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管理心理学 - “聪明人”就别做“受害者”

“聪明人”就别做“受害者”

     短短两个月内,外企秘书瑞贝卡(英文名音译)遭遇了职场的“冰火两重天”:因为一封与上司针尖对麦芒的内部邮件,她这位“史上最牛秘书”被上司炒了鱿鱼;同样因为这封邮件,就在她离职一个月后,广东一家民营企业“聚龙”老总宣布,有意聘用瑞贝卡担任其正在筹建中的商学院的院长,理由是“很佩服瑞贝卡的勇气,觉得她的做法很好”。
    
     “我不认为瑞贝卡这是因祸得福。客观地讲,她此前的举动,违反的不是潜规则而是明规则,只要企业中的游戏规则,还是由老总们来定,就难有她强出头的一天。”以人力资源专家、《人力资本》主编的身份角度,孙虹钢直言,并不看好瑞贝卡的职场前途,因为她感染上了“受害者”心理。
    
     职场没有“受害者”
    
     “瑞贝卡当初的做法看上去相当过瘾,其实,是相当的不职业。今天,也许有老总肯接受她,但,明天要是这个老总对她说话的语气重了呢?她会不会再做出过激行为呢?上一次,她顶撞的是高层打工,结果两败俱伤,下一次,她要是顶撞了老总,那么受伤的,只会是她自己。”
    
     早在“邮件门”爆发之初,孙虹钢对此就保持着高度关注,原因之一,瑞贝卡恰好可以作为他“职场没有‘受害者’理论”的反面教材。
    
     “抛开愤怒、同情、委屈等等一切情绪化的东西,瑞贝卡和她的上司犯的是同一个简单错误:凡事只从个人的喜恶、判断和愿望出发,如果个人化的东西不能被对方接受,心理就会失衡,觉得自己就是‘受害者’,然后就是郁闷、生气、甚至发展为恼羞成怒。当他们在邮件中写下:‘我认为’、‘你应该’等字样时,他们已经‘受害’不轻了。”
    
     【旁白】
    
     孙虹钢将职场上大多数的上下级冲突都归咎为“受害者”心理作祟:下属心怀叛意,“我为你打工,你没理由剥削我”;上司理所当然,“你为我打工,一切都要听我的。”
    
     其实,职场就是生意场,上司是下属的客户,下属则像上司的供货商,双方都靠投入时间、经历换取报酬,没有谁是“待宰的羔羊”,也不存在什么“黄世仁”。双方相处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每天的工作就像谈一笔买卖,下属觉得可行,上司认为值,这才能成交,双方心态都平衡;如果各自期望值不同,买卖不成人情在,好聚好散、明天再来嘛。
    
     “聪明”下属 小动作+贴心话
    
     “最牛的秘书”,“史”上或许只出了瑞贝卡一个;“聪明”的秘书,在现实生活中却是比比皆是。王玮琴算是其中之一。她供职于一家广告传播公司,她的上司原先是电视台的主持人,红过一阵子。如今,他虽下海经商多年,但为人的傲气未减半分,脾气更是“出了名的坏”。
    
     初来乍到,王玮琴几乎天天被上司训斥,由头尽是些鸡毛蒜皮。一天,她才从其它部门取文件回来,一进门,就被上司的一声怒吼镇住了:“我不是告诉过你吗,让你在两点之前把客户的样单放在我桌上,我出门要用的。现在已经两点一刻了,我没办法出门,就是因为我还没有看到样单。你怎么这么笨,教了你多少次都学不会?做事情不要丢三拉四,我叫你做的事没一次能记住的,你说你有什么用?!”
    
     王玮琴的脸涨得通红:上司什么时候有过交代?她怎么会一点印象都没有呢?她能感受到,全办公室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烤得她脑袋嗡嗡响。
    
     僵持了半分钟后,上司扔下一句:“我回来前,你把样单的事情搞定,不然——后果自负!”然后,就领着几个部门经理出门了。仍在犯疑的王玮琴,慢慢走回办公桌,身边的同事递给她一个文件夹——样稿。原来,上司交代此事时,王玮琴恰好不在,于是他让同事转交……
    
     真相大白后,王玮琴没有怪罪误事的同事,而是琢磨起如何“对付”上司来:这口气,她不咽也得咽,可有什么办法平息上司的盛怒,修补自己在他心中的形象呢?思索半晌,她翻开便笺,快速写下一行字,而后用这张纸裹了一卷东西,放在上司的办公桌上。
    
     几小时后,上司返回办公室,看了桌上的东西,又翻了王玮琴准备好的样稿,径直走到她的办公桌前:“文件做得不错,谢谢”。
    
     此后,上司再没有对着王玮琴大呼小喝。有同事向她打听,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便笺上写的是什么?便笺里裹的又是什么?王玮琴和盘托出:那行字是,“样单没及时给你,很抱歉。虽然你实际是通知了某某准备这份样单,但我知道,通知她的时候,你心里一定想着我。你能想着我,我觉得很荣幸。另:随样单附上薄荷糖一卷,经常大声说话对喉咙不好,要注意保养。”
    
