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劳务资讯 - 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

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

现 实—— 工作难找,毕业等于失业?
    
     杨志高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他参加了7次不同规模的人才招聘会。
    
     “每次人都很多,每次参加完都觉得体力透支。印象最深的是今年1月在昆明理工大学的那次,我早上7时半就去排队了,谁知比我早的人多着呢。招聘会还没开始,门口就已经被学生挤满了。‘哐啷’一声,体育场的铁门一打开,早已买好门票的学生就往里挤,进入体育场后,整个足球场有一半立刻被人挤满了。来招聘的单位不多,一些好单位被学生们团团围住,人挤人,简直没法立足,没有多少机会和招聘者说话。”小杨说自己的经历和有的同学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而参加了一次面向全省人才招聘会的经历,对毕业生张敏来说印象同样深刻:“走进去就身不由己地被推来搡去,一些好单位前特别挤,排很长时间才轮到自己,可是一问才知道人家的招聘要求和我的条件根本不相符。许多单位要的是有工作经验的,或者要男的。开始我和同学兴致还挺高,到后来累得不行,只想早点出去。”张敏说,“离毕业已经不远了,同学之间互相都打听找工作的情况,现在能落实工作的并不多。”
    
     与他们两位不同的是,毕业生张旭峰在今年1月就找到了工作,却没有去。张旭峰来自水富县一个贫困家庭,本期望能够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补贴因上大学给家庭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我上大学一共花了近3万元,家里的积蓄都耗尽了,还借了不少债。”张旭峰一脸沮丧地说。或许是急于收回教育投资的原因,他放弃了在一家小公司做销售代表的机会。“这个职位技术含量太低了,收入也很微薄。我算过一笔帐,我每月收入要在1500元至2000元才能养活自己并在近几年内把欠下的债还清。”
    
     张旭峰的情况在云南这样一个贫困生较多的省份颇具代表性。许多学生家长相信,他们的孩子可以通过高考摆脱贫困地域或农业人口的身份,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很多贫困家庭为供子女读书已经倾其所有,因此这些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
    
     2月底,省政府在部署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公布的数字,显示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全省大中专毕业生总数为10.9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62957人,比去年增加15806人,增加33.52%,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
    
     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可以预见“考研热”在今年仍然会延续,先把就业压力缓一缓,这恐怕是一部分考研学生的心态。据云南大学学生处窦志梅副处长介绍,学校也鼓励学生考研,并把考研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渠道,因此云南大学每年都会举行考研动员会。
    
     原 因—— 七大难点困扰毕业生就业
    
     难点一: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窦志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就业困境,“大学扩招是一个重要原因。”以云南大学为例,2004年毕业生3045人,2005年就增加到了5500多人,学生数量的增加直接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一方面,新的劳动力涌入市场,另一方面,就业岗位的增长却较缓慢,客观上引发了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
    
     难点二:社会壁垒待破除
     “以前是‘统招统分’,毕业生不能自主择业,也谈不上就业压力,一个萝卜一个坑。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多年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尹鸿祥老师说。
    
     户口制度依然是2005年许多毕业生的心痛。当他们满怀憧憬准备离开学校奔赴社会舞台时,许多人才切身感受到,穿越户口那层薄纸竟是如此之难。“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让许多学子感到了压力,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女生,她们担心的是,户口不仅在就业问题上,还在诸如婚姻、生育方面对她们有较大影响。有些财会专业的毕业生抱怨说,由于没有本市户口,使他们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虽然政府有关部门多次强调要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鼓励毕业生回到县乡去,或者到竞争不太激烈的二级城市呆几年再回昆明找工作,但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差距大,人才流动中的种种壁垒和成本,导致许多毕业生不愿也不敢离开城市。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即使在大城市里没有工作或工作不稳定,也不到县乡去,这在客观上也造成大学生的就业难。
    
     难点三: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吻合
     毕业生就业难与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也有一定的关系。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经济、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要么颇为吃力,要么就只有改行。另外,一些工科学校升格成综合类大学,设立了不少文科专业,而到了毕业时,社会对这些学校毕业的文科生认同率不高,这造成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难。可喜的是,这点政府看到了,学校也知道,现在逐渐公开的大学各专业的就业率,就是改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一项有效措施。
    
     难点四:薪水与预期相差较大
     大学生的薪水预期与用人单位的薪金待遇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小何是云南大学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认为月工资一般应在1500元到2000元才够开支,但招聘单位给出的工资往往都在800元左右。该省某大学的统计数字显示,61%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对薪金的要求太高,不切实际,用这些钱完全可以招聘到一个经验丰富的人;而79%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薪金要求与他们的学历、能力相吻合。
    
