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劳务资讯 - 从“待业青年”到“失业人员”

从“待业青年”到“失业人员”

已连续公布20余年的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目前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重用,另一方面又不断遭遇社会的怀疑和质问。
     曾在北京白纸坊街道办事处工作的王大妈回忆,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从事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当时称为“待业登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人的就业都在政府劳动部门的掌控之中:用人单位要招工,必须经过政府劳动部门来招收,无业人员想找工作,也要先到政府劳动部门去登记,再由政府劳动部门安置分配工作。等待被安排工作的年轻人,就被称为“待业青年”。一旦有了工作,关系就转到用人单位,劳动部门立即将其从待业登记名单中撤消。
     丁大建认为,在那样的管理模式下,登记失业的数据应该说是比较全面而准确的。“因为政府部门有权利也有责任为每一个劳动者安排岗位,一个也不能少。”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曾拥有“固定身份”的国有企业职工中,有些人下岗或再就业,他们的身份和劳动关系不再依靠国家,被推向了市场,需要自谋职业;1.2亿农民离乡离土,进城务工,实际上也是在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另外,新成长的劳动力进入就业高峰期,对我国就业形势形成巨大压力。与此同时,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大量增长,就业形式越来越灵活,非国有单位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一个更广阔的背景是,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长期以来统治我国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此带来行业、产业和企业的重组,对于就业结构和劳动关系来说都产生了巨大冲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说。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政府劳动部门逐步放开了对就业的控制,实现了就业“市场化”,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待业青年”这个带有时代特征的名称终于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失业”一词走近了人们的视野。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从劳动就业的直接管理者变成间接管理者,他们不再具体为每个求职者安排岗位,也不再管每个企业该用多少人,该发多少工资。因此他们并不直接掌握失业情况。”丁大建说,“显然,他们无法做到一个也不能少了。”
     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在相当多的地区,失业登记成了失业保险金发放的基础。问题是,那些没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者并不能从中得到好处,因此缺乏登记的积极性。事实上,这里面隐含着大量真正的失业者,比如刚毕业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户籍在异地的外来务工人员等。
    



劳务资讯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劳务资讯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