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故事 - 从鲁冠球、王均瑶到陈天桥

从鲁冠球、王均瑶到陈天桥

我第一次见到鲁冠球是1990年。那时鲁冠球的万向节厂在杭州城外的一个小镇,从他的窗口望出去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直到今天我还记得他与我一起站在窗口看风景,他用一口浓重的萧山口音大声说:“我就是不进城,我要在这里造一个工业城。”    15年后,鲁冠球的梦想已经很接近了,他还在那座被翻修了多次的楼里办公,从他的窗口望出去满目厂房,再也看不到一块绿色的田野。他的工厂已经办到了大洋的彼岸,当年被他奉为上宾的美国商人现在已成了他的属下,在每年的各种富豪排行榜上,他总是能风雨不惊地排在前五位。   我不知道今天的鲁冠球站在那个窗口还会想些什么,他是在企盼一个更大的厂房,还是开始怀念那片永远消失了的田野。    我也记得很多年前在温州见到王均瑶时的情景。我们在龙港街头的一个小酒馆里吃饭,那时候他还年不过三十,话语不多但酒量非常惊人。也是在那一次,一桌子人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自己如何“包天”的故事,后来我把它写进了一篇新闻通讯里,“胆大包天王均瑶”自此成了一个寓言级的人物。    在众多的温州企业家中,王均瑶不是最成功的一个,他的财富在温商中可能都排不进前二十名,但他却是名气最大的一个,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胆大、离奇和出人意料。乔治·盖洛普博士好像说过这样的话,“人们对历史上有些人物念念不忘,有时并非由于他们的政绩战功如何,而只因为他们的某些性格上的细微特点。”王均瑶就是这样的人。    后来王均瑶去了上海,他收购烂尾楼、炒作土地,依然是一个很热闹的商人。2004年夏天,年方38岁的王均瑶在上海突然辞世,这一度成为华东地区很轰动的新闻。据一位参加了他的葬礼的朋友回来说,当日秋雨绵绵,有两千多人到场送行。一个胆大包天的寓言就这样戛然而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休止……    我是在2003年冬天见到陈天桥的。那时候的盛大还没有现在那么如雷贯耳,他所租用的那座大楼在上海的一个角落。那时候的陈天桥正跟韩国游戏公司打官司闹得不可开交,他很想让人把这一段写下来。他领我参观他的公司,在一个大开间里我看到上百个服装各异的年轻人在忙忙碌碌地排队办手续,他告诉我,这些人都是从全国各地赶过来的,他们的游戏密码丢了或被盗了,所以要千里迢迢赶来上海“找”回他们的宝贝。    我是一个从来不玩网络游戏的人,可是那个场景让我看到了盛大的未来,并佩服陈天桥的创业直觉。这位复旦学生在两年前凭50万元家当起步,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冲天创出一个如此惊人的奇迹。在电梯口,陈天桥告诉我,盛大可能会在纳斯达克上市,基金经理估价盛大的市值可能会超过20亿元。    当我离开盛大的时候,我仿佛目睹了一个新的创业时代的开始。我仿佛又嗅到当年在鲁冠球身上散发出来的咄咄锐气。    从鲁冠球到陈天桥,中国企业家已经从年龄上走过了整整一代。陈与鲁的儿子、现任万向集团总裁的伟鼎正好同龄,他们将成为未来中国商业的旗帜。但是,如果你要我将这两代人做一个清晰的对比,却仍然是困难的。    他们的共性太多。他们同样是白手起家的创业型企业家,他们有同样旺盛的战斗心,他们同样是一群机遇主义者,他们同样天生具有东方式的、善于应变的商业技巧。    从经营层面上将他们区别出来也是困难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从学步期到少年期,从青春期到壮年期,再从半衰期到衰落或重生复兴,在每一个阶段,企业都将面对不同的境界,在很多时候,这些阶段中的问题往往会跨越时代、国家和行业而具有一定的共性。    二十年成长,中国企业家似乎完成了一个代际的传递。但是从成长周期来看,中国企业尚未走完一个轮回,也没有完成彻底的企业家换代,财富仍然在喧嚣中不断裂变重组,从鲁冠球、王均瑶到陈天桥,我们看到的仍是一个接一个快速变幻、并未清晰的财富背影……     来源:杭州日报
创业故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故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