。

    多与人沟通,多交朋友,尤其多和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人相处。这些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人会使你更多地感受到事物的光明和美好。研究人的性格、行为特点及类型,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4.尽可能地使生活有规律。

    按时起床、按时就寝、按时学习、按时锻炼等,有规律的活动会简化你的生活,使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别的事情。而多完成一件事,就会使人多一份成就感和价值感。

    5.要善于向知心朋友、家人诉说自己不愉快的事。

    当处于极其悲哀的痛苦中,要学会倾诉。另外,多参加文体活动、写日记、写不寄出的信等等,都可以帮助消除心理紧张。避免讨价还价,用极力的承诺,以求得跳出自己目前的困境

    6.通过分析公司目标、特点和战略来提高自己在公司的价值。然后推算如何才能为公司做出具体的贡献。

    7. 一旦你对现在的工作驾轻就熟,就要申请新的任务或承担新的挑战。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

    8.不要等着别人对你的工作的评价。

    每隔三个月和你的主管会谈,直接听取他对你如何改进工作的建议。接受意见时心胸要开阔,要把它作为学习的机会。你在为自己争取时间。主动寻求反馈显示你虚心好学的态度。

    9.将你的成绩和进步记录在案,总结时就能对自己一目了然。

    通过在单位的积极表现,增加你的知名度,使你成为核心成员。多帮助他人,使你更受大家欢迎。

     10.学习新知识,与现在的科技保持同步。

    网络时代的今天,需要我们用互联网知识来武装自己。

    11.2到5年变换一个工作。

    有时横向的变动比晋升对你的事业更有利。拥有创业者的决心,选择挑战最大的岗位。

    12.对自己面临的挑战充满自信。

    重新自我定位,考虑更远大的前景。如果你现在的定位不够成功,不妨观察一下你身边的其它机会。寻找自我 ,因为“自我”并非隐藏在你的内心深处,而是在你无法想象的高处,至少是在比你平日所认识的“自我”更高的层次里。

    能够成为你自己本身的导师与典范的,惟有发自你的天性。惟有自己,才有资格成为自己的导师和内心的解放者。

    五、结 语

    突破停滞的四项基本原则:

    你必须知道你是谁。

     你必须知道你想去哪。

    你必须知道认清影响自己的重大时刻。

    而且你必须拥有反叛的态度。

    单凭遵照这些原则,你可能无法达成目标,不过,没有这些原则,你就不能控制个人命运。现在是中国有史以来,人们可以真正选择自己想要变成怎样、想要做什么、想知道什么,以及想去哪儿的年代。这是一个一切都有可能的年代,在这个时代里,个人、企业、组织、政府及社会能改写一切、能走进未来,成就所想象的一切。

    生活从未这么轻松过,也因为如此,所以生活也从未这么艰难过。当我们经历大的生活变迁时,总会不停地发牢骚,恐惧不折不扣地困扰着我们。 “如果我无法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就会孤独无助,会流落街头,我会变得一无所有,甚至会发疯!”这个时候自我安慰 “有机会”之类的言词统统变成了骗人的鬼话。

    我们现在谈的是感觉,不是事实。如果颓丧感控制了你,你就会感到恐慌。如果你意识到你的情形好象正点燃一根很短的导火索,那么正视某些感受还来得及,你要搞清自己的情况,就得安静下来不受干扰。接下去就要正视和处置这些具体的感受了。

    如果你惯于先控制住感情,然后开始用行动来摆脱困境。当你处于极端的困境中时,你需要对付的情感问题就严重得多了,有时花费的时间会很长。每一次变化都令人心烦,但这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你已证明自己面对变化游刃有余了。

    如果你无法打造自己的未来,不管你要不要,别人就会取代你。记住,你追求的是你的命运,不是我们的命运,而且你最终要取悦的人是你自己。不管是企业、学校、政府或家庭,组织若无法将内部不断浮现的不同未来加以组合,形成全体共享的目标,就会丧失掌握未来的权利。

     当你意志消沉时,你会感到只有目光短浅的人才知道幸福,同时思前想后,想搞明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你真的看破红尘,就应使痛苦缩短到今天为止。调整每个晚上的情绪,为一个美好的明天做准备。

    最后,再送你一个流传很广很久的寓言,作为结尾吧!

    一只老猫见到一只小猫在追自己的尾巴,便问道:“你为什么要追自己的尾巴呢?”

    小猫回答说:“我听说,对于一只猫来说,最为美好的便是幸福,而这个幸福就是我的尾巴。所以,我正在追它,一旦我捉住了我的尾巴,便将得到幸福。”

    老猫说:“我的孩子,我也曾考虑过宇宙间的各种问题,我也曾认为幸福就是我的尾巴。但是,我现在已经发现,每当我追自己的尾巴时,它总是一躲再躲,而当我着手做自己的事情时,它却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

    -----本文摘自《突破停滞:职业心理自助手册》翁国旗/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翁国旗,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职场人生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职场人生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