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成功学 - MBA:英雄创业!!!

MBA:英雄创业!!!

MBA的警钟
2003年1月18、19日将进行“MBA联考”,与2002年不同,2003年MBA全国报考人数下降了11%,北京下降了17%,上海下降了5%。其中如清华大学今年的人数是3000人左右,去年是4490人;北大今年是2000多人,去年是3390人;南京大学今年不足1000人,去年是1300多人......
MBA一直作为在企业中获取高薪的资本,然而“创维”今年打出“ 2000元招聘北大MBA”的广告无疑对红火的MBA浇了一盆冷水。不管这是盆“清水”还是“脏水”,联系MBA的报考变化,我们是该冷静分析MBA的出路了。
对于MBA的出路问题,有人说是职业经理人,有人说是创业,两种观点同样在众多MBA学子的心中激荡。有人在踟躇中进入各类企业、有人则迈上创业道路。我们想探讨的是MBA创业,当然这不是对所有MBA、也不是针对MBA在任何时刻。

为什么要创业?

创业是经济增长和创新的推动力量,也是国家经济具有可持续活力的基础。在技术变化迅速、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培育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是增强竞争力、获得成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根基所在。

成就需要

MBA--"工商管理硕士",1908年于哈佛首创,1991年引进中国,在清华等9所国内重点院校首先试点。十余年过去,MBA之火愈烧愈旺,读MBA已成为"时尚"与"档次"的象征,有人将MBA做为职业经理人的资格证。然而在MBA的诞生地——哈佛,近几年流行的话却是“If you don’t have a start-up idea, you are nobody(如果你没有创业的好点子,你什么都不是)。”
为何在MBA的发源地会流行此话呢?
MBA长期以来与职业经理人、高薪、优越的社会地位相联系,尤其是名校MBA在商界更是如鱼得水。而将成功的MBA职业经理人与成功的创业者相比,不论是在财富的拥有上,还是社会地位,都是做职业经理人所无法比拟的,职业经理人终其一生其“打工者”的本质不变。尤其是在新的商机到来之时,抓住机会的创业者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抵达成功的颠峰,这其中的例子最明显的莫过于互联网的到来。虽然今天不少人将网络斥之为“泡沫经济”,然而对于杨致远(雅虎创办人)、贝索斯(亚马逊创办人)、拉里·佩杰(GOOGLE创办人)、张朝阳、丁磊等在互联网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功的这些人又有几位不望其项背呢?这样的成功对于做职业经理来说恐怕是无法想象的。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取得较大成就,使其价值最大化,需要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节奏一致,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其中有一点是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盲目跟风自然与成功无缘。观中国目前发展,以经济为导向路线已定,民营经济的发展日渐壮大。在中国涌现了大批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这之中以希望集团的刘氏兄弟为杰出代表。更有大批创业者虽然文化不高,但靠一种闯进、冒险精神取得了成功。随着中国市场机制的完善,对创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而MBA做为综合实用性人才则先人一步系统掌握商业规则,商业人脉等方面的关系,这会使其比他人更易成为企业家。

生存与发展需要

目前选择读MBA的学子不少是以更换工作、进入知名企业、求取高薪为主要目的,还有不少则是盲目跟风选择读MBA的。不少人认为读了MBA就相当于拥有了终身理想就业保票。但是随着社会、企业对MBA的理智认识,仅靠一纸凭证就想取得一份理想工作、高薪的时期恐怕会越来越远。在美国MBA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有人在,在中国这种情况似乎还没有听到,但是随着MBA学子的增多,随着MBA年龄的低龄化,相信MBA在未来同样也会面临就业问题。创维的“2000元事件”不能不引起MBA的注意。在北大,虽然创维空手而归,然而对于国内其他非名校MBA学生,还是要早做思想准备。目前读MBA主要是学生自己投资,学费动辄四五、六七万,一不小心MBA读完,已是囊中羞涩。就业无门(指理想工作),壮志难酬,怎么办?这对MBA提出了新的考验。创业!变被动为主动!中国有句话叫解铃还需系铃人,MBA面临的问题还得MBA去解决,创业证明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让企业、社会重新认识与了解MBA的能力。如果自己都无法解决自己的生存、发展问题又如何让企业对自己另眼相看。

