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择业策略 - 大学生就业:困局如何破题

大学生就业:困局如何破题

交流缘由

 从1998年高校扩招至今,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进入2005年,全国高校又将有300多万名毕业生面临就业,其中167万考研大军再创新高,国家公务员招考比例上升为37:1……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信息: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 提起应聘,曾经和正在求职的大学生们有说不完的委屈话:用人单位故意挑剔、找毛病、难为人。而用人单位也有一肚子苦水要倒:怎么就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呢?

 有专家分析,目前高校所用的教材和课程设置还是老一套,偏重理论教育。这样走精英培养路线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这和社会上需要大量具有实际操作能力人才的现实严重脱节。无论如何,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毕竟是“新手上路”,还请用人单位“多多关照”。

 ———编者

▲舒圣祥

 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对进入社会的期望值过高,而自己现有能力却不足以支撑这种期待。面对找工作难,大学生应积极调整心态,放弃“天之骄子”的倨傲,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适应社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首先要证明自己是颗“金子”。

 马上又到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高峰。今年,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300万,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早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的各种毕业生招聘会就从未停息过,而且场场爆满。穿梭其中的大学生,带着自信笑容的并不多,更多的大学生脸上流露出来的表情却是“找工作真难”。

 随着高校几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工作难找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和用人不理性当然是重要的原因,然而仅仅看到这些又是远远不够的。人才市场是外部因素,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需要内省一番。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对进入社会的期望值过高,而自己现有能力却不足以支撑这种期待。

 笔者以为,大学生就业更多的不应该是一个选择市场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适应市场的过程。首先要摆正心态,不应只是单纯考虑对方能给我什么,也应该适当考虑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很多大学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并不是真的没有工作可找,而只是迟迟不肯适应市场的选择、不敢面对竞争的残酷。

 其实,社会是一所大课堂,在实践中成长,先就业后择业,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某些大学生一定要求“专业对口”,不是自己专业的工作岗位连看都不看;还有的人迷恋大城市,“宁要市区一张床,不要市郊一间房”;更有甚者,非外企不去,非高酬不干。这种“天之骄子”心态,不能说是切合实际的。

 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急需各类高素质的人才,虚位以待大学生去担当的岗位数不胜数。如果说城市和发达地区已经是一页写得过满的书,那么,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还是一张白纸,大有书写人生的空间。

 面对找工作难,大学生应积极调整心态,放弃“天之骄子”的倨傲,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适应社会,进入社会时理应抱着继续学习的心态,而不是一次性地选择一个终身依赖的饭碗。只有知识面宽泛,专业技术知识扎实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不被社会淘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首先要证明自己是颗“金子”。

▲刘海明

 西部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离开具体的项目,恐怕只能是纸上谈兵。西部大开发,是项目的开发。鼓励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就业,大学生就业也是有具体岗位的就业。没有这两个先决条件,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落实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的政策将依然是个难题。

 多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而且随着连年扩招,每年毕业大学生的绝对数量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多种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创业,希望他们不要只将目光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最近,教育部出台的一项新政策规定,凡是申请到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后到西部就业若干年限,其贷款就可以被免除偿还。这个消息,在大学校园内引发不小的反响。

 但问题在于,西部有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吗?没有的话,如果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蜂拥而至却又将面临一种什么样的尴尬境地呢?这个问题不知道倡议者可曾仔细考虑过。

 据青海海东地区人事局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2000年至2002年,海东大中专毕业生有4376人,除少数人进入企业或临时受聘事业单位外,尚有2372人未就业;2003年毕业2148人,就业326人;2004年毕业1568人,就业239人。海东是典型的西部地市了,当地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尚且不到五分之一,如何再接收其它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呢?

 其实,海东不过是西部城市的一个缩影罢了。西部许多城市由于自身经济缺乏活力,当地企业自我发展潜力有限,决定了该地区市场的有限性。如此一来,大学生到西部怎么个就业法,就什么业,自然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换句话说,没有一个可以施展才能的舞台,没有合适的职位供给,大学生们到了西部,就业照样是个老大难问题。

 对于西部如何留住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厅长李康在今年两会上给出的答案是:靠项目。他认为,项目是载体,有了载体才能请来人才。没有项目,就不会有人才。像重庆、贵阳,当年国家建设“三线”工程时,在那里布局了大量的项目,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设立了许多有实力的科研机构。

 的确,如果西部地区没有一批大的工程项目上马,没有实现就业的真正机会,即便有大学生抱着希望去西部寻找发展机会,恐怕过不了多久也会心灰意冷了。西部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离开具体的项目,恐怕只能是纸上谈兵。西部大开发,是项目的开发。鼓励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就业,大学生就业也是有具体岗位的就业。没有这两个先决条件,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落实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的政策将依然是个难题。

▲朱四倍

 目前所谓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是供给过多造成的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等教育自身的不足。学校设立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状况不能有效地反馈到人力资源的培养中去,造成供需“两张皮”。

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高校本科新增专业名单,本次公布的2442个新专业,可以在2005年高考时进行招生。此外,全国还有317个申请设立的新专业未能获得教育部的批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副处长张庆国表示,批准设置新专业的原因是主要考虑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法制晚报》3月22日)。

 众所周知,近几年,高等教育阔步发展,精英教育时代即将成为历史。而高校扩招的结果,也造成众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透过新增专业的信息,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发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途径:高校迎合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 目前所谓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是供给过多造成的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等教育自身的不足。学校设立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状况不能有效地反馈到人力资源的培养中去,造成供需“两张皮”。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目前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迅速作出调整,同时,由于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学校缺乏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主动性。即便就业率给很多学校的人才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由于高等教育中市场因素和竞争机制有限,这种压力还不能造成学校的危机感。

 基本上,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任务的办学机构是长期实施精英化高等教育的学校,这些学校在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大众化的转型。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以精英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经营大众化高等教育。因此,目前我国通过精英化教育的规模扩张方式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大众化,只实现了“入口”的大众化,而没有实现培养过程和“出口”的大众化。显然,精英化教育模式是学历化时代的产物,高等教育处于“卖方市场”,大学生的身份或毕业文凭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一种强有力的竞争资本。用人单位作为一种被“供应”单位,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大学毕业生完全不必“找工作”,只要等待分配就可以了。然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现,则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快速地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大学生身份与文凭再也不是“稀缺资源”。高校分配转变为社会选择,使大学毕业生必须自己寻找适合的工作。

 今天,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是高校必须正视的“危机”。



[网络]
择业策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择业策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