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劳务资讯 - 视线:谁动了央视的“巨无霸”

视线:谁动了央视的“巨无霸”


    
    
     1月8日上午8时30分,曾担任《讲述》副制片人的张国飞说,平时很不习惯穿正装,但这次是领导特别强调的。张国飞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走进了央视主楼1401室。1401室是央视开全体例会的固定场所,这一天,《走近科学》栏目制片人岗位竞聘在这里进行。《走近科学》是社教节目中
     心科技专题部的固定栏目,也是此次央视制片人竞聘的第二个栏目,共有9名竞聘者参与竞争。竞聘者轮流上台陈述事先提交的方案,每人的陈述时间为10分钟,另有5分钟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
    
     这是一次上岗竞聘,也是谁当大副、谁当水手的竞争。会议室里坐着评委和群众代表,他们负责给参加竞聘的候选人打分。评委占70%,群众占30%。评委由央视的人事、财务、纪检、总编室、广告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出一名负责人,栏目所在部门出5人,共10人组成。群众按比例来自各部门,组成观摩团打分,人数在20至30人不等。现场打分,当场开票。竞聘的全过程通过闭路电视向全台直播。
    
     1月15日,制片人竞聘进入第二轮面试,入围者向评委当面阐述栏目管理理念和操作方案,并分别回答评委的问题。
    
     2月24日,张国飞等胜出者作为乙方在《中央电视台栏目制片人岗位聘任协议书》(以下简称《聘任协议书》)上签字,《走近科学》成为央视第一个完成制片人竞聘的栏目。协议书有效期为两年,试用期为半年。协议书对乙方的任期责任目标、人财物管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明确规定了制片人在任期内,使用人员人数、节目经费的上限。对节目综合指数在频道内的排名更为明确细致,试用期满、一年期满和聘用期满时,对节目综合指数排名的提升都有具体的要求,任职期间,一般要前进两名。
    
     制片人,以前在央视叫做栏目负责人,没有公开竞争一说,部门主任就可以聘用制片人,一般只限于央视内部正式职工,在某种意义上,制片人成为了正式工的专利。
    
     此次竞聘既是面向全台的公开竞聘,也是制片人这一岗位第一次面向编外人员开放,只要在央视工作三年以上,符合制片人基本资质条件的人员都可以参加竞聘。
    
     夏晓辉是这一新政策的受益者,从北京广播学院管理系毕业之后,夏晓辉在央视工作了整整7年,由于编制的关系,他始终是编外人员。在竞聘《走近科学》之前,夏晓辉是《科技博览》栏目的主编,并且参加了《危机大营救》制片人的竞聘,名列第二。这是他第二次参加竞聘,依然名列第二,但由于《走近科学》需要聘用两名制片人,夏晓辉最终竞聘成功,被聘为执行制片人。
    
     央视去年出台《制片人条例》,以科教频道《走近科学》、《危机大营救》为先行试点之后,今年全面推开试点工作。共确定了24个试点栏目,这些试点栏目绝大部分是在各中心具有代表性的栏目———《电视你我他》、《焦点访谈》、《经济与法》和《第一时间》、《走遍中国》、《足球之夜》、《大风车》、《当代工人》。其中,《电视你我他》、《足球之夜》、《当代工人》是在全台范围内公开招聘制片人。著名主持人鞠萍参加了青少中心《大风车》制片人的竞聘,排名第二,有望成为执行制片人。
    
     新闻中心第一个竞争上岗的试点栏目是《焦点访谈》。从4月28日开始,《焦点访谈》在新闻中心公开招聘制片人,截止到5月14日,共有9人报名,经过人事部门审查,最后有8人于5月20日参加竞聘。王同业、再军、翟树杰3人分别被聘为《焦点访谈》三个记者组的制片人。
    
     记者在央视观看了《第一时间》制片人竞聘的实况录像。主持竞聘的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袁正明的开场白虽然轻松幽默,但紧接着开始的竞聘陈述却气氛严肃、庄重,有几位竞聘者的表情看上去还十分紧张。
    
     “制片人竞争上岗是央视人事改革的风暴眼。”央视人事办公室主任杨晓民这样说道。
    
     张国飞说:“制片人竞聘是动真格的。”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张国飞接到的几个电话,都是即将参加其他栏目竞聘的竞聘者打来取经的,张国飞显然也乐意传授场上心得。
    
     已经完成制片人竞聘上岗的栏目,从内容、形式到收视率都发生了变化,以《走近科学》为例,在制片人竞聘上岗之前,该栏目的排名停留在科教频道的第18位,现在最高上升到收视率的第1位,平时稳居6至8名。张国飞说:台里下的指标,我们已经提前完成了!
    