营造管理环境

目前中国的企业结构主要分为外企、民营、国企等几种,而选择自酬经费的MBA较多进入前两者。
外企经营多年,是许多MBA职业经理人的理想之地,然而外企不可能接受国内所有的MBA,甚至也不是每个MBA都想进入外企。民营企业以其蓬勃的发展势头吸引了不好MBA的关注,然而中国的民营企业由于历史或者是创业者的自身素质、创业团队等诸多原因影响,企业中集权、家族化比较严重,这使得MBA到企业后经常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甚至直接因管理思想不同与民企创业者、创业团队产生冲突,这种现象使得MBA感到企业的管理环境不好、抱怨较多。对于这个问题北大经营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认识深刻,他在深圳推荐北大SMBA项目时指出,MBA在企业中经常面临与老板沟通的问题,而通常MBA所用的知识,老板们没有接触过,不能理解,造成管理语言无法沟通,因此北大推出专门培训老板的SMBA(特设MBA)。
选择学习MBA的老板值得鼓励,然而这毕竟是少说。对于此事的解决方法MBA较多的做法是换一个“庙门”,笔者以为作为MBA,何不换一种思维,将寻找适合的环境转换为创造环境呢?张维迎说商学院教给MBA很多知识,最后归结就是一个管理语言。MBA学生学过系统的管理知识,掌握这种语言,其比早期的创业者在这方面认识深刻,如果其创业成功,那么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适合MBA的管理环境也就会更多。于公于私MBA创业都称的上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左卫的观点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他是复旦大学1997级MBA,深圳市奥铿特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老板。他认为,MBA更适合创业。首先,MBA“吃的多,用的少”。MBA学的是很全面的管理方法,但在公司里却往往只能负责很小一快。其次,中国现阶段老板的素质还很差,因此,经理人与老板存在种种尚难调和的矛盾,造成MBA很难获得发挥才能的平台。既然如此,MBA何不自己创业,让自己当老板呢?中国拥有一批有较高管理素质的MBA来做老板,这对整个老板阶层素质都将是一种很大的推动。

谁去创业?

我们这里鼓励MBA创业,不是说鼓励每个MBA去创业,有的MBA适应职业经理人的思维,对他们来讲做职业经理人是最好的选择。我们要鼓励那些个人意识较强、以创业为生活方式以及本身对创业有兴趣的MBA,而且也不是鼓励其在任何时刻去创业,主观愿望只有与客观形势相结合才能取得创业成功。

干自己想想的事

哈佛商学院,世界企业总裁的摇篮。学生毕业后,不是他们找工作,而是工作找他们;毕业生的年薪排在全美商学院之首;每个毕业生平均第一年薪水在8.5万美元以上;4万多名校友,大部分是各国各大企业的总裁。然而即便如此,99届哈佛毕业生的12名中国人半数回国,其中陈宇华、宦一鸣、邵亦波、谭海音、王海蓬等人创办自己的企业。
谈及创业原因,“华有网”的创办者、总裁陈宇华说:“如果为了钱,我是不应该冒这个险的,但是我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我读过的一篇文章上说事业就像体育比赛,钱就是计分牌,事情做好了,钱自然就来了。我自己创业,是因为我不喜欢受人控制,而愿意自己创造,按自己的计划建立起来,是大是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创造的过程。”
陈宇华是这么想的,其校友美国人康佛第(Paul Conforti)在大洋彼岸更是这么做的。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康佛第的同学做了年薪十万美元的投资银行家或大企业管理顾问,而他无视同学的讪笑,跑到甜品店做起服务生,并随后开了家梦想多年的甜品店。他的甜品店被电视美食网(TV Food Network)选为年度最佳甜点餐厅,而餐厅的营业额,也连续两年以超过100%的幅度成长。谈起成功之道,康佛第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要听说有什么赚钱的好方法,就跟着去做。”
邵亦波,哈佛99级MBA,易趣网创办者,总裁。他说,一生中最怕“年老后,回想往事,发现自己没有做成小时候梦想的大事”。受到美国著名拍卖网站———eBuy的成功启示,他终于找到了“使自己每天早晨都很高兴起床”的工作——创办个人物品交易站。

谁去创业?
什么样的MBA该去创业?什么样的MBA适合做职业经理人?两者是何样的思维
刘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他认为企业家是天生的,教育就是开发他们的天赋。企业家要有高智商、高情商,企业家还要有高胆商,要敢冒险,有胆量。这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不会有,他要进入MBA,MBA把他们的智商、胆商、情商开发出来,培养他们这种能力。
对于这种观点柳传志表示同意,他说“尽管是企业家,我也没太觉得是天生的,我原来从来没想到过我是企业家,天生不天生,感觉不出来,确实需要开发,我们是不断提高自己提出来的。”
因此,如果作为MBA,你认为自己有创业的激情、胆量、胆商与才智,那么我们鼓励你去创业。洪程,华中科技大学2001级MBA,深圳科华科技有限公司老板。对于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的思维,他认为创业者对于一个项目是否该做考虑两点:一是有没利润?二是有没能力完成?而职业经理人则以是否为自己的职责为行动标准。
读MBA、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商业上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如果你认为创业是你的兴趣,创业能满足你的最大需要,那么你最好去创业。

有什么优势?

