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管理心理学 - 专家点评中国青年就业状况:越晚就业成功率越高

专家点评中国青年就业状况:越晚就业成功率越高

――国际劳工组织专家点评中国青年当下的就业状况2005年05月23日 01:01:23本报记者 成梅点评专家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高级就业专家 佐佐木聪先生
    
     调查主要发现
    
     1、近70%的农村青年在私营企业工作,仅有1%还在务农
    
     2、60%的青年平均月收入在600~1500元之间,还有不到30%的人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仅有超过10%的人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
    
     3、超过半数的就业青年没有任何福利待遇,大部分青年就业无保障,表现之一就是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
    
     4、85%的青年认为培训对就业和创业都有帮助,但超过半数的青年没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
    
     5年前,一提起就业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国有企业“4050人员”(即40岁~50岁的工作者)的下岗问题。5年后的今天,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已经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5月20日~21日,在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和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共同举办的“青年就业与和谐社会国际论坛”上,发布的“从学校向工作过渡”情况的调查,也从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今我国青年的就业问题。
    
     青年越晚就业成功率越高
    
     按照国际惯例,18岁是一个人成年、开始独立生活的标志。调查发现,在中国,80%的青年在17~23岁之间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另有13%的青年在16岁以前就开始工作。然而,年龄越小的人就业经历越坎坷。22岁以前开始工作的青年中,有15%的人首先要经历失业,22岁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几乎没有人一开始就经历失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率逐步提高,失业率逐步降低,并且能找到正规、稳定工作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受访者中,15~19岁、20~24岁、25~29岁三个年龄段青年的就业率依次为17%、67%和89%。
    
     研究同时表明,青年的受教育水平决定了求职质量和工作的稳定程度。
    
     点评: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早晚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发展中国家的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较早,发达国家要晚一些。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压力大,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可以抓住一些大众化的就业机会,而发达国家的青年更倾向于以提高学历和实用技能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青年人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制造业和服务业
    
     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70%的青年从事的是技术性不强的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工作。其中在制造业工作的占20%,其他的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一些新兴行业,从事行政性、经营性工作和专业技术研发工作的青年较少。
    
     课题组分析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大,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行业或者经营管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在该领域就业的大部分高素质劳动力不愿“向下”流动转入其他行业,再加上年轻人自身能力的缺乏,这样一来,青年的就业领域大都只能局限在技术性不强的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工作上,形成“行业锁定”。
    
     不过,调查也表明,随着年龄和市场经验的增长,这种现象逐渐得到改善。从事体力工作的人员比重趋于下降,从事行政性工作和经营管理性工作的人员逐渐增加。
    
     点评:“行业锁定”现象不仅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很普遍,这是青年就业的一个典型特征。不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前景有着较大的差异。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制造业需要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少,现在的中国,这种趋势虽然还不明显,但也值得政府注意。十年前,日本这一现象也不明显,但是现在制造业吸纳青年劳动力的能力已经很有限了。
    
     服务业的前景相对来说比较乐观。随着人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服务业还会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服务业的门槛较低,是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个主要渠道。只要年轻人努力提高技能、积累经验,就比较容易从这一领域突破,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城市青年就业优势显著
    
     调查显示,近70%的农村青年在私营企业工作,比重远高于城市青年;他们中自主创业和在家庭企业工作的人数是城市青年的3倍;仅有1%的农村青年还在务农。上述农村青年的就业特点说明,大部分农村青年不愿再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开始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然而现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方式、户籍制度、招工管制等因素仍然使他们在城市就业受到限制。
    
     与农村青年相比,城市青年的优势是成倍递增的。数据显示,城市青年在国有单位工作的比例是农村青年的3倍。
    
     点评:城乡差异的双重标准会限制人才的合理流动。中国是个幸运的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吸引人才的大“磁铁”,正在聚集全球一流的人才。不过,留住人才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农村青年享受到平等待遇应该是中国政府有所作为的领域。
    
     青年就业质量不高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青年没有任何福利待遇,大部分青年就业无保障,表现之一就是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38%的就业青年没有任何劳动合同,20%的人签订了1年以内的临时合同,只有36%的人签订了1~3年的固定期限合同。
    
