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杂谈 - 中国富豪的今生来世·基因谱

中国富豪的今生来世·基因谱


     从1999年开始,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每年都会发布一次“福布斯中国首富排行榜”。从此,原本默默无闻的中国富豪开始名扬天下,他们的名字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他们的财富史更是吸引了世人的眼球.
    
    世界上70%的财富,聚集在28%的成功人士手中。
    
    
    
    这是一本名叫《世界100位首富人物发迹史》的书中提供的数据。
    
    数据准确与否姑且不论,人们关心的是这28%的富豪中,到底有多少是中国特色造就出来的“中国式富豪”,还有多少是西方社会传承下来的“西方式富豪”。当然,人们也很关心,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富豪的人生是怎样的?他们如何掘取第一桶金,获取第一桶金的“宝典”是什么?或者说,他们“点石成金”的财富眼光从何而来,他们的致富手段、致富路径的形成过程怎样,中、西富豪的异同点又在哪里?
    
    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过积极贡献;有时,也以利断义、巧取豪夺、挥金如土。这就是富豪吗?让我们对中外富豪的基因做一次解剖吧。
    
    共同的基因
    
    勤奋成就梦想毋庸置疑,无论是中国富豪还是西方富豪,在财富集聚的过程中,“勤奋”的品质永远是推进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催化剂。
    
    相关调查表明,在西方国家,大约有55%的富豪是白手起家来创业的,同时,这些富豪出生都很贫苦。而在中国,根据最新的“2005胡润百富排行榜”统计显示,有90%的富豪来自民营企业,这些富豪都是凭借着吃苦精神和“坚持,再坚持一下”的信念,赤手空拳在商海中打拼。从中国民营企业最具代表性的“浙商”群体,到俄罗斯、独联体国家的石油大亨,再看欧美的传媒巨子、汽车大王,无一不是从最基层开始积累和奋斗的。拥有今天的实力和成就,当然无可厚非!
    
    富豪走向年轻近年来,通过各类财富排行榜的排名也不难发现,世界富豪这个群体正不断地趋向年轻化,30-40岁年龄层次的富豪不断涌现,而it产业为这些年轻富豪们敞开了财富大门。提及it产业,很容易让人想到“一夜暴富”的现象。美国微软的盖茨、中国盛大的陈天桥无不是得益于it,受宠于
    
    it。无形的网络,无限的世界,无数的财富就是基于一个simpleidea(简单的想法),让他们乘上了通往财富的“火箭”。世人羡慕之余,也不得不叹服it新贵们的智慧和机遇。“一夜暴富”并非可望而不可及。
    
    
    
    
    
    
    
    
    垄断创造暴富除此之外,中、西富豪在利用资本运作、上市、风险投资、行业垄断等手段获取财富方面,也是极为相似的。“垄断是暴利惟一的源泉”,这条犹太商法至今仍在显灵。稍有进步的是,垄断的意义更为广泛和“商业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无数巨商通过与权力的联姻或交易,拥有矿山、铁路、航船及主要农产品的专营权,从而血腥地完成了原始积累,并成为富豪。随着国家制度的健全及商业文明的进步,这条暴富路径变得越来越窄。富豪们开始通过完全市场竞争的手段,力争在各自的主营行业中,保持着占据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从而形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垄断效益。美国首富盖茨的微软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全世界电脑的桌面系统;意大利首富贝卢斯科尼掌握着全国商业电视80%的商业份额;澳大利亚首富派克控制了全国80%的杂志市场;加拿大首富垄断了报刊市场70%以上的份额;新任印度首富米塔尔则拥有世界年钢铁产量的6%。
    
    
    
    在中国,无论是资源获取还是在政策倾斜上,国有企业仍然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比如能源、钢铁、电信、航空、交通、重型设备行业等,由于资源短缺,这几年的利润都能保持较高的水平。今天的中国富豪就是早期西方富豪的雏形,最终将会殊途同归。从最新出炉的财富排行榜来看,“家电零售业的旗舰领袖”黄光裕、“创造中国电子商务神话”的马云、“中国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创始人”鲁冠球,均是市场竞争中所诞生的行业精英,更有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通过另类扩张———将亏损国企和市政工程“打包”经营,一跃成为今年“胡润百富榜”的榜眼。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审视今天中国富豪们“点石成金”的手法,更要将目光投向未来。
    
    变异的基因
    
    中国富豪“白手起家”中国人对财富有这样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另一方面又憎恨“为富不仁”。
    