     难点五:招聘会方式有待拓宽
     “某些招聘会组织水平不高,一些招聘企业参加招聘会更多是为了展示企业,而不是为了招聘员工。”一位从事学生就业指导的老师毫不讳言。
    
     据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招聘大会只是偶尔举办,更多的招聘工作都在日常进行。在大学生要毕业的时候,一些专业人才服务机构会印制厚厚的人才需求目录,这些需求目录放在学校的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供学生随便翻阅。
    
     难点六:“经验准入”门槛过高
     据介绍,全国至少有80万名毕业生要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找工作时“经验准入”门槛过高,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许多企业因为“前来应聘的学生,刚开始工作根本没法上手”而专门为新手举办的职业培训,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因此,动辄要求求职者具有2∽3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大学生因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难点七: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对于女大学毕业生来说,不但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而且还面临着性别的歧视,就连重点大学毕业生也不能幸免,尽管这几年用人单位已经不公开写本单位只招聘男生,但实际上确实存在着性别歧视,女生要获得同样的工作,要比男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破 解—— 转变观念共同努力
    
     最近,该省某大学对2005年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求职调查显示,近85%的学生想到政府、有编制的事业单位去工作,70%的毕业生愿意到外企工作,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的不到10%。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民营企业在效益、管理、前景等方面不“稳定”。
    
     许多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老师认为,大学生找工作“一步到位”和“一味求稳”的心态需要调整,就业应合理定位、不盲目攀高、适当降低期望值,不要老盯着党政机关和高薪企业,而是可以先找一个合适的岗位,打好基础,再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尹鸿祥老师说,毕业生希望高薪、稳定是可以理解的,但工作能否稳定不是由工作单位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决定的,希望大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传统的“大学生毕业当国家干部、是白领,做技术工人是大材小用”的观念,在客观上也妨碍了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在人才市场上,企业高薪招聘高级钳工却未能如愿的事比比皆是,“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感叹不绝于耳,该省95%以上的大型企业缺乏高技能人才,中、小型企业缺乏高技能人才的情况就更为突出。“要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就要着力培育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就业处的负责人说,“目前社会需求量最大的是专业技术工作,比如车间主任和熟练工人,近年来人才需求榜上的信息,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采访中,许多专门从事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老师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学生自身认识的转变固然重要,但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也不容忽视。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还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企业、社区、中介组织、群众团体、媒体等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人力资本优势。教育部门应当通过与其他部门和机构的联合,开展挂职锻炼、职业见习、岗位实习、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加大对学生的能力、技能和经验的锻炼和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化解因人为因素带来的就业难的矛盾。
    
     此外,全社会都要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政府应提供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逐步减少和消除由于性别、专业、户口等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个人创业,充分运用税收、货币、收入等手段,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的力度。
    
     链 接 警惕六大求职陷阱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陷阱。
    
     第一,中介骗局。这类中介往往是“一间小屋、两部电话、三个人”,当求职者交纳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后,他们就会列出一堆要么不要人、要么不招大学生的单位名单,甚至有的单位根本不存在。
    
     第二,招聘会骗局。此类招聘会不是参加的单位数量严重缩水,就是招聘单位“出工不出力”,甚至有的单位收了简历之后便从此消失。国家规定,只有高校主管部门才能组织或批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毕业生就业专场。因此毕业生在参加招聘会时,一看组织者,二看票价。通常来说,面向毕业生的就业专场要么免费,要么票价很低。
    
     第三,合同骗局。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编织美丽的谎言引其上钩,等学生明白真相提出退还押金时,公司往往要求支付违约金。
    
     第四,试用骗局。毕业生上岗后一般都会有三个月到六个月的试用期。有些单位利用这一条款,要么在这一期间少付工资,要么到期后蓄意辞退。
    
     第五,承诺骗局。有些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人才,有时会口头许诺一些工资、住房等方面的优厚待遇。当毕业生到岗后发现这些待遇根本不能兑现而找单位领导理论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谁承诺你找谁去,公司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毕业生一定要注意:口说无凭,合同为据,关键还是签好合同。
    
     第六,职位骗局。有些单位在招聘时按照职位招聘,但毕业生报到后却安排到其它岗位,致使毕业生学非所用。对此,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应该有点“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勇气,不让别有用心的坏人钻了空子。
    
    



劳务资讯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劳务资讯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