     就业质量低还表现在工作时间长上。青年平均周工作时间为48小时,有1/3以上的人每周工作时间在50小时以上,其中农村青年和低龄青年工作的时间更长。
    
     60%的青年平均月收入在600~1500元之间,还有不到30%的人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仅有超过10%的人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虽然半数以上的青年都有最低工资要求,并且多数人希望的最低月工资为1000元左右,但是他们还是不得不认同现实。城乡青年的最低工资分别为673元和588元,低龄青年和农村青年的就业质量相对更差一些。
    
     点评:青年就业质量相对较差不是中国特色,年轻人的就业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在全世界都存在,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虽然每个国家都有最低工资标准,但劳动力市场总是买方市场,尤其是亚洲国家,雇主不按规定执行的情况更多一些。加入企业的工会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日本青年中有80%都加入了企业的工会组织。
    
     基本满意现状,多数青年不打算换工作
    
     尽管青年人的就业质量不能算是理想,可是大部分受访者都对现在的工作表示满意,40%的就业青年不想换工作。另外,分别有近30%的就业青年“不一定换工作”或“打算换工作”。农村青年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城市青年。
    
     在想换工作的青年中,63%的人是为了提高报酬,有16%的青年是为了有更好的职业预期。调查发现,城市青年比农村青年更关注未来的职业发展。
    
     点评:对于这个矛盾,有专家认为转换工作的成本过高是年轻人“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重要原因。除了年龄小以外,青年人在经验、技能方面的竞争力都较差。一旦失去现在的工作,再找新工作的时间可能会很长。因此,即使工作条件较差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现有的工作。
    
     学历是影响青年从学校向工作过渡的重要因素
    
     此次调查中,17%的青年已经完成了从学校到正规就业的转换,45%正在转换过程中(临时就业、失业、打算寻找工作的非经济活动人口———记者注),38%的人尚未开始转换(在校学生、不要求就业的非经济活动人口———记者注)。
    
     实现成功转换的青年中,绝大多数(75%)直接实现了由学生到员工的正式转换,其余则是间接实现转换。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首先经历一段没工作、没收入、没学上的艰难考验,然后才能找到工作或者继续上学。实现这类间接转换的青年一般要经历较长的转换期,70%以上有过类似经历的青年“三无”身份要持续1年以上。
    
     点评:中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有一个较大的鸿沟需要弥补。政府有责任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具体的说,政府应该为青年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合理的政策、更多的资金和培训。日本在这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是终身教育制度。日本政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制订了不同的职业培训计划,并且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经在学校接受过充分的职前培训,因此从学生到职员实现成功转变的比例相对更高。
    
     实现成功转换的青年中,中等职业教育人员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大专和大学学历的人。这说明劳动力市场对这类人需求高。此外,调查报告还指出,正规职业教育如同高等教育一样受到正规劳动力市场的欢迎,行政性和经营型人才市场更青睐有工作经历的青年。
    
     点评:这个比例是符合大部分国家的就业规律的。从各国的经验来看,除了学历,拥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学生也应该是劳动力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可是,中国的职业教育似乎不是很乐观。在日本,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接受综合类本科教育的学生比例大概是1∶1。中国学生对综合性大学的学历更有兴趣,据说很多学生都是迫于无奈才上职业学校的。
    
     大部分青年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
    
     培训是青年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85%的青年认为培训对就业和创业都有较大帮助。遗憾的是,超过半数的青年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58%的农村青年只能自掏腰包参加培训,雇主和政府为他们提供的培训非常有限;而城市青年培训经费的主要来源是雇主(43%),其次是自己(32%)和政府(15%)。
    
     此外,青年自主创业的表现比较乐观,虽然有15%的人属于被迫创业,但是他们多数都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白手起家”并维持自己的成果。同时,他们也表现出对创业培训、技能培训的强烈需求。
    
     点评:职业培训的作用已经在国际人力资源领域达成了共识,青年对于培训的态度应该更开放。如果是必要的培训,自己掏腰包也是可以接受的。在日本,同样有50%的年轻人自费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政府不仅应该给青年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就业指导,而且这种资源的分配也应该更公平、更合理。
    



管理心理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管理心理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