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投资学 - 不理财多久会变成穷光蛋

不理财多久会变成穷光蛋


     进入银行已经十多年,心得颇多.
    
     直接接触"钱财",是在会计部门。学过金融的都知道,人行的“联行”结算数额是最大的,当时每天经手的资金都有数千万。同事都很年轻,开玩笑经常说“把钱划到自己帐户上一辈子够了”(其实真有这么干的,盐城会计部门4人勾结盗了4个亿)。
    
     后来发行科偶尔人手不够的时候,帮他们装卸现钞,知道了一麻袋100面额的钞票是400万,当时的感觉如果发一麻袋,自己还真抗不回家。
    
     进入银行第二年的时候,动了买房的念头,但那时侯没有“按揭”,我没想动用父母的继续,资金不够,放弃了。
    
     两次经历,使我开始仔细思考什么是“钱”,什么是真正的财富,以及如何去取得财富。
    
     单位只有几个"老银行",没事的时候,我就翻阅档案和统计数据以及与老银行聊天.
    
     另外当有时候思路走入"穷途",我喜欢去与父母和长辈聊天"取经"(需要提示大家的,前辈也许不能给你太多的直接指教,但可以告诉你"历史".
    
     93年的时候,朱xx兼任人行行长,对金融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整顿,基层人行也收到大量文件,其中也有大量带密级的文件.
    
     从老银行那里,我了解了1988年左右的"金融混乱",亲身经历了1993年的金融三乱治理.(从中把握了我第一次"全仓"国债投资理财),知道了什么是通货膨胀.
    
     后来在开放的统计资料里知道了1980、1984、1988都是通货膨胀的顶峰期。
    
     对我震动最大的是,1993年当年全国存款增加幅度为50%(大致数),1994和1995年存款增加幅度都在30%。
    
     我明白了,不理财,你只能走多远......
    
     贴点写给理财小组学员的资料
    
     一、以直接调控为主的改革阶段。
    
     1、1980-1984年(两个经济波峰)。农业改革。1980年和1984年是改革开放开始后,两个经济增长的快速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农村受到压制的生产关系得到释放,人们受到压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释放,也与当时贷款的大量投放有关。这也是通货膨胀比较高的两年,由于当时的经济总量基数不大,在强硬的行政手段下,通货膨胀比较容易地得以控制。
    
     这个时期的富翁主要出在农村,就是“万元户”。大量农民由于家庭副业开始致富。同时当时物价水平非常低。我老家在1980年盖了新房,五间正房,三间偏房。一共花费2000元。
    
     这个时期,农业取得大丰收。1978年,我们这小麦亩产仅仅200-300斤,1983年分产到田,亩产迅速达到500-600斤。后来在1990年达到900-1100斤。
    
     但是这个时期的富翁,文化水平严重偏低。致富的基础是养殖、瓜果种植。自身能力水平提升空间有限。他们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万员户是很悲哀的一代,短短四年,就消亡了。
    
     2、1984-1989年(两个经济波峰)。工业改革。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完成后,我国解决了“无农不稳”的问题。1984年通货膨胀被很容易地控制,高层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农业问题得到解决后,工业改革提上日程,这段时期的主题是改制,乡镇企业得到极大发展,而中型和大型企业由于机制不灵活,日渐衰落。总结一下,这个时期是以掏大空企业为主基调。这个时期,发财的是所谓的“乡镇企业家”、业务员和一些开始规模经营的经销户。
    
     期间,乡镇企业很容易地得到大量贷款,也取得快速发展。但是乡镇企业管理层普遍素质不高,行为盲目性非常大,只要能够维持企业周转,企业效益等都可以不管。1989年,金融问题十分严重。当时动用了“抽奖”等特别政策,才度过危机。但乡镇企业得到贷款逐步受到控制。
    
     据说,天津大邱庄就是抓住此次历史机遇取得发展的。
    
     这个时期,大部分乡镇企业家不懂得“在合适的时机要扩张企业规模”、“在必要的时候也必须收缩企业规模”。很多企业,由于不知道经济的周期规律,在五年内跨掉了。
    
     出于对短缺时代的恐惧,1989年彩电、电子产品、柴米油盐成为人们大肆抢购的对象。很多人印象深刻。
    
     3、1989-1993年(两个经济波峰)。在1990年年中,经济过热问题才得到有效控制。经过1990、1991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如果你仔细阅读有关文章,你就发现我过经济一直到现在一直在调整),经济继续平稳向前发展。但是d公在1992年“再快一点”的政治要求,使得经济突然加速,大量银行贷款出笼,在海南炒作“房地产”和股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同时通涨(1993-1995年3年通涨总合达到60%)。
    
     1993年的大通涨是不怪j的。
    
     据说,1993年金融工作会议开了好久,有关专家根本没有有效回笼资金的方法。出于不得不为之的目的,出台了对3年以上定期存款和3年以上国债的“保值贴补”政策。1993年5月第一次提高利率,没有效果(并提前泄露),7月份不得不再次提高利率。同时开始治理金融“三乱”。海南房地产泡末迅速破裂。这个时期,实体经济进步不大。一切跟做梦一样,并且一下就醒了。
    
