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故事 - 十年创业实战凝成《民富论》

十年创业实战凝成《民富论》

90%以上的创业企业在头3年死掉,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有没有能降低风险的创业投资模式?在创业研究领域,至今少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创业者说不出来,理论家无话可说”。而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以10年的理论积累和10年的创业历练,告诫千千万万的创业者,不要重蹈他失败的覆辙―――    赵延忱:十年创业实战凝成《民富论》《民富论》出版后,短短几个月,作者赵延忱便收到了2000多封电子邮件和信函。不少读者提到:“这本书实战性非常强。”    这本书的出版,也使赵延忱成为“不是以自己的财富,而是以自己对实践的理论总结,以独创性的学术著作,站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讲坛上的第一人”。    赵延忱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小学跳过级,初中只上了半年,大学进修一年半,研究生考了3次,被录取了两次,一次只念了一年,另一次根本就没去念。“所以,谁要问起我的学历,我只能说是文盲,因为我没有一张能证明学历的毕业证。”他总是这样自我解嘲。    然而,这位没有一张学历证明的人,却通过自己的刻苦自学,在党校教了10余年马列经典论著和政治经济学课程。     1989年,赵延忱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离开海南省委党校下海。“那时我其实很茫然,学了10多年的经济学,却不知道办公司需要在工商局注册,更不知道发票与税务局是什么关系,就像学外贸的不会填报关单、学金融的没见过银行汇票一样。”    就这样,从零开始的创业让他在两年间赚了300万元,“算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赵延忱说,那时赚钱,其实就是利用了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计划和市场两种价格和平共处的时机,抓到了短缺经济的尾巴。    尽管在赵延忱看来,资本的原始积累算不得“经商的本事”,但这为他的产业投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赵延忱又一次作出了别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在职工月平均工资200元的年代,赵延忱靠搞贸易,每年可赚100多万元,但他却歇手不干了,转向办工厂开发产品,进行创建经济实体的产业投资。    因为在他看来,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不能切身理解它、搞透它,读多少书都没有用。靠一纸任命去管企业,或在企业负责一个部门,都难以真正懂得企业,惟有独立地创造一个企业,反复经历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才行。    创办自己的经济实体是赵延忱在读书时就有的愿望,是在钻研与讲授经济学和管理学过程中萌生的产业情结。但让他估计不足的是,这产业投资之路是如此的艰难,如此的漫长,一干就是10年。    赵延忱先后在燃料化工、汽车配件和服装3个领域投资办厂。一个项目是强化固体燃料,是一种无污染、热值高、使用方便的燃料盒,他与台湾宏伟实业合作搞了个合资公司。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作时髦是时髦,只是中看不中用。折腾了一年,近100万元投资血本无归。他还搞过汽车隔热垫项目,与汽车制造厂配套,按配套通知单生产。工艺技术、制造管理都不难,难在结算。单件毛利多少都没有用,关键是能不能收回货款。工作重点是催收货款,工作对象是配套处和财务处,工作方式是吃喝。这让赵延忱大倒胃口,于是二话没说就把项目转给了一个分厂厂长去干,自己又转向了另一项目的开发。最后一个项目是集中了3项技术的旅游产品,一种便于携带的太阳帽。就是这个产品,从核心技术的产生到有规模销售,经历了4年时间。成本从14元降到2.9元,销售价格从28元降到6元。