    中国人对财富的这种既爱又恨的心理,在全世界都比较少见。中国富豪的发迹一般都有“中国特色”,比如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资产,或者通过特殊背景大发横财。如今,当人们谈到中国民营企业家时,很多人首先想起来的就是原罪,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惯性。其实,现在中国的成功人士中,99.9%的人绝对是白手起家。早期利用转轨,利用所谓的政治背景来创富的人,可以肯定,今天剩下来的连0.001%都没有。因为,他们利用这个背景不可能持续成功,能够持续成功的人,这个背景是极其次要的。后天积累的背景资源,比如说客户、投资者、合作者,其他的关系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假如成功有一百道关口的话,那么先天继承下来的资源,只能在第一道关口被利用,以后的作用可能极其微弱。
    
    外国富豪“财富传承”中国人在二十年之前基本上都没有钱,如今的中国富豪都是迈着艰苦创业的步伐走过来的。与之相比,英国或美国等国家中相当一部分富豪的财富都来源于对家族财产的继承。
    
    美国总统布什家世显赫,家族财产历经数代累积后,一代比一代富有,现任总统布什比美国历代总统都富有。小布什作为第一位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总统,其经商才能似乎并不怎么出色。除了满腹的工商管理教条外,布什没有任何经验,不过,作为衔着金珠来到这个世界的幸运儿,自然不用愁创业资金。另外,布什家族强大的关系网络,都为他铺好了经商和从政的道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生长在官宦家庭,算上他,祖孙三代都是政治家。祖父是热衷实行普选制的“造反政治家”,因在身上文了一条龙而以“文身政治家”闻名。父亲纯也曾担任防卫厅长官。依靠继承父辈的财产,小泉如今拥有200万美元的净资产。他从政后,因继承其父辈强有力的后援团体、巩固的选举地盘及稳定的政治资金收入,被日本舆论界称为实力人物。
    
    
    
    
    
    
    
    
    中外富豪“权”重有别两位外国元首拥有的惊人财富,让我们在震惊于西方强大的家族势力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当财富和政权强强联手时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无人能挡!在国外,几代相传的富豪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握有国家的经济实权。反观中国,真正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仍然是大型国企,很少有富豪能控制和操纵国家经济。我们熟知的便是连续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信泰富的掌门人荣智健,而像万向集团的鲁冠球、沙钢集团的沈文荣、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等也仅限于做一名人大代表,更多的富豪只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未握有实权。
    
    
    
    不过,官商勾结的现象在中国内地已有苗头,如部分省市的某些官员入股煤矿牟取私利。为此,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务院国资委、安监总局8月30日联合下发通知,坚决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问题。凡本人或以他人名义已经投资入股煤矿(依法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的上述人员,要在9月22日之前撤出投资。这实际上是为了遏制官商勾结,避免迅速暴富态势的蔓延。
    
    女性富豪外国制造当然,有一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全球女性富豪的比例不断上升,“女性创富难”已成为一项过去式。在西方,女富豪有一半以上是通过继承获得大量财富的,自己创业的只有大概不到20%。《福布斯》杂志最新公布的美国400富豪名单中,沃尔顿家族占据了前十名中的一半。不喜经商的艾丽斯·沃尔顿在1992年父亲山姆·沃尔顿去世时,继承了他1/5的财产,现在身家205亿美元,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不过更多的情形像她的母亲海伦·沃尔顿,这位83岁的老太太在丈夫去世后成为沃尔玛集团主席,继承了亡夫大部分沃尔玛的股票,身家也是205亿美元。她异常敬业,事事亲力亲为,年年亲自出席公司的股东大会。相比之下,中国的女富豪有70%是靠自己艰苦创业积累财富的,她们大都出身贫寒,顶多是小知识分子家庭。其中继承家产的特别少,毕竟第一代富豪还在世,即使去世也由少壮派接班,不大会传给70岁的老太太。所以,10年内中国不会大量出现继承型女富豪 
    
     链接
    
    俄首富再当5年官
    
    俄罗斯总统普京15日说,俄罗斯首富罗曼·阿布拉莫维奇可以续任楚科奇自治区行政长官5年。
    
    阿布拉莫维奇现年38岁,因两年前一举买下英超足球俱乐部切尔西而闻名于世。《福布斯》把他列为今年的俄罗斯首富,世界排名第21位。虽然以大手笔花钱著称,但这名富豪去年曾说,他不想谋求一个新的行政长官任期,因为即便对他来说,“也太昂贵了”。
    
    楚科奇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隔白令海峡与美国阿拉斯加相望。面积比法国还大,但人口仅有5.5万。在这个贫穷、荒凉的地区,作为一名居民,阿布拉莫维奇每年纳税四五千万美元。
    
    普京拥有提名地方行政长官候选人的最终权力。他作此讲话,似乎已经说服阿布拉莫维奇留任。
    
    阿布拉莫维奇当选楚科奇行政长官后,自掏腰包,出资上亿美元,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楚科奇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饭店、电影院、高级百货市场和技术学院拔地而起,他还制订了一个饲养驯鹿计划。
    
     上海金融报
    
    
    
    



创业杂谈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杂谈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