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工作分析 - 面临冷眼的CHO

面临冷眼的CHO

  一位曾经做HR工作的A君,这样评价CHO的性格特点:性情比较安静,不太具有开拓精神,具备优秀的才情,是个很好的参谋助手之才。我很难想像一个CHO如果太外向,CEO是不是会放心。HR部门面对大量人才的去留、培训、考评等工作,需要具有很客观、公正的心态,往往是比较深沉的才更适合做。“我之所以做了一年后就离开去做业务了,我想还是因为我的个性就不适合,我更愿意去做业务。”A君感慨道。   从普遍意义上说,开源往往是营销部门的任务,节流是财务人员的责任,而HR却没有什么可以显山露水的空间。因此,往往是辉煌由别人独享,HR部门只有默默无闻、为人作嫁衣。于是,就有了一种说法:外向型的人,让他去搞营销;有创造性的,让他去搞研发;会算帐的,让他去搞财务;什么都不精的,就让他去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和行政工作几乎摆脱不了“万金油”的形象,这也反映了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工作的认识程度。   不难发现,CHO这两年人气很盛。但很多业务出身的老总和高层对他们却不以为然:不就是因为他们是能写会道的“文人”吗?在媒体上发表点儿文章和观点,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一番,都是自己个儿“忽悠”!当有学者为HR的价值辩护时,某些老板会迎头一句:“你怎么跟芙蓉姐姐似的!”   这就是一些CEO的现实心态,他们认为HR从业者只会顾影自怜,自我欣赏,而高估了自己。那在此我们也不妨听听一位著名软件公司的CHO——T君怎么看待自己的角色定位。   “体无完肤”的自我批判!   T君清瘦而斯文,内敛而自信,他既有CHO的亲和力,又似乎与人保持着安全距离。问及CHO的角色定位问题,他坦言:“人力资源部就是一个辅助角色,不太可能改变。”   他认为:HR部门就是制定规矩、维护规矩的部门。制定出来的规矩是为让大多数人来遵守,但同时也一定是让少数人来破坏的。   那么,作为“立规者”,为什么反而进不了企业决策层呢?T君给我的答案,让我不禁钦佩他的客观、冷静和超脱。   “第一,CEO作为企业战略的第一决策者,人才只是战略下面的一个资源。何况中国人力资源充沛,并不是一个稀缺的资源。因而,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市场、资金、技术的部门,他们的话语权就相对会比较多。   “第二,只有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可以暂停下来。在一个企业中,不会天天招聘、考评和培训,你不去做也不会有人来催你。但是财务、营销、技术部门,每分每秒都不可能停下来,因为市场在催你,对手在催你。   “第三,人力资源部没有业绩可谈。如果说你的团队管理很好,那也是因为老板给了你足够的资源,是因为老板有眼光。无论是哪支队伍业绩出色,也并不是人力资源做得好,而是他的领导带头带得好,领导有方。同时,CHO在我国还是很容易被替代的,换个CHO或者CHO离职了,对企业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震荡。   “第四,各部门经理才是真正的领头羊。CHO在企业中只是一个桥梁作用,当一个人才被引进时,是你的功劳,但任用与否,他日后的表现与否,都和HR部门没什么关系了。人才的成长与表现,更多的是依赖领导的赏识,为其创造的机遇,以及个人努力等方面。”   为此,在他心目中,CHO注定是默默无闻的辅助角色,不能有太强的功利性,要甘心做成功者的基石。即便如此,CHO依然面临着一个尴尬:如果你想为员工谋取最大的利益,老板虽然同意了,但他心里又真的高兴吗?员工得到了最大利益,又是否能记住这是CHO争取的结果呢?反过来,如果老板不同意,员工可能还会认为这是CHO的无能。因此,员工和老板只要有一方说你不行,你都不会太好过。   因此,做CHO就要放平心态,如果你不甘心,那就换一条路。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日常的战略以外,如何跨部门沟通,如何不陷入事务里?如何培养自己的影响力?怎么样横向沟通?怎么向上、向下沟通?你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使人员配置更合理?如何提升自我?这都是CHO们要一直努力做出最优解的问题。   CHO的未来也许不是梦……   某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咨询师C君认为:目前HR部门工作内容的局限性,阻碍着CHO的个人发展。   从HR人员的工作特性来看,由于他们一般很少直接面对战略决策,因而他们对行业和市场的敏感性就会相对比较弱,判断能力也不如专业技术人员。毕竟,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资本运作和财务运营,是目前企业生存致胜的法宝,并不直接跟人力资源挂钩。   行业领袖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往往做得不错,但并非企业致胜的关键。人力资源工作相当于预防疾病的作用,起到一种调节作用。如果企业抵抗力不强,也许发烧38度就要进医院,如果企业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也许40度也可以自己治愈。   因此,CHO要进入企业核心决策层,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这仍需很长的时间,CHO还没到备受重视的时候。国外很多的事例表明:CHO可以进入核心决策层,但还没有在企业中被提拔为CEO的事例。   但C君很有信心地表示:当我们开始关注和探讨这个问题时,相信CHO很难进入企业核心决策层的现象正在改变,并且也将会更快的改变。CHO的明天还是非常值得期待。   与一线管理者相呼应的是,Z君是某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授,他讲了一个自己的体会:“我非常为难,一方面我想让学生们都上我的课(专业),另一方面我又很怕‘耽误’他们。”   他介绍说:美国一位教授通过研究美国整个20世纪的变迁,得出一个什么样背景的人最可能成为CEO的结论。在第一个阶段,是无规则时期。那时,心比较“黑”,有非常重的商业意识的人能成为CEO。接下来进入秩序阶段,科学家就成了CEO。那时,谁能把产品的品质做好,就能卖得出去,这时候CEO多数是工程师。当产品质量大家都差不多时,产品也趋于多元化了,研发人员就上升到了最重要的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销售人员成为CEO的比例就大大增加。二战以后,五、六十年代以来,美国的资本蓬勃兴起,资本运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并购、兼并、多元化成为美国商业世界最重要的形态,于是财务人员的地位急剧上升。   而我国在近几十年就融合了这几个阶段的特点,现在主要是以销售、财务、技术出身者作为企业CEO。而德国这一百多年以来,工程师背景的CEO比例一直非常高,这跟他们的产业结构与文化有很大关系。将来,也许就会进入CHO、CFO并重的时代,但我们需要耐心等待。管理   (本文部分观点采自奇正管理俱乐部成员)
工作分析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工作分析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