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心理健康 - “Q”出来的QUESTION

“Q”出来的QUESTION


文章来源:《中国少年报?都市版》

     现在的时尚用语中,“Q”是“搞笑”、“另类”的代名词。你一定吃过好吃的“QQ”糖、见过好看的“QQ”车?可现在,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Q版书籍,这一“Q”,“Q”出了一大车的question(问题),“Q”出了一大筐的争议。让我们先看一篇来自中少网?www.ccppg.com.cn? 校园剑客论坛中的原创作品――

  杜绝不良读物 肃清书籍市场

  就在今天,我十分不幸地在同学手里见到了一本叫《Q版语文》的书。

  此书高妙。开始以为是教学参考书一类,草草扫过目录:《愚公移山》等初中课文,《司马光砸缸》、《狐假虎威》、《将相和》、《小壁虎借尾巴》等小学语文课文,《三只小猪》、《小马过河》、《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一应俱全。后来转念一想,似有蹊跷之处,待到仔细看时,则是大跌眼镜了。情绪随之转为愤慨。

  《荷塘月色》本是散文中的精品,而在这本书中,“突然想起二十元人民币有荷花图案,今晚这塘荷花如果是人民币的话,那我可就发了。”“叶子出水很高,像夏季少女的超短裙。”这些恶俗的句子几乎贯穿了全文。与《荷塘月色》齐名的还有感人至深的《背影》,朱自清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翻过月台的那一段经典描写,居然被改为“他双腿左一蹬,右一撑,像一只大蛤蟆,就是上不去。”我想,不必多加评论,倘若朱自清先生泉下有知,说不定会被气得再死一次。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充实头脑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如果这类毒害青少年的产物泛滥,后果将是怎样的?事实上,在良莠不齐的读物中间,这类只能用不可理喻形容的书籍已经占到了不小的比重。我们不得不怀疑作者的道德标准与人格高度。

  继续读下去,鲁迅先生的经典战斗檄文《孔乙己》,在这本书中易名“孔甲己”粉墨登场;《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由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道,搬家到了山后,智叟建议愚公画一张藏宝图动员别人帮助挖山;命运悲凉的卖炭翁彻底转型,不仅带着牛去生产队相亲,还去出席烧烤晚会……

  这些极不严肃且毫无文学性的文字甚至连“调侃”都算不上!

  不可否认,人们有选择自己喜好事物的权利。当今校园小说流行到几乎人手一本,个人认为其中不乏经典之作,看看无伤大雅。

  在改动原作这个方面,有一位做得很出色的音乐家。他就是Richard Clayderman(理查德?克莱德曼),他与《Q版语文》的作者有一个质的区别,他将很多人可望不可及的古典音乐通俗化、轻韵化、为大众所接受。所以他被称为“浪漫钢琴王子”。但是,我们该如何称呼这种书籍的作者?

  书是神圣的,对于不尊重神圣书籍的人,理应讨伐。让我们杜绝不良读物,肃清书籍市场!

  网友灌“Q”

  李元盟把自己的文章贴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跟帖数以百计,让我们也来看看大家的观点吧――?

  批“Q”派?

  Salina:这类书籍把原本很严肃、高雅的文学作品改写成笑料,不仅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更让有良知的读者感觉不伦不类。

  金木水火土:这种人写什么书?浪费纸张。好缺德,活着真是浪费粮食。

  失落的预言:流行,流行是什么?我们要让人上进的流行,不要让人类退化的流行。而且这些东西看了以后,笑过、满足过,就啥效益都没了。

  糖葫芦:这种书现在N多,那个《三国演义》都成了《水煮三国》!还热销呢!我们那里的书店,这种书居然摆在最前面。这是乱炒作,建议大家别去买。

  唯愿:汗!这类书里都是骂人之语,哪登得了大雅之堂!篡改者更可恶也!

  波特居士:其实适当的幽默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书有些过分。这些书是迎合了现在学生的一些口味,但是有些低级俗气。我在想,这些书是怎么通过有关部门审核而流向市场的,应该加强一些打击力度。现在市场上的书似乎乱七八糟,只要是“书”的外形,就当书来卖。书的定义应该明确一些。?

  哈“Q”派?

  幽静白鹤:郁闷的时候看一看能放松一下,不算什么!你们在这儿喊有啥用咧?

  风飞飞:那么多文学名著,老师、家长逼着看,早就看烦了。拿着这样搞笑的书看一看,不是很轻松、很惬意的一件事?

  专家评“Q”

  李元盟同学在撰写文章之前,曾与清华大学文学系的解志熙教授交换过意见。谢教授与李元盟的观点不谋而合: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培养人们的美感、善意、正直、道德感的工具。而这类书颠覆、亵渎了作者以及原著,更亵渎了读者。把高雅的东西通过哗众取宠、低级趣味而市井化、丑角化,不应该提倡。

  家长看“Q”

  以后陪孩子去图书大厦,真得仔细看看她买的是什么书了。如果我的孩子要看这种什么“Q”书,我会坚决制止。小孩子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如果她经常看这样的书,很有可能变得不严肃、不认真了。我们小时候就听说:“和一本好书交朋友,就认识了一位良师益友。”现在看来,和一本这样的“Q”书交朋友,岂不是认识了一个教唆犯?在孩子还不能自己选择“良师益友”或“教唆犯”的年龄阶段,我们家长还是要帮助他们来选择的!可心妈妈

 

 


[网络]

心理健康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心理健康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