走上创业道路者一般分为掌握市场、技术、资本、关系类几种类型。MBA创业有何优势?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呢?

人脉资源

人脉在MBA学习中已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高度。
哈佛商学院的一位教授总结说,哈佛为其毕业生提供了两大工具,首先是对全局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其次是哈佛强大的遍布全球的4万多人的校友网络,在各国、各行业都能提供宝贵的商业信息和优待。对于后者,几位在中国创业的哈佛MBA体会最深,他们在没有其他背景的情况下,靠的就是哈佛MBA这块金色敲门砖,因为在华尔街,在几大风险投资基金中,对哈佛MBA来说,找到校友,就是找到了信任。
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现在从事网络创业的汉默(T. Hammoud)回忆,“我把所有计划备齐,再找一位有影响力的校友为我引荐创投,就这样,我创业了。”
哈佛如此,其他院校的MBA又是如何呢?
洪程告诉记者,自己公司的客户有不少来自同学或是同学介绍的。北大一位MBA创业者说,自己现在很多业务来自上市公司,但自己在这上市公司的关系原来并不多,于是利用深交所、证券公司、银行、券商里面的同学资源,将上市公司的业务一下就打开了。
深圳MBA近来成立了一个深圳MBA联合会,笔者以为,这实际上是拓展MBA人脉资源的一个绝好方式。在深圳读MBA,这些学子几乎本身就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甚至在单位有一种的影响力,开发这里的MBA资源,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对MBA创业者来说应是值得重视的一条途径。而这种方式如果能在全国MBA中推广开来,那么国内MBA创业的人脉资源优势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巨大作用。

品牌资源

兰宝石,北大95届MBA,北大MBA联合会的发起人,天津新纪元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认为,MBA是一种文化整合的概念,要有一些统一的东西,让不同工作、生活背景的人有归属感。 相对于中国MBA品牌这个概念,他认为首先还是要建立各校自己的模式,拥有各校自己的品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拥有自己的文化及行为规范。
MBA是一个品牌,名校的MBA更是品牌中的品牌。一位外企人事经理曾说"我们在中国只认中欧和清华的牌子"。
在左卫的名片上,印有MBA字样,客户看了他的名片,通常会问他:你是哪所学校的MBA,当左卫说出复旦时,客户的脸上有一种肃然起敬的神色。左卫说,他的客户几乎90%都是一听复旦MBA的牌子就确定跟他合作。
MBA是一块招牌,对于MBA创业者来说,利用好这块招牌对创业的成功无疑会起来杠杆作用。当然MBA创业者自身创业的成功更会保证MBA这一品牌的优秀性。北大经营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曾对北大MBA说,今天你们以北大为荣,他日北大以你为荣。对于非名校MBA来讲,创业成功,让母校以己为荣意义更是重大。
  
系统管理知识
在对MBA创业优势的分析中,书本管理知识是最少被认同的,或者说创业早期较少被用到。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听到对MBA管理知识认同的声音,毕竟系统的管理知识会给创业者在潜移默化中带来帮助。
贾卒,浙江大学2001级MBA,深圳市希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老板。他觉得MBA就是为创业者准备的。“读MBA对创业者是最有帮助的,既然创业,那么无论公司大小都要自己作老板。产、供、销、人、财、物,就都要懂一点儿,这就需要MBA这个知识架构来支持,MBA的课程涵概了企业的整个运营。比如生产方面,有营运管理;人事方面,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方面,有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等等。不是方方面面都很精,但是在用人和做企业架构上提升了一个很好的视野,这很重要。”
北大一位MBA创业者同样对MBA的管理知识给予了肯定了评价。他说: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自己觉得在MBA学习中很多知识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我们的课程有一些是哈佛老师直接过来上的,他们经常会带给我们一些新的观点、思想,而这对我做咨询业务关系很大,其中如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我可以直接联系客户的实际,在客户公司的咨询业务中运用上。

有什么劣势?

