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快讯 - 商业道德缺失 一块不断长大绊脚石

商业道德缺失 一块不断长大绊脚石


 
   在“疯狂”的电视购物节目席卷大江南北多时之后,政府的“禁播令”终于姗姗来迟。
 
     8月1日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的决定对减肥、丰胸、增高、药品、医疗器械等五类电视购物节目限制播出。原因是这几类电视购物节目严重误导消费者,民愤极大。
    作为中国经济生活中层出不穷的骗局之一,“不良”电视购物的利益链条并不隐蔽:趋利的经销商、投机的电视购物公司、失责的媒体、缺乏自律的某些名人构成了这个链条的整体。然而在众多对以上个体的指责中,人们更需要追问—是什么促使此类事件在我们身边屡屡上演?为什么总有人愿意参与这个并不体面的游戏?
 
     在理解和认识以上问题的性质时,我们通常将之看成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正常”现象,同时冀望未来法规健全时将会得以规范,却很少看到经济体制变更背后道德层面的缺失。准确地说,中国商业道德的塑造已经完全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其实正是中国商业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动因之一。
 
     30年前开始的中国改革,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以经验主义的审慎心态和实用主义的方法来摸索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这种探索一度是成功的,但现在正遭遇瓶颈:经济发展很快,但商业道德的建设迟缓,于是渐进式的改革—其内在的要求是各个层面均衡发展—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于是经济越发展,商业道德滞后性也越突出。中国的经济由此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市场经济和利润直接划上了等号,商业行为的动机变得单面和功利且不择手段。而在经历过种种欺骗之后,很多人开始呼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进程要加快,期望通过“严刑峻法”来规范商业行为。但是,法律只能是最终的底线,整个商业社会的良性运转,商业道德才应该是真正的规范和润滑剂,是跟法律联系颇紧密,但是超越法律之上的行为约束。遗憾的是,很多人忽视了商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甚至现在已经鲜有人提及。
 
     就结果来看,与缺乏市场经济法制相比,缺乏商业道德的负面效应似乎更大,因为它常常能以更荒诞的方式浸入社会的肌体。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第四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甚至出现了水平直逼职业运动员的“智障”足球选手,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再次验证了缺乏商业道德的可怕。之所以把此事也列入商业道德而不是体育精神的范畴,是因为对参与者来说,体育比赛其实是一门生意,其中存在巨大的商业利益,所以才会有正常人有组织的甘愿假冒“智障”的行为。
 
     另一方面,缺乏商业道德还会造成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比如,“欧典地板事件”中,最大的受损者其实是中消协以及其费劲心力构建的“3.15标志”认证。在央视公布的一个令中消协“尴尬”的调查结果中,84%的被调查者认为消协认证“3.15标志”误导消费者;61%的人表示“欧典地板事件”后,再购买商品时遇到“3.15标志”,不再信任。事件的直接后果是中消协秘密叫停了“3.15”标志认证(详细情况见本报上期报道)。同样,相信在被虚假的电视购物欺骗后,消费者也会迁怒于一些政府行政部门的失察吧。
 
     因此,对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加强商业道德建设迫在眉睫。其最大的意义是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内省”的力量,这既有利于减轻社会失范的冲击,也能避免政府陷入疲于奔命的“见招拆招”中。消除企业的造假行为,可以靠法律严格管制,也可以靠商业道德的自我克制。也许,换一个角度看,在经过长期的道德教育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才会走向真正的健康。
 
  
创业快讯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快讯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