     按照央视的时间表,今年下半年,将选取一个频道进行全建制的栏目制片人改革试点,在未来的时间里,央视将对现有的392个栏目全部进行制片人上岗竞聘,完成栏目行政科组建制向制片人制的过渡。
    
    
     由李瑞英、罗京、鞠萍等组成的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负责播音员主持人岗前评审
      
     2004年6月底,央视完成了瘦身计划的第一个目标,共清退1654名不适宜留用的临时人员。
    
     央视为什么要如此大动干戈?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作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国家电视台,央视在用人上却长期捉襟见肘。
    
     1992年,央视仅有三个频道,节目播出量为每日几十个小时,中编办确定央视的编制为2098个。1998年,央视的频道达到8个,节目播出量增加到100多个小时,编制被调整到2503个。2004年,央视发展到15个频道,节目播出量剧增到几百小时,编制却按兵不动。
    
     为了应付日益庞大的工作量,央视各部门不得不大量使用临时人员。来自央视统计数字表明,到2003年5月,央视人员总数为9426人,正式在编人员为2500人,临时人员6926人,临时人员是正式职工的2.8倍。
    
     政策性和制度性缺陷所产生的编制不足就像一个瓶颈,使得临时用工制度成为纠缠央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从打工者的角度看,已经成为央视电视“生产主力”的临时人员,无法与事业体制的央视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其社会保障问题也无法在事业体制里获得解决,权益和身份得不到明确和保证,始终生存在一块暧昧的灰色地带之中。
    
     从用人方的角度看,用工的不规范也很让人头疼。原来电视台门槛很低,进人不需要经过批准,栏目要人就可以进。在央视的临时人员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不到十分之一,其他基本来自熟人、朋友介绍。编外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大约一半,即使在编辑、记者等专业要求很高的岗位上,也有着不少既无正规学历,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随着频道的增多,编外临时人员的队伍呈无限膨胀的趋势。因为用人上的随意性,央视付出了高昂的劳动力成本。
    
     央视在实行瘦身计划时,使用了“不折不扣”一词,说明改革决心之大,也说明改革中存在相当大的阻力。
    
     在全力完成削肥减臃的瘦身计划之后,编外临时人员改革的第二步,是实行人员经费总额包干,即根据部门不同情况、制订不同标准实行总额包干。重点栏目重点岗位重点倾斜,实行特殊薪酬设置,新闻评论部中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的人均包干额度比其他一般栏目高出80%多。报酬、工资透明发放,工资直接进卡,同时建立用计算机监测工资发放情况的系统。工资奖金的发放实行浮动发放,按绩效发放,并采用栏目公示制度。原来栏目负责人暗箱操作,如何发放谁也不知道的状况得到了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以报销票据充抵报酬的状况。
    
     编外人员的改革中最具实质性的举措是实行公司化管理和劳务派遣制度,将编外临时人员身份变为编外聘用人员。其基本形式是将编外人员的人事、行政等关系转入中视劳务派遣公司,由劳务派遣公司与编外人员建立劳动关系并负责其各种社会保险缴纳等一系列工作。
    
     截止到今年7月底,央视已经将2642名编外人员纳入了公司化管理范围。央视的目标是在年底实现全台编外人员公司化管理。
    
     按照瘦身计划,规范编外人员入口,公开招聘,统一考试,在用工过程中,人员根据考核的情况每年都会有淘汰流动,部门每半年一考,对不合格的职工,央视将其辞退到劳务派遣公司,由劳务派遣公司决定是否清退,是否推荐给其他栏目。
    
     劳务派遣制度的实施,将使数以千计的身份不明的“临时人员”这一称谓在央视成为历史,“编外临时人员”变为“编外聘用人员”或“企聘制人员”。但是在事业体制和企业体制并轨的情况下,要真正做到内外无别,央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上一篇:视网膜效应
下一篇:试验设计方法
劳务资讯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劳务资讯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