讲优势自然不能不提劣势,明白劣势自然容易想法避免,少犯错误。许志平,贯智赋能管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客户总监,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兼职副教授。他打过一个比喻说,经过训练MBA们可以很轻松地把一壶水从90度烧到100度,但到了企业之后的第一件事可能不是烧水,而是找到水壶。 有些私营企业老板满怀希望的邀请MBA们加盟,共创大业。受此知遇之恩的鼓舞,MBA们也许会奋勇投身到创业的工作中。一段时间下来,结果双方互相大失所望,以分手告终的可能性很大。满腹经纶的MBA们肩负创业老板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残缺不全的初创局面,却拿不出有效的办法。根本原因是MBA们从学校里学习的是一种管理技能,并不是一种创业本能,混淆了这两者的关系将会使自己非常难受。因此创业本能的缺乏,不能不说是MBA的一个缺陷。
从创业者的角度上讲,目前来年,无论是新经济还是传统经济,一流的创业者恰恰不是MBA,而是一些大学未毕业甚至书都没有念过的人:霍英东、李嘉诚、王永庆都出身贫寒受教育不多;而比尔·盖茨、戴尔等人也不过是大学生,而且大学还没有毕业。事实上,知识是好事,但如果不能灵活运用,过多的书本知识和管理教条、业务经验会束缚甚至窒息人的创造力与勇气,真理都是简单的,什么事情复杂化了反而会远离真理。因此对于MBA创业者来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勇于创新是值得注意一点。
相比其他从业人员,MBA较易成为职业经理人、取得较高收入,对于一个人的就业而言,这是好事。然而从创业的角度来说,这可能会是一种劣势。一则较好的就业形势使其有过多的安全感,安定感、缺乏创业动力,回避创业风险。二则经常即便创业之时,经常会因为有较好退路而不能孤注一掷,全身心投入到创业中去。对于创业者来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背水一战的勇气经常会在创业关键时刻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效果,突破创业的瓶颈时期。如果心存退路,那么可能还没看到柳暗花明,一部分MBA就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了。

怎么创业?
MBA靠什么去创业?市场、技术、资本、管理......MBA还有没其他更好的创业手段?到底是什么才能创造意外的财富呢?
创意创业(次小标题)
刘旭东,北大MBA,他认为在目前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已经不是技术和资本了,而是独特的创意,技术和资本等都可以外包。"雅虎"的创始人提出一个互联网应用的新概念,于是使"雅虎"就象神话中的一粒种子一样,几乎在一夜之间成长为参天大树。当年在美国的可乐之争也是一个例子。因此,"打蛇要打七寸",而这时候使用什么武器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对七寸要拿捏得准确。
对于在职MBA或是毕业几年后的MBA,无论资金、经验、人脉都有所积累,他可以利用掌握的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作为创业的资本与手段。然而对于那些一直在校园中的MBA而言,他们缺乏这些工作后才能掌握的资源,而这时创意创业不能不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即便对在职或毕业工作数年后的MBA,一个好的创意通常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这里的例证不仅在网络经济中得到验证更在产品推广中得到验证。"百事可乐"发现,年轻人打球归来时口渴难忍,连喝几小杯"可口可乐"仍觉得不过瘾。于是"百事可乐"适时地推出大瓶装可乐。打出 "喝吧,年青的一代,同样的价钱,两倍的量!",此创意是打败"可口可乐",致使"可口可乐"十五年做不出对策来。
  人们把社会上的人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先知先觉”的人,第二类是“后知后觉”的人,第三类是“不知不觉”的人。创业者一定是“先知先觉”的人,他们把市场中的丰厚的“油脂”蚕食掉之后,给“后知后觉”的人留一杯羹;至于“不知不觉”的人则一定是受市场冲击最厉害的一类。而MBA创业者更应做先知先觉中的“领头羊 ”。
时机与途径(次小标题)
MBA何时该去创业呢?是求学中、还是毕业后?是一毕业就去创业还是毕业几年后再行动呢?
刘辉,厦门大学MBA,骄子创业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辉与其“凌云创业小组”携《大学生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服务网络项目》参加了2000年全国校园创业计划大赛,受此大赛感染,他们最后走上了创业道路。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经常会遇到资金问题,刘辉的做法值得参考。他们按照“创业方出理念,投资方出资金”的大方向,凑齐了所需资金
许国庆,哈佛MBA,许曾在美国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就职,但他终于还是放弃了在国外的优厚待遇。1998年初,他回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公司主要为一些知名的外国企业做金融培训、商务培训及校园培训。他认为国内发展空间广阔,特别是在企业咨询服务行业急需专业人才加入。美国市场的商业运作相对成熟,在那里个人创业的压力非常大。个人创办的公司要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资源与大公司对抗才能生存。而在国内,这一行业刚刚起步,所以发展机会就比较多。因此他适时回国创业。
创业时机决定于两点:一是外部环境机会;二是MBA创业者自身是否拥有掌握机会的能力。大环境有利发展,个人又具的掌握机会的能力,那么此时创业无疑会水到渠成。