     【旁白】
    
     王玮琴和她的便笺辗转传到孙虹钢处,更让他确信,职场没有“受害者”一说。“你看,冲突发生后,下属并不一定要靠顶撞上司来解决,聪明的做法应该是小事化了。”他还告诉记者,“聪明”也是有套路的,为人下属的,不妨借鉴以下几条:
    
     ■不同上司会有不同的领导风格,有的爽快干脆,有些则内敛寡言。在与上司沟通前,最好对其个性有所了解,比如他的性格、爱好,还有他遣词造句、待人接物的习惯。
    
     ■与上司对话时,避免采用拘谨、谦恭、服从,甚至唯唯诺诺的姿态,要纠正诚惶诚恐的心理状态。能否以活泼、大胆、自信的姿态与上司对话,不只会影响上司对你的观感,甚至会影响你的职业前途。因而对话时,措辞要慎重,态度要尊重,但不能一味附和。在必要的场合,你也不必害怕表达与上司相左的观点,只要你说的是从实际出发,摆事实、讲道理,上司一般都能接纳。
    
     ■要善于选择与上司沟通的时机。不要试图因为个人琐事打搅他,更不要在他埋头苦干的时候,以不相关的话题吸引他的注意。在不适合当面沟通的情况下,不妨在上司的桌上留一张纸条,或是通过内部网络给他留口信,用词务必简明扼要,让上司可以一目了然。
    
     “聪明”上司 装糊涂+苦肉计
    
     “聪明”的下属懂得小事化了、左右逢源,“聪明”的上司又有什么化“险”为“夷”的招术?不妨,看看贸易公司老总傅强的故事。
    
     受公司业务性质影响,内部管理比较松散,只要保证业绩,傅强对员工的迟到早退向来睁只眼、闭只眼。但有些员工的“小毛病”始终是他的“眼中钉”,比如浪费水、电,不注意环境卫生等等。
    
     为了保证办公环境整洁,傅强特意请了一个清洁工,每天定时打扫清理;可节约能源的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到根治。公司小,没必要用秘书,傅强只得发动群众,每天推派一个人下班后切断电源、水源。可有好几回,傅强下班后折回办公室,总能发现没关的电脑,和轰轰作响的空调。每次,他都当众宣布要严惩责任人,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直到有一天,傅强起了个大早,头一个冲进办公室。大亮的天,办公室里居然灯火通明;再启动空调,半晌也没有动静。他这才想起,这些天正是夏季用电高峰,到了晚上,整栋办公楼都要拉电。“难道是空调没有及时关闭,突然断电把内部元件弄坏了?”想到这儿,傅强的火气蹭地就上来了,“当时真想把那些人挨个骂一遍。”可转念又想,骂完以后呢?就算为此扣了他们的工资又怎么样?如果他们把情绪发泄到工作中怎么办?最后损失的还不是公司?
    
     怒气稍稍退却,傅强计上心头。趁下属们还没进门,他揣上公事包匆匆走了出去。半个小时,众人陆续到岗,不久就有人一声惊呼:“空调坏了!”而后,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互相责怪、推诿责任。
    
     傅强在一片埋怨声中低调登场,一头大汗,两手各拎着一台电风扇:“空掉坏了是吧,今天先用电风扇吧。这台空调也真是的,一开过夜就会坏,质量一点都不好。改天,我找人来修修。”边说,边拆封、安装。
    
     整整一天,傅强没骂过一个人,甚至没提“空调”两个字。可到了下班的时候,他发现,下属的电脑已都关了,电灯、电扇的电源也被切掉了。曾让他苦恼多时的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有个下属半开玩笑地向傅强提及此事。他说,当时大家心里都挺慌的,不知道老板表面上的平静是不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也不知道他心里究竟打什么算盘,会不会当面客客气气,私底下给大家小鞋穿。就因为心里挂着这根弦,人人都不敢再触雷,时间长了,也就养成了随手关灯的习惯。
    
     【旁白】
    
     “这个上司是真的‘聪明’。”傅强的管理智慧令孙虹钢甚为欣赏,“工作中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是不是该马上发泄出来?傅强把这个问题想透了:发泄了能得到什么?自我化解又会失去什么?算清楚了再决定要不要这么做。”
    
     同样地,孙虹钢也有几条“聪明”的建议送给上司们:
    
     ■与下属相处,不要表现得自鸣得意,说话切忌使用命令、训斥、使役式的口吻。平等的态度,除对话本身,还要通过语气、语调、表情、动作体现。
    
     ■与下属交谈,要重视开场白的作用,不妨从扯家常开始,消除拘束感。对话时,不宜多作否定的表态,比如“你们这是怎么搞的?”、“有你们这样做工作的吗?”此外,轻易的表态或过于绝对的评价都要避免,多用劝告或建议性的措词,比如,“这个问题能不能有别的看法,例如……”、“不过,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你们可以参考。”
    
    
    



管理心理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管理心理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