前3年的营销是失败的。在7个城市建立办事处,没有一个可以实现用销售收入补偿销售成本的,40多家代销商多数不回款。参加过8次博览会,没见什么效果。磨到第4年,决定改进营销方式,关闭所有办事处,搞规模销售,集中打北京一个市场,3万件产品半年的时间便销完,还拿到了30多万元的订单,终于开始进入良性运转的新阶段。    “我把办实业想得太简单了。8年间,我办了5个厂,死掉了两个,活下来3个。活下来的这3个也是历经九死一生才发展起来的”。2000年春天,赵延忱将自己屡败屡战、经历多年做起来的3个已经开始创利的企业,托管的托管、关闭的关闭,卸下所有俗务,封闭一切消息,像突然人间蒸发了一样,独自躲进离黄山不远的一个名叫“鸳鸯谷”的闭塞山谷里,开始了《民富论》的创作。    《民富论》有一个副标题:“创业投资模拟与运转的魂与根”。“铸魂、育根、模拟和运转这四个概念,全都来自我10年的创业实践,特别是来自我的惨痛失败经历。”    针对太阳帽的营销计划失败,赵延忱冥思苦想,一定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他总共写出了27条失败的原因,但条数越多,赵延忱就越觉着不对,他感觉后面肯定还有决定性、根本性、关键性的东西在起作用。做企业,每走一步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创业者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智力的考验,很多事情不能久拖不决,但又不能随便拍板。企业无论成败,都取决于老板这个脑袋。于是“资本之魂”的概念产生了。    资本之根的意识,来自赵延忱做过的所有项目。第一次创业,投资离子型强化固体燃料时,原以为花十几万元买来一项专利技术就万事大吉了,结果产品一出来,马上就有人仿冒。后来再搞其他项目时,赵延忱就吸取了教训。融技术、销售模式、客户资源于一体,再加上建立在低成本上的低价格,多种因素复合,让仿冒者怎么做也不划算。实践让赵延忱认识到,不管你投资做什么事,或是开发什么项目,一是必须拥有一个很强的、很有优势的、不可复制的、别人没有的那么一个东西,要么你有特殊的进货渠道,要么在品种上比别人全,要么在价格上有优势,要么你有规模……你拥有的这种优势,就是企业稳固的“根”。    “从我办第一个实业项目时,模拟的概念就产生了。”那次赵延忱与台商合资建厂生产燃料盒,双方各投资100万元,员工一下子招了70多人。“当时我站在厂子的最高处,拿着烟斗,一边俯视着热火朝天的工地,一边心里计算着:项目上马后,一天能生产多少盒,一盒能卖多少钱,一个月会有多少钱……”等产品生产出来了,赵延忱才慌了:一天一个班生产好几千盒,往哪儿搁啊?卖给谁呀?原来技术转让方承诺有6万多盒的订单,但此时一个都没有兑现。结果,工厂建成投产之日,就是关门倒闭之时,100万元血本无归。赵延忱大病了一场,住了3个月的医院。出院以后,他又自己接着干。在原有的基础上,追加投资5万元。当月投产,当月就收回投资,之后每个月以两三万元的赢利水平正常运转。    “这样,前面那个200万对于后面这个5万来说,就等于是‘模拟’。只不过这次模拟的代价太大了,太不成比例了。”惨痛的教训让赵延忱明白了,创业之始,投资者面临着缺乏实践经验、对项目了解不彻底,以及市场不确定性等问题,决定了创业初期的活动带有很强的试验性质,创业者却要真刀真枪地去干,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承认这种试验性,先进行小规模的试验模拟,通过项目分解、检验、确证和最小规模的组合等步骤把项目弄透,再进行大规模生产,成功率就会很高。而运转中最重要的观念就是活着。怎么才能活?全部耗费等于或小于你的全部收入,两者一定要平衡。只要能活,只要能运转,规模能小则小,资金占用能少则少。企业只有先达到小规模运转正常,才有创造利润、扩大规模的能力。    “创业中,观念可以先行,过程不能跳跃。铸魂、育根、模拟、运转,这几个步骤‘一个都不能少’。省略了就会出问题,甚至导致失败。”这就是赵延忱10年创业悟出的“创业真谛”。    经过3年的封闭思考与埋头写作,赵延忱将10年的理论积累和10年的创业历练凝聚成一本《民富论》,以此告诫千千万万的创业者,不要重蹈他失败的覆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创业故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故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