     期间发财的是“金融倒爷”--杨百万。炒作房地产并在泡末破裂前脱手的一些炒家和非常少的“比较精明”的乡镇企业。
    
    
    
    
    
    
    
    
    
    
     这个时期,倒卖国债是比较赚钱的,当时的利率奇高。并且人们不认同这个新事物。但当时都是3-5年期国债。倒卖根本无法“长期化”。
    
     4、1993-1996年(经济顶部高速发展)。在1993年开始的控制通货膨胀中,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一起使用的,并提出了“经济软着陆”的概念。这个时期,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经济快速发展,实业经济非常赚钱。大量私营企业开始显现,在地位上迅速取代乡镇企业(甚至大部分是精明的乡镇企业家直接转化私营企业主)。
    
     这是时期,是实体经济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虚拟经济--国债投资是很好的机会,直接买入国债,持有到期是个很不错的方法。但当时也无远期国债,这是一个遗憾。
    
     二、以间接经济调控为主的阶段。
    
     5、1996-2000年11月(经济下滑期)。1996年,经济已经基本理顺,但由于1993年将存款利率调整得非常高(11.97%),这个时候需要迅速地大幅度地调低利率。但是某些人受“成就感”束缚,没有放开手脚,继续“软着陆”思维,根本没有启动经济的概念。
    
     刹车时间过长,导致经济“熄火”。自1998年,大力使用扩张型财政政策,但收效不大。其实根本原因,货币政策的效果10倍于财经政策。货币政策的偏紧抵消了财政政策的效能。
    
     这个时期,是实体经济的灾难时期,大批钢铁、化工等“重型工业企业”陷入泥潭,走向破产;也是虚拟经济的大发展时期,股市自1996年1月-2001年6月,大批股票价格上升4倍以上。
    
     这个时期,如果重型工业企业(包括煤炭等)在1996年收缩投资了,则可以避过此一劫,否则不死也要脱层皮。比较好的行业是扩张型财政政策的受益者:高速公路、水利、桥梁、铁路等大型基建项目。股票市场投资受益最大。1998年前后在证券市场进行国债投资受益也很好。
    
     下面这段有些与主题无关,但对你们还是有学习意义的。
    
     6、2000年11月至2004年10月(经济上升初期)。2000年,利率降低到1.98%+20%利息税的实施,使得定期一年存款收益率不到1.6%。金融改革将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重大目标。很多银行找到了“大空子”。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总贷款余额。增加分母(贷款总额)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放贷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扩张型货币政策”开始显现。
    
     在经济增长开始的时期,往往是投资周期最长的行业是先涨的。2001年的特点是:利率最低--借款成本最低;房地产投资长达7年低迷,发展长期空白,有极大潜力;银行贷款热情十分高涨+按揭贷款在1999年推出(外国一般是7成按揭-放大3.3倍,但咱们国家一引进就成了8成,房子购买力直接放大了5倍,财富赚钱效应直接放大5倍);89年抢购风教训(当时人们不富裕,抢购的彩电柴米油盐很快贬值;2000年很多人手中有相当的积蓄);股市投资已经达到疯狂的地步(当时股市专门的申购资金为6000亿),风险比较大,部分资金在寻找新投资品种。多重原因使房地产成为财富的“释放口”,现在知道你的房子为什么在过去几年中涨钱了吧?
    
     房地产的火暴使得钢铁、电力和水泥短缺,造成铁矿石、煤炭和发电供不应求,部分商品接力跟风涨价。这是2004年年中经济调控的直接原因。调控中,央行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缴存比例,锁定资金,减少基础货币供应量。
    
     在这个时期,房地产投资是收获最大的一个行业,投资煤炭、电力、石油等,也都是好项目,但投资股票和债券将亏损累累。
    
     这个时期中,2001-2003年经济发展是正常的,2003年年中,人民银行提出了房地产有过热的迹象看法,这是非常正确的。但这个报告立即在8月份被建设部和国务院崩了。
    
     上海、杭州以房地产为先导,启动经济的做法是比较好的。 即炒高一个小地皮,引起示范效应,使得地价上涨,政府通过出售土地,套取资金用于基础经济建设。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但做事必须讲求一个度。这个度在2004年底,已经失控。很多房地产商运用雇人排队、内部炒做、作假等手法进行销售,房子价格已经离谱。据说,某常委专程为此事去上海市委“谈话”定调。
    
     下面采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项 目 | 1985 | 1990 | 1993 | 1994 | 1995
    
     各项存款 | 4273.03 11644.83 23230.33 29327.8 38782.6
    
     城镇储蓄 1057.81 5192.58 11187.58 15844.5 21941.0
    
     ——————————————————
    
     各项贷款 | 5905.51 15166.36 26461.14 31602.9 39393.4
    
     你计算存款增长幅度。
    
     1993年/1990年=23230.33/11644.83=199%。
    
     3年增幅99%。
    
     1994年/1993年=29327/23230=增26.2%。
    
     1995年/1994年=38782/29327=增32%。
    
     你算1995/1985十年的呢?
    
     38782/4273=907%
    
     十年增长了807%。
    
     你现在明白1990年以前的富翁怎么很快消失的了吧?
    
     不适应新的发展,被历史淘汰了。
    
     来源:搜狐理财社区
    
    
    



投资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投资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