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劳务资讯 - 法国每周35小时工作改革:劳动与闲暇两难选择

法国每周35小时工作改革:劳动与闲暇两难选择

“天堂”慢慢变成了法国人的回忆。3月22日,法国国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新法案,对每周35小时工作制进行改革。提交法案的拉法兰政府希望以此来保持法国经济的竞争力,鼓励大家“多工作多拿钱”。然而新法案却引起了法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已经习惯于支配丰富的休闲时光,拒绝牺牲休息的权利。于是乎,种种反对的言论遍布街头巷尾。
    
     的确,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减少劳动时间一直是大势所趋。技术进步让人们通过较少的劳动生产出了较多的产品,并享有了较多的闲暇。乍看之下,法国增加劳动时间的行为似乎是“倒行逆施”,既有悖于人伦,又违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实不然,法国此举不仅本身颇有苦衷,而且实质上也有利于法国人民的长远利益。与美国近来表现出的强劲复苏势头不同,欧盟经济依旧深陷泥沼,去年5月历史性东扩带来的体制负担更加深了欧盟内部的不和谐因素,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阵痛让欧盟各国不得不各自寻觅经济自救的方法。3月20日欧盟25国财政部长特别理事会在布鲁塞尔就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改革达成了初步协议,同意成员国在特殊情况下其财政赤字比例可以超标,这给各国通过赤字财政扩张经济提供了契机,但政府对总需求的刺激也需要总供给的同步增加才能显现效果,因此,增加劳动时间正当其时。
    
     面对积重难返的经济困境,法国不能指望货币政策调控奇迹的发生。经济增长最终依赖的不是货币因素,而是实物因素,唯有投入更多的劳动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事实是,习惯于休闲的法国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平均起来,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不用劳动的。减少闲暇,法国的经济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法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才能得以保障。
    
     劳动和闲暇是一种两难的选择,而在国家经济陷入低谷时增加劳动、减少闲暇,绝对是帮助国家,拯救自己的“利国利民”的上上之举。
    
     其实,从经济学角度看,法国政府在财政扩张的同时增加工时实际上是对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完美糅合。大萧条后,大红大紫的凯恩斯主义总是告诫人们“需求创造了供给”,法国扩大政府支出的赤字财政正是响应凯恩斯号召的总需求政策;但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打破了凯恩斯神话,对古典经济学的回归愈发成为一种时尚,萨伊“供给创造需求”的金玉良言又重新在决策者耳边响起,法国增加工时正是重回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政策。双管齐下使得总供求在政府调控的双重刺激下将更可能引领法国驶入经济复苏的快车道。
    
     当然,追求舒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法国民众对增加工时的反感也是情有可原。但如若不然,经济的疲软将让法国人更加享受不到天堂的阳光。至少,现在的牺牲换来的是无尽的希望,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经典台词:“有希望,才能看见天堂。”
    



劳务资讯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劳务资讯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