创业通道
从创业通道来看,MBA创业者一般分为三类:一是从MBA到职业经理人再到创业;二是职业经理人到MBA再到创业;三是边读书边创业;四是从MBA到创业。
前两者对于MBA创业者来说较为普遍,这里一是因为资金原因。由于读MBA通常是自筹经费,这使得部分MBA经常会直接受到来自资金上的压力,更有甚者甚至是负债求学。另一个原因再于目前随着MBA低龄化,不少MBA毕业生本身工作经验不足,各方面资源掌握不足使其较难走上直接创业的道路。
第三条通道在深圳在职MBA中有不少,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本身就有多年工作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市场、技术、人脉等资源。无论是原始积累、还是经验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MBA于他们来说无疑又是一种东风到来。
第四类创业者目前来说比较少,看好创业时机的可能在学校就开始创业行动了,这如前文中提到的厦门大学MBA刘辉的例子。

鼓励并帮助MBA创业

MBA要成为社会的创业一员,除MBA自身需认识到这一点之外,还需社会、包括各所MBA院校为其创业提供一些“软硬件”方面的支持。

举办创业大赛

MBA在学习管理的过程中有一个激发创业潜力的过程,同时也有一个对自身再认识的过程,是适合创业还是适合做职业经理人?这不是理论上解决的问题,而需要通过各项活动来检验与证明。而MBA院校举办有影响力的创业大赛,则会使一些有创业潜力的MBA脱引而出。
目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是“国际创业计划竞赛”,该大赛是由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丁大学承办的全球性比赛,旨在全面检验全球顶尖商学院MBA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业能力,由全球知名企业赞助并由资深投资专家组成评委会,每年举行一次赛事,至今已经共举办了5届。 Asia Moot Corp是其亚洲区的分赛。在今年举行的亚洲大赛上复旦大学MBA与中山大学MBA代表队分别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国际性的创业大赛对国内众多MBA来说参与的机会毕竟是少数,联系中国国情,如何使MBA在国内更好地创业应是国内MBA院校鼓励的重点。而这需要国内各所MBA院校、或是其他MBA主动行动起来举办各类创业比赛,不仅从声誉而且能从资金上对MBA创业者给予支持,激励MBA创业。对于部分MBA院校可以打造自己的创业品牌,而这一品牌的塑造不仅靠MBA学生,也需要MBA院校的鼓励与支持,以此使得MBA学生、院校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

开设创业课程、建立基金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说,在热门的MBA领域中,当前最热的课程是创业课程。该报道说每位哈佛大学商学院学生,都至少修过一堂创业课程。哈佛还远征西岸,在硅谷设立研究点,光去年就开发出26个高科技创业的研究个案。哥伦比亚大学正在研究创业议题贯穿整个课程。
1996年,斯坦福大学建立了创业研究中心(CES)。CES关于创业的课程非常受到欢迎。在这个中心所提供的课程中,除了有关于如何管理公司使得它能够上市,如何获得和使用风险投资这样的课程之外,还有一门"创业机会评价"课。这门课要求学生们以团队的形式申请注册,而且要求这个团队中至少要有一名成员来自商学院以外。然后这个团队要在课程中实际演练自己的商业计划。从表面上,这门课程跟前面提到的那些计划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CES并不把这门课看成是某种小型或者仿真企业孵化器。事实上,CES对自己的定位是某种研究性的机构。从这种自我理解出发,它认为这门课程的任务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创业的实际过程,并且让他们能够从更为一般的管理学理论的角度去理解整个创业过程。
MBA院校鼓励创业者的另一方式就是建立创业基金或者企业孵化器。
都柏林的斯莫非特(Smurfit)商学院企业孵化器有1百万美元的资金来资助学生和其他愿意雇佣斯莫非特毕业生的创业者的各种想法。而迄今为止它已经资助了5个公司,其中包括一个编制电子邮件软件的公司和一个生物技术公司。康奈尔大学的约翰逊管理研究院则在2000年建立了大红风险基金(The Big Red Venture Fund),在它的资助下,商学院学生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商业创意竞赛。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Sloan)商学院也有同样的活动。沃顿商学院则成立了自己的小企业中心。
顺应国际创业浪潮,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始建立创业研究中心,创业基金,然而对于国内MBA创业形势来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还有待于提高。
MBA学生在两三年的学校教育之后会立即步入社会,联系到目前各地创建的科技创业园区,使我们联想到各地政府能否将这些创业园区与国内MBA教育相结合,给MBA创业者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或创业基金,鼓励MBA创业